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善敬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论李斯的性格人生
廖善敬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李斯是《史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秦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身上集合了辉煌的时代光芒,同时也背负了嫉贤妒能和为臣不忠的骂名。造成他悲剧人生的根源是其性格,而其性格又是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
李斯;性格;悲剧命运;根源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秦朝宰相。《史记》中,司马迁不仅专门为李斯列传,还在《秦始皇本纪》等文中有所涉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李斯的重要材料。本文将从李斯的性格入手,探析造成李斯悲剧命运的根源。
什么是性格?有人认为“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以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1],也有人认为“性格是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理智、沉稳、坚韧、执著、坦率等等”[2],《现代汉语词典》给它下的定义是“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不像标签,被标识了就永远是一种形态,它会因不同的照射角度而展现出不同的侧面,唯一不变就是那点稳定的特质。这在李斯身上表现得就很突出,从他的经历上,可以反映出他性格的多个侧面。
(一)敏感的思维
《史记·李斯列传》开篇写道:“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3]2539敏感又勤于思考的李斯便从老鼠身上得出了人生感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敏感的思维,不但让李斯勤于思考,还善于分析。“仓鼠”事件后,他便辞去小吏一职,跑到齐国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而在学成后,他分析“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3]2539。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3]2539李斯这种对事件和实事格局的精辟思考和分析,是当时一般士人所无法企及的。如果说李斯的分析都是关于时事的,那可能只能说明他的政治意识很敏锐,不能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对秦始皇心理的精确分析和迎合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李斯)议是。’”[3]239这里虽有李斯对史事的分析,但最重要的是他对秦始皇雄霸天下心理的分析。所以说,李斯不仅勤于思考,更善于分析,才得以让自己的才华彰显。
(二)睿智的时局判断
李斯对当时六国局势的分析,不仅说明他有精辟的分析力,还说明他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而针对分析提出的建议,更说明他有超凡的政治头脑和强硬的政治手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他在为吕不韦舍人游说秦王时说:“自秦孝公以来……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3]2540-2541于是秦王用他的计策,笼络了大批的名士,为以后秦的兼并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秦一统天下后,他力排众议,建议秦王设郡县以安天下。这个建议不仅建立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而且开了以后历代设置地方区域的范例,影响千古。其三,在治理国家上,他采用法家思想,统一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所有这些,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治理,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让秦变得强大,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在这一点上,李斯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头脑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极端的利己主义
看着前面的分析,我们很难把这样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同利己主义结合起来,但事实就是这样。李斯就是这样一个拥有敏捷思维同时又极端利己的人。他透过“仓鼠”感悟到了人生“在所自处耳”的哲理,所以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处境,达到“仓鼠”的境界。于是,他师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而学习不过是他提升自己的一个方式,以便让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仓鼠”人生。所以,在学成后,凭借自己的天赋,他决定西入事秦。临行时,他对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3]2539我们可以看出,追求权力的至高、物质的充裕才是他的终极理想。只是这个时期,利国、利他和利己是一致的,所以,他的利己主义没有那么明显。而当韩非危及他的地位时,他不得不利用秦王,以成一己之私。到始皇驾崩,赵高用权位和金钱相诱引时,他的利己主义才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权禄,他抛弃了内心细微的仁义道德,选择了利己以保身。
面对二世的昏庸,他一再改变自己的原则,只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说,李斯虽然拥有精辟的分析力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但最根本的是利己主义,这就是他稳定的特质,无法改变。
