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瑞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赵宏瑞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批判地继承主要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根基,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能。因此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1.文化界说
文化在中国古代主要就是文治教化的意思,与武力征服相对,最初的提法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见《易经》)。后来,晋束皙提出了“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见《补亡诗·由仪》),意思也是文治教化,强调用伦理道德、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在西方,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1
现今,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财富、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稳定结构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节日、中华诗词戏剧、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民风民俗、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衣冠服饰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2]91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内容,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1.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同时代文化的累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中体西用说,有全盘否定说,还有全面继承说,但是这些都不是科学命题,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而是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
2.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爱国奉献等这些思想精华,都是值得吸取的,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还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厚德载物、推己及人”的持生规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经世致用、济世之穷”的积极用世思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2]91,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精华,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社会制度是影响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传统文化既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又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尤其是封建社会的文化,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不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我们需要剔除的糟粕主要有复古保守思想,尤其是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消极无为的主张,尤其是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致使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纲常名教之说,尤其是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之说,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重道轻器、排斥科学的主张等等。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中合理的部分要借鉴,利用积极与先进的文化因素,抵制消极与落后的文化因素。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3]
因此,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然而批判地继承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就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政治主张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即使在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语》的主要内容:1.以仁修身:孔子认为仁、智、勇是理想人格,“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修身的结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都强调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2.君子应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戒之在斗;老之时,戒之在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应该言行一致。3.好学求道: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4.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诚,与朋友交往的诚实。5.为政治国:孔子认为,应该将德治与礼治结合起来。为政以德,便有了凝聚力,为政以礼便有了约束力,为政以仁便有了向心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1.《论语》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圣外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论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现为论语中的立己立人、孝悌忠君,“修己以安百姓”,在家要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在外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和人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导人们认真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引导人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精神条件。3.《论语》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强调学思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中,在活动中通过思考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的有机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修身、立己达人、好学求道等,都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精神财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和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和优秀的部分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理论成果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新华网,2007.
G416
A
1671-8275(2011)06-0125-02
2011-11-05
赵宏瑞(1987-),女,山西平遥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洁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