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星铭
(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浅谈平均利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焦星铭
(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平均利润理论是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平均利润虽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过长期的竞争过程所导致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它却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依然存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均利润理论对于物价的平衡、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争;平均利润;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认为,各生产部门利润率的不同会引起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流动的结果使得利润率平均化,从而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第一次被提出来”的。在马克思以前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不仅把利润与剩余价值混为一谈,而且也把利润等同于平均利润。只有马克思才深刻了解从剩余价值到利润,再到平均利润的二次转化问题,始终抓住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主要现象,通过分析部门之间的竞争,揭示了利润怎样由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变动而平均化为平均利润的具体过程,创建了著名的平均利润理论。
平均利润理论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作的杰出贡献,是对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论证和深化,它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源泉问题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分配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现实运动过程中,即使剩余价值率完全相同,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多样化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异性,使等量资本在同等条件下会形成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具体而言,在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与资本的发展趋势又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而恰恰是这对矛盾的存在构成了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前提。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平均利润率及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因为平均利润的存在是以平均利润率为前提的,所以,马克思首先阐述了平均利润率,他指出:“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1]这里的一般利润率就是平均利润率。它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同,从而同量资本具有不同的利润率。”[2]但是,资本的本性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这决定了部门之间存在着追求有利的投资场所、追求更高的利润率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或手段是使资本自由地转移。具体地说就是,使资本由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的部门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因为等量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投入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而投入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却较多。于是,社会资本便纷纷流入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这样,原来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因投入的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利润率提高。而原来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因大量的资本的注入,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使利润率下降。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资本和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流动、转移,导致了价值和价格的偏离,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平均利润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平均利润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平均利润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是毫无异议的。但是,能否得出平均利润只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结论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平均利润是在社会化的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出现的,而生产社会化的商品货币关系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所以,平均利润也就不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独有。固然,“马克思在谈到利润率平均化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各种条件也发展了,它使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全部社会前提从属于它的特殊性质和它的内在规律。’”但是,决不能得出结论,把平均利润归结为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其实,马克思在这里谈的是利润率平均化的社会形式。只是因为在历史上引起平均利润出现的生产社会化的商品货币关系,首先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才使平均利润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才使平均利润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存在着竞争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关系,必然促进资本自由转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会促使社会资金投入方向的变化。所以,平均利润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某些社会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经济规律。如果把平均利润只看做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对我们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对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和谐也是很不利的[3]。
首先,利润平均化过程有利于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贫富悬殊差距,克服分配不公,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地区、各部门技术条件的不同,资金实力的强弱,地域环境的差异,以及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都说明了在生产力布局不十分合理的情况下,社会各部门对于资源的竞争、地域间的竞争,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都是必然的,而只有适度的竞争才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社会经济各部门利润率相互趋近或者均接近于平均利润率时,就意味着全部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也就是说,竞争是一种均衡。竞争越激烈,基于竞争的社会利润率平均化也越彻底,从而利润率的平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社会公平起到积极作用[4]。
其次,平均利润的形成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促进技术进步。
社会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不同必然导致竞争。而竞争的存在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这就使我们的社会要有一个统一的利润率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资源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例如,一个企业的个别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就说明它对社会的贡献大,反之则说明它对社会的贡献小。所以平均利润率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客观的评价,这就促使了社会各经济主体用有限资金获取最大的收益,充分挖掘生产中的一切潜力,积极寻求技术进步,以提高企业的个别利润率,这无疑会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手段。
最后,平均利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分工、专业化在广泛发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产业结构。因各产业的物质基础不同,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不同,企业利益又是与企业盈利挂钩的,这样,部门之间就产生了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这就促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合理的配置,自发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避免了某些部门、某些行业的盲目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平均利润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形成良性循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总之,竞争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发展。社会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充分、越规范,对社会的发展就越有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利润平均化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为此,我们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市场行为,加快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积极促成平均利润的形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的友好又快的发展,由此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炳瑛.马克思《资本论》(选读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杨玉平,郭伟力.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看我国市场竞争的长期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1).
[4]韩淑颖.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两重意义[J].河北学刊,1986,(3).
A811
A
1001-7836(2011)03-000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03
2010-07-30
牡丹江师范学院科技创新重点项目(yjsxscx2010-11mdjnu)
焦星铭(1983-),男,山东梁山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网络德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