刘 萍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黄梅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评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
刘 萍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其音乐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其唱腔充满了时代气息,恰当地表现了现代英雄人物的思想情感;该剧打破了黄梅戏音乐的传统写法,将黄梅戏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梅戏;音乐;李四光;继承;创新
黄梅戏凭借着鲜明的音乐特色,以其委婉清新的音乐风格,从默默无闻的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名扬海外、颇有影响的剧种。20世纪50年代初,由传统剧目改编的《天仙配》奠定了黄梅戏艺术的坚实基础,是黄梅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新剧目《红楼梦》的音乐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黄梅戏的发展。在2009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了现代大型黄梅戏《李四光》。科学家李四光首次成我国戏剧主角,这是黄梅戏乃至中国戏曲领域的一次成功创新。
首先,化阴柔之美为阳刚之气是黄梅戏《李四光》的一大特色。在众多的戏曲音乐中,黄梅戏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可以说是“阴盛阳衰”的典型戏种。其女声唱腔远远胜于男声唱腔,在许多剧目中男声唱腔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同时,作曲家在创作上对于女性唱腔更加的精细、富有韵味。而现代大型黄梅戏《李四光》,全剧由六个乐章组成,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描绘李四光爱祖国爱科学之情。该剧借鉴西洋歌剧表现方式——“唱诗班”,唱腔以男角为主,融入陕北民歌和现代歌曲等元素,是黄梅戏史上难得的一部精品。传统的黄梅戏中男唱腔一般不是主要唱腔,常用的男平词、彩腔等也是老腔老调的多。在现代戏中,以男性主要英雄人物为全剧中心的唱腔及音乐则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可以这样说,在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剧产生之前,还未有真正意义上和形式上以男性英雄人物为一号主要角色登上大型现代黄梅戏的舞台,也未有专门为以男主角为主设计的黄梅戏唱腔。只有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出来后,才突破了黄梅戏的传统模式和旧的黄梅戏音乐框架,开创了以男主角男平词为主旋律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新唱腔,为黄梅戏男声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在黄梅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作曲家编剧们根据核心人物的特点,在音乐本体中进行了革新,创作以男声唱腔为主的音乐,化柔为刚,在保持黄梅戏传统音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与西洋音乐元素,再现科学家李四光的形象。
其次,转才子佳人为英雄之魂是黄梅戏《李四光》的另一特色。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内容多以才子佳人为主。在《李四光》这部作品中,全剧的主角——李四光,是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发现的中国第四冰川遗迹,震惊了全世界。他用自己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为祖国找到了石油。大型黄梅戏《李四光》以宏大的场面,展现出伟大地质学家李四光“确认四纪冰川、考察地形地貌、与蒋介石决裂、为国找油、预测地震”几个重要人生片段,展示了李四光的爱党之情、爱国之情、爱科学之情,把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活灵活现的搬上了舞台,让观众全面的了解科学家、人民英雄—李四光。
从音乐角度来看,现代大型黄梅戏《李四光》在乐队伴奏、唱腔、音乐体裁、伴唱与合唱等方面,吸收了众多姐妹艺术以及其他音乐艺术的创作手法,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创新。在张弛有度、意境深远的音乐环境下,营造出大器恢宏、荡气回肠的氛围,更加透彻地诠释出剧中人物的深刻内涵。
(一)伴奏音乐的创新 传统的黄梅戏伴奏多以锣鼓、高胡或唢呐为主,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借鉴了现代京剧手法,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铜管、木管组成的交响乐队和钢琴、电声及电子合成器(midi)等,为整场戏剧伴奏。这诸多现代音乐元素的介入和运用,大大丰富了传统黄梅戏的唱腔伴奏和黄梅戏音乐,为黄梅戏音乐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新的手段,从而使黄梅戏在表演方式方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力度的对比、音色的变化,调式、曲谱的转换也使“李四光”这位男主角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深刻立体。如唱诗班诗朗诵时的管弦乐和电子乐伴奏,《说个有字多容易》一段和唱诗班中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以及人物对白时的弦乐背景音乐,用钢琴和小提琴演绎的《行路难》的多次出现,还有男女唱腔的交响乐伴奏,这些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剧中现场的氛围,为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
(二)音乐唱腔的创新 黄梅戏的唱腔音乐有三类:主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花腔。主腔为黄梅戏最常用的唱腔,以上下句为基本腔体,包括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主腔中最主要的腔体,为一板三眼,节奏匀称平和,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三腔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花腔以小戏和折子戏为主,是民歌式的曲牌联缀体。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在继承黄梅戏主调平词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革,为男腔平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一,具有时代气息的旋律和音调。剧中核心人物李四光身处上世纪那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感叹生活道路之艰辛,施展抱负之不容易。如:剧中他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恰当地表现了身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忧国忧民,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追求光明,寻求救国之路的心迹。还有小提琴在G弦上的咏叹调,喻示了李四光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念。为表现特定时代环境中的特定人物起到了很好的渲染铺垫作用。
其二,将唱腔用歌曲的手法表现。如:在剧中《窗前是飞舞的萤火》、《桌上是沉默的电话》等唱段都是借鉴歌曲写作手法的男声平词唱腔,还有在《考察路上》戏中李四光的学生朱森与江玟的男女对板唱腔《那颗心》运用了3/8拍的圆舞曲节奏,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
其三,对白与描写音乐的结合。描写音乐在传统的黄梅戏大戏中并不多见,在戏中没有太大的价值,而在《李四光》的《一边是豪华的晏享》一段中,对白与描写音乐的轮番交替出现,突出了说白的特色和份量。
(三)音乐体裁的创新 在传统黄梅戏剧目中,几乎看不到现代歌曲与西洋歌剧的音乐体裁,在《李四光》一剧中,现代歌曲与西洋歌剧的音乐穿插其中,这是该剧的独特之处。如反复多次地在幕间和唱腔前奏出现的昂扬向上的旋律,进行曲的节奏,采用了《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以及《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耳熟能详的、表达石油工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现代歌曲旋律。同时该剧借鉴西洋歌剧表现方式——“唱诗班”,切入剧中,对该剧现场氛围的烘托,为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艺术魅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伴唱与合唱的运用 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伴唱与合唱渐渐成为正本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黄梅戏《天仙配》和新编剧目《红楼梦》、《徽州女人》等,都有这种形式的运用。传统黄梅戏中,伴唱与合唱在实际运用中缺乏重视,一般没有独立的旋律,直接借用独唱旋律或将其稍加改编。而《李四光》中,作曲家重视伴唱与合唱的地位,借鉴西方的和声创作手法,编创了与独唱旋律不同的和声音乐,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烘托了剧情。
J825
A
1003-8078(2011)04-0044-02
2011-05-22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12
刘 萍(1978-),女,湖北鄂州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批号:10CR117。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