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王鹏陈靓李治东
加强农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更好地为现代高效农业服务的一个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机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发挥农机管理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机手素质技能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广大农村的农业机械驾驶和操作人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有利于农机工作开展。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现代农业装备更新步伐加快,大中型、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下,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农机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态势。机具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给新时期农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长,装备结构进一步改善,大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集成配套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机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却明显存在,特别是一线复合型优秀农机技能人才尤为缺乏。
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人才来支撑。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机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把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培训体系、争取多渠道投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深挖现有培训资源,扎实推进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80%以上。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和各项农村政策的实行,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在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技能、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还比较低,许多有效的科技成果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这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年农机化发展的实践证明,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和农业生产对农机的依赖程度将显著提高,农机手将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投资农机的积极性高涨,购机农民日益增多,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跨区作业服务、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相当多的购机农民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匮乏,安全意识较差,致使农机安全事故以及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纠纷时有发生,并存在着许多农机事故隐患,机手渴望通过培训获取农机化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事业发展,人才是保证。对农机技能人才培养要提高到农机化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农机化目标管理内容,与其他农机化业务工作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要建立“三级联动”制度,加强对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的动态跟踪管理,定期不定期到基层检查工作进度情况,深入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农业、劳动、人事、工商、交通、财政、物价等部门的支持,争取在资金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要大力宣传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认真总结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好经验和好做法,扩大影响力和认知度,调动农民参加农机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的环境。
一是必须坚持农机化教师培训的战略性。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工程。只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才能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队伍,才能为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必须坚持农机化教师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为 “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才能不断增强对农业农民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必须坚持农机化教师培训主体的多元性。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门类多、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只有在充分发挥农机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机构、监理机构作用的同时,广泛调动农机企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满足农民多方面的培训需求。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化教师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农机化教育培训大多是成人教育。只有遵循成人教育的培训规律,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注重实用技能训练,才能锻炼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五是必须坚持农机化教师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可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影响,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不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需施教,采取多种教育培训形式,才能激发农民学习使用农机化技术的热情,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要立足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结合农机化发展新形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快形成保障有力的农机化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要创新办学体制,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多元投入、共同协作的办学机制,鼓励公办民助、国有民办、联合办学、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师公开聘任、竞争上岗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教师资格管理制度,深化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教育培训学校发展、个人贡献挂钩,与学员就业质量和培训质量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要创新培养体制,依托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创造培训机会,满足培训需求。要创新保障机制,开展多渠道筹措教育培训经费的长效机制试点,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要大力提升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培训教材质量,增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效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明确教育培训管理机构的职责,合理利用农机化学校、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开发机构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等现有各类资源,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要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本着 “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印好各类培训教材。大力支持培训模拟器材、器具和软件的研发,鼓励各地开展农机教育培训机构购置培训机具器材财政补贴试点,更新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
农机校教师作为农机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时期要加强对机手的技能培养,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