什么是命运?大家就对它有了不同的理解。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4]33列子也说:“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4]71李斯虽生活在战国时代却没有被庄、列的命运观所束缚,勇敢地创造机会,改变自己卑贱的地位。
(一)仓鼠事件——人生的转折点
李斯从司空见惯的老鼠身上得出“人之贤不肖”、“在所自处耳”的“仓鼠哲学”后便很快辞去小吏的职位,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命运就是如此,往往在最细微的地方让人得到受益一生的道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仓鼠哲学”这一思想贯穿他的整个生命历程,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和起点。如果说李斯原本的人生如一堆细细燃烧的文火,仓鼠事件就如同在这堆文火中忽然添加一桶油,使得这堆一直想让自己变得热烈的文火立刻燃烧起来并且越燃越旺。这就好比我们爬泰山,而李斯则轻松地从山底坐缆车到了南天门,登上顶峰已指日可待。因此,李斯的命运由此转折,他以后所做的一切只为能出人头地,过上如“仓鼠”般优裕的生活。
(二)千古一相——生命辉煌的顶点
师从荀子学成“帝王之术”后,李斯认真分析六国形势,认为只有去秦国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离楚入秦。初到秦国,李斯先是做吕不韦的门客,后来终于来到嬴政身边。他劝秦王抓住大好时机,一统天下,同时不遗余力地为秦王出谋划策。不久李斯便被拜为客卿。郑国之事暴露后,秦王盛怒之下颁布“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奋笔疾书《谏逐客书》一文。结果,李斯不但未被驱逐出秦,而且还从客卿升至廷尉。秦一统天下后,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始皇设置郡县,以安天下,始皇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在治理国家上,他采用法家思想,用严峻刑罚以保证天下的稳定。同时,统一度量衡、车轨、思想,甚至为了统一思想,成了焚书坑儒活动的始作俑者。这些对于当时刚刚建立的秦朝的安定和统一是非常有效的。而他自己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实现了从“厕”到“仓”的提升。
因此,李斯不仅成就了秦的辉煌,更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理想——权力的至高,物质的充裕,“门廷车骑以千数”。
(三)腰斩咸阳——悲剧的结局
命运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李斯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在“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后,喟然而叹“物禁大盛”、“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在秦始皇驾崩后,曾经的辉煌随之而去。面对赵高权高富禄的引诱,他参与沙丘之谋,“弑长立幼”、“弑贤立不肖”。
本以为这样可以保住自己已有的安逸生活。然而,二世并非始皇,加之赵高从中挑唆,不知情的他屡遭赵高算计。当他被拘执于囹圄,从天堂一下被打到地狱后,仰天长叹:“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更可悲的是,他仍然寄希望于二世,还向他上《七罪书》,可他不知道,这一切已成定局。最终,落了个腰斩咸阳市,夷三族的悲剧下场,从生命的顶峰直接走向了生命的句点。
一般来说,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有三种:遗传因素、智能天赋、后天环境。前两种基本恒定,而后天环境却千变万化,在性格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并塑造人的性格。李斯出身“闾巷之黔首”,关于他家庭的记录很少,只知道少时曾为小吏,看守某郡粮仓。所以说家庭因素对李斯的性格形成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影响大的就剩下社会这个外因和自身的内因。
(一)社会因素
李斯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5]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伦理文化已无力规范社会生活中新的人际关系和建立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之后,由于新观念的多元化趋势与尚未定型,又使人们的行为陷入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士”阶层逐渐从固有的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进入了一种“游士”状态。并且,当时养士之风大兴,诸如四公子、吕不韦等人,家中有客数千。要在这些群体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因此,必然有些人会使用卑劣手段达到目的。李斯处于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环境中又怎能不设法保护自己呢?“久经沙场”的他必然深谙人情世故,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
“而战国在学术思想方面更是异彩纷呈。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经营人物,差不多都会站在诸子某一家的理论旗帜之下,自觉地用这一家学说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使各自的人格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学派化倾向。”[6]杨宽《战国史》记载,当时有十几种学术流派,权衡之后,李斯决定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追求利欲,但他也相信经过后天圣人的熏陶,人可以变好。即“化性起伪”[4]292,但李斯只接受了荀子性恶论的前半截,认为趋利是人的本性。而化性起伪的学说对他来说根本无关于他实现自己“仓鼠”的人生,所以他选择丢弃。李斯否定了荀子的谏、争、辅、拂的君臣学说,同时也接受了韩非人性欲利的君臣学说,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被利所支配。朋友、家人、夫妻和君臣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欲关系。他完全信奉韩非的专制理论并将之付诸实践,以严峻刑罚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这必然造成李斯落难时四面楚歌的情境。
