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历程、特征及启示

2011-08-15 00:45林艺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林艺琴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2.晋江市英林中学高中部 福建晋江 362256)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历程、特征及启示

林艺琴1,2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2.晋江市英林中学高中部 福建晋江 362256)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经历了建国初强调的“意识形态功能”,探索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到“文革”中惨遭践踏、名存实亡,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备受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历史过程。课程的设置与演变紧跟时代步伐,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核心内容。

中学思想政治课;设置;历程;特征;启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进入21世纪,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在中学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的历程以及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作一下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对我们今天的政治课程改革,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文革”前:1949年-1966年

这一时期,强调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政治色彩浓厚,初步探索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课程设置。

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其主要目的乃是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根据这一会议精神,对广大新解放区学校原来反动的政治课程进行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设置了新的政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以达到和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革相配合。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全国还未形成统一的政治课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思想政治课程设有《毛泽东少年时代》、《青年修养》、《革命故事》、《中苏关系》、《土改问题》、《五四运动》、《抗美援朝问题》等;初中三年级开设的政治课除与一、二年级相同的外,还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四大家族》、《中国革命读本》等;高中一年级开设《社会发展史》,高中二年级开设《人生观》,高中三年级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知识分子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教育计划(草案)》规定:“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中各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期增加现阶段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1年3月的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曾经讨论过《中学政治常识课程标准(草案)》,规定初中政治课在初三年级设立。此后,教育部又先后发布了《关于改定中学政治课名称、教学时数及教材的通知》、《关于中学“政治课”略有变更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中学部分学科的设置、授课时数的变更及政治教材的通知》等若干文件,对中学政治课的内容、教学时数等进行了数次改动。

1954年4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指出“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是树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此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转变为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1956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关部门主张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其他各科教学进行,所以当时初中政治课均被取消。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方针,并且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后,恢复中学政治课。但因1957年6月,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政治课内容也“决定改为进行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1959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第一个中学政治课大纲,规定初中开设《道德品质教育》、《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宪法读本》。

1964年开始,中央批发了《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统一调整了课程设置,并首次在全国使用统编课本。《意见》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做革命接班人》,初中二年级开设《社会发展简史》,初中三年级开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一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高二、高三开设《毛主席著作选读》(乙种本)。这样的课程设置和使用统编教材继续到1966年的“文革”开始为止。

建国之初,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设置主要是学习政治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我国当时的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在这时期开展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尽管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错误,但是,总体上保持了正常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到了1964年后全国统一了课程设置,意味着我国中国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在经过建国之初的恢复之后开始探索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

这一时期,可谓惨遭践踏,名存实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战线成了重灾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受了文革的巨大冲击,变得面目全非。1966年-1971年,学校被迫实行“停课闹革命”中学思想政治课基本上停开。1972年,复课后,各年级虽开设“政治课”,但是主要以《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和所谓“革命大批判”的文章、社论作为教材,但内容及不稳定,各地的情况也不统一。这时期的政治课理论事实上是被“四人帮”利用来作为篡党夺权服务的工具。有些地方曾经编写过《社会发展史》等课本,但也难于进行正常教学。文革期间的中学政治课程基本名存实亡。

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反革命大破坏,全国学校遭受了一场浩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践踏得面目全非,马列主义课的声声誉被严重破坏,教师队伍被告分裂瓦解,不少教师在反对和抵制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受到迫害和摧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至今

这一时期,备受重视,与时俱进。

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表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意见》,针对建国以来政治课程设置的不稳定,变动大,对教学不利的状况,为了政治课的课程保持相对的稳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提出了课程设置方案。初中一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中二年级开设《政治常识》(1981年起草教学大纲时改为《法律常识》),初中三年级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二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时数为每周两学时,时事政治教育为每周一学时。从此,政治课开始走向规范化。

初见雏形的“85方案”: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中学的政治课要求进行了宏观规定。该《通知》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政治的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各方面改革的需要,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须认真地改革。1985年11月,确定了改革实验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方案。根据中央精神1986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贯彻落实《通知》,印发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其中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1988年3月,对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课程设置方案如下:初中一年级开设《公民》,初中二年级开设《社会发展简史》,初中三年级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同时高中一年级在保留原《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有关方法论内容的前提下,增加人生观的教育内容,并将课名改为《共产主义人生观》。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总结改革实验课程设置方案经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于1992年确定了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并制定了新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大纲》,按照大纲统一编写了教科书。新的课程设置方案规定,初中各年级课程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初中一年级主要进行公民道德、国家观念、法制观念教育;初中二年级主要进行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初中三年级主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常识教育,高中一年级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基本观点的教育,高中二年级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毛泽东重要哲学思想的教育,高中三年级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基本观点的教育。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4月3日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为中心内容的评估项目和结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估教师教学的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了教材。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某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相关内容,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教育部根据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对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了修订并重新颁布,并要求各地依据修订后的标准修订教材。教育部根据2003年高考提前一个月的要求,删减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内容。

2002年8月,中国教育部启动了中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高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于2003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这两部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自2003年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多个版本,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陕教版、鲁教版等各种版本,这些版本虽然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目标,理念是一致的,共同体现了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也有多个版本,教材出现多元化趋势。

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对原有教材进行修订,要求体现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虽然向前面两个阶段一样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线,并将之贯穿于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的全过程,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其在这一阶段的与时俱进特征甚为突出。这一点从中学政治课的指导思想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过程等方面可见一斑。不仅如此,这一阶段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也获得了空前重视,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新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这表明,党中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已形成新的思路,而且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课程设置的改革建立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把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发展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课50多年的发展历程,教训是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我们教学改革的启示是明确的,需要我们认真去总结。

[1]王卫平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丁尧清.学校社会课程的演变与分析[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林茂生.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林艺琴(1981-),女,福建龙海人,福建师范大学同等学力硕士,福建省晋江市英林中学高中部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2010-11-08

猜你喜欢
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