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波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可以实现土壤保墒、培肥地力,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农机化实用技术。近年来,我省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面下大力气,多渠道、多途径推广宣传,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保护性耕作技术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推广力度、机具推广数量、发展面积等都不尽理想,亟待改进和加强。
从保护性耕作开展较差地区的情况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有五:
1.组织原因。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牵扯面广,涉及农业、农机、乡镇政府、机具生产企业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地方的有关方面和基层组织尚未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难以形成协作合力。
2.农民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耕作习惯根深蒂固。他们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习惯尚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3.机手原因。机手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实施者,同时和农民一样是该技术的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目前,采用免耕播种技术必须配以大马力、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而普通播种机与免耕播种机创造的经济效益差别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
4.机械原因。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具成本较高,目前市场上一台普通小麦免耕播种机的售价在1.5万元左右,一台普通播种机售价则只有三千元左右,相差甚远。农民在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后购买一台小麦免耕播种机的钱,可以购买多台享受补贴的普通小麦播种机,在投入成本上对机手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5.技术原因。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技术体系,贯穿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依托和支撑是县、乡级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如果这些主力军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一知半解,势必影响农民群众接受和推广该技术的积极性。
1.政府高度重视,各方协调运作。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农业、农机、乡镇政府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应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抓,由地方政府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细则,各有关部门明确任务,各负其责。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程度。一是通过多种媒体网络等对保护性耕作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二是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意义。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面对面的讲给机手听,手把手交给机手做,努力提高机手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示范面积和示范范围,最终达到农民自觉、自愿应用先进技术的目的。
3.增加资金扶持,加大补贴力度。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数额,以此调动农民采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普及。农机部门应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将补贴资金重点向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合理调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
4.提高机具性能,增加作业收益。机具生产厂家应搞好机具的研制开发,确保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提高机具作业效率和可靠性,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施提供可靠的机具保障。
5.加强技术培训,搞好跟踪服务。通过常规培训、阶段性考试、"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同时,对参加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实施系列化跟踪服务,免费技术指导,无偿上门维修,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