这就是李斯性格形成的客观社会现实和思想状况。
(二)自身因素
1.从心理学角度探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危及人格的发展。李斯极度追求权利富贵,是本我欲望的自然流露,而这又必须通过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而得以实现。从整体上看,自我必须执行本我的意图,它通过使本我的意图完满实现的各种环境来完成这一任务。”[7]为了使本我的欲望得以满足,李斯选择了能够最好实现其“仓鼠”人生的“各种环境”,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然后入秦;入秦以后,为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使得李斯“因以得说秦王”。这一时期,李斯本我的欲望和外部环境是相吻合的,外部环境对其起到的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不仅自己的欲望得以满足,而且也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外部环境并不总是和本我的欲望相吻合,始皇去世后,李斯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本我欲望就出现了冲突。赵高五个“孰与蒙恬?”的连环发问,正刺中了李斯内心“重爵禄”、保持富贵本我强烈欲望的要害,他意识到富贵可能不保。虽然超我监督和自我约束的作用让他认识到“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3]2550,但力量已相当薄弱,根本抵挡不住本我欲望的扩张,他内心的天平早已倾向本我的欲望。所以,李斯性格的形成与其内心本我、自我、超我力量的平衡与失调密切相关。
2.从伦理学角度分析
侯冰彬在《李斯悲剧性探由》一文中指出,李斯的悲剧命运与伦理学上利己、利他与自我实现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利己即有利于自己、己团体的行为及结果;利他即有利于他人、他团体的行为及结果,李斯观鼠而叹以及“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表白说明其是追逐利己的,但利己的客观结果可能是利他(当然也可能是损他)。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利己又利他的范例。他主观目的是利己,使自己不被驱逐,但造成的一个客观后果是为秦国留住了人才,从而确保了秦国的继续强大。而妄自篡改君诏,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就是利己损他的典型。伴随那个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念的深化,李斯这个典型人物选择了利己。但“弑贤立不肖”却给天下苍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史记·李斯列传》还有一个例子:在生活和事业稳步上升的过程中,李斯碰到了竞争对手韩非,为了保住自己,他借秦始皇之手将其除去,而其借口恰恰是前面自己被驱逐的借口,可见李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极端利己性。这时,李斯的利己就是基于内心损人基础上的极端利己主义,“为防止自己的毁灭而毁灭邻人”。
由此可见,当其性格的裂变处于量的积累时,李斯性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利己与利他也处于一致的状态。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时,便会实现质的突破。当始皇驾崩,危及李斯的权禄时,他的性格便达到了质的裂变,而本我利己也会成为内心的主要指引。可以说,李斯性格的形成是其自身内在因素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因此,不能片面地看待李斯,要从他自身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综合探析造成他人生命运的根源。
李斯性格的形成,不仅是他个人内心追求的结果,也是战国纷乱复杂的社会状况的产物。正是这一复杂性格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让李斯在本我中偏离了中心,最终在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中走上了极端利己的道路。李斯身上集合了辉煌的时代光芒,同时也背负了嫉贤妒能和为臣不忠的骂名。造成他悲剧人生的根源是其性格,而其性格又是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所以,造成李斯悲剧人生的根源是其个人特质和战国混乱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杨滨.性格的力量:人本管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3.
[2]田辉.性格决定命运全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国学整理社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高诱注.战国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2.
[6]陈桐生.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J].学术研究,2007,(3):112.
[7]侯冰彬.李斯悲剧性探由[J].科教文汇,2008,(8 月中旬):229-230.
B226.6
A
1001-7836(2011)03-0106-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3.043
2010-08-20
廖善敬(1986-),女,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先秦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