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的初步探索

2011-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炎帝黄帝起源

苏 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中华文明起源的初步探索

苏 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甘肃成县742500)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比较,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历史传承关系也最为明确。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有着重要的贡献。以古史中的传说时代为切入点,借助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 起源; 探索

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一个文明从这里诞生,这就是中华文明。从考古成果看,这一地区有从直立人开始的系统的人类进化遗迹,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是人类独立发展起农业的地区。中华文明是远古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它在古代文明中非常独特,而这种独特性是与它的文明起源及历史经历密不可分的。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的事迹。据记载,在“轩辕”所处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百姓受到残害,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受到天下的拥戴。在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族集团之后,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黄帝族和炎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炎帝氏族部落衰落的时候,黄帝氏族部落强大起来。关于炎、黄的关系,《国语·晋语四》记述:“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依此说,炎帝与黄帝同出于少典氏族。炎帝族所在姜水是渭水的一条支流,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黄帝族所在的姬水目前尚无定论,但应距姜水不远。因而可以推测,炎黄两个氏族部落发祥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1](P56)后来向中原地区发展。黄帝时代,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黄帝时代开始驯养使用牛马,发明了车船,学会打井和养蚕缫丝。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制定出历法和甲子,发明了冠冕衣裳。中华民族制度文明发端于黄帝时代。炎帝时代主要贡献在原始农业和原始文化方面。传说炎帝神农氏寻求治病的药物时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是炎帝神农时代的又一重大成就。

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的部族集团或者部族联盟,有的学者认为除了黄帝和炎帝之外,还有蚩尤。也有的学者认为,和黄帝、炎帝并列的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是苗蛮。由于文字记载零散、片断,借助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去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多源的文明

以往通常将黄河中下游地区看作早期文明诞生的基地。近年的考古收获证明在黄河中下游以外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相当繁盛的原始文化发育。

1.黄河上游地区

(1)马家窑文化

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了一处以发达的彩陶艺术作为重要特征的原始时代遗址。后来,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较集中地分布于甘肃省,其地域大致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抵河西走廊。除甘肃省外,在宁夏、青海也曾发现马家窑文化的遗址。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分支,又称作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陶器总数中约占20%-50%,随葬品中的彩陶有时甚至多达80%以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以鱼纹、鸟纹、蛙纹、蝌蚪纹、水波纹、草叶纹、葫芦纹等较为多见,并且多有各种由这些纹样变形而成的图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致与华美,表现出制陶工匠们不同寻常的工艺技能。在马家窑文化的时代,烧制陶器的陶窑窑室都呈方形,与中原仰韶文化多为圆形窑室明显不同。甘肃兰州东郊白道沟坪遗址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制陶窑场,计有5组12座陶窑,此外还有一些被破坏的陶窑残迹。窑场中还出土研磨颜料的石板和配色调料用的陶碟,都是当时陶工描绘彩陶纹饰的工具。

青海大通上孙家遗址曾经出土一件以舞蹈者的形象作为彩绘图案主题的陶盆。画面分为3组,每组各描绘5人携手起舞,步法从容,体态轻盈,动作齐整。关于原始舞蹈的起源,《尚书·益稷》中有“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鸟兽跄跄”,“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等文字,记录了这种舞蹈和原始狩猎生活的关系。这件陶盆的出土,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于原始舞蹈的实证资料。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圆雕人头像陶瓶,造型非常生动,刻划细致,发式的表现非常具体,除前额为整齐的短发外,两侧及后部都是披发。腹部破裂处有粘接的痕迹,表明对于这件器物的珍视。甘肃天水柴家坪也曾经出土类似的器口为陶塑人物的器物。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出土物中,也有人像彩陶壶,多在器口塑有人面。这类器物的文化内涵,至今还未能完全理解,但是其构思和制作所体现的艺术观念,确是值得重视的。

(2)齐家文化

继马家窑文化之后,黄河上游西北高原的原始人群进入了青铜时代。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在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也有零星发现。其分布地域,大致是中原人称为“西戎”的部族的早期活动范围,其代表主要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和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等。

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和甘肃永靖大何庄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早期红铜器和青铜器50余件。种类有刀、锥、环、匕、斧、钻、镜等。青海乐都柳湾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石磬,是同类器物中年代最早的1件,是研究中国音乐史珍贵的实物资料。柳湾还出土了36枚海贝,说明齐家文化的先民们和相当遥远的地区保持着经济文化的往来。

迄今发现的齐家文化的墓地大都是成片的氏族公共墓地,其规模应当与当时氏族或部落的规模相适应。墓葬一般都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等作为随葬品,尤以陶器为大宗。从一些墓地的发掘资料分析,齐家文化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质量和数量的差别相当悬殊。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不过1—2件,多者可达37件;玉石壁少者1件,多者至于83件。在甘肃永靖秦魏家和大何庄两地的50多座墓葬中,随葬的猪下腭骨总数多达550多件,少者1件,多者68件。这些迹象,说明了死者生前财产拥有数量的不均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在齐家文化墓地还发现6处所谓“石圆圈”遗迹,就是利用大小相当的天然砾石排成直径约4米的圆圈,作为某种宗教祭祀活动的场地。甘肃永靖大何庄的一处“石圆圈”,西北方向还留有宽115米的缺口。“石圆圈”的附近都分布着许多墓葬,还发现有卜骨和牛、羊等动物的骨骼。宗教祭祀行为受到重视,说明文化的进步达到了新的阶段。

2.长江流域

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的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又越海东抵舟山群岛,年代大致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技术得到比较突出的发展。骨制耜、镞、鱼镖、锥、针、匕、凿等,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另外,骨制管、坠、珠等装饰品,造型精巧,磨制光润。有些骨器上,雕刻有细致精美的花纹,体现出制作工匠的精湛技艺。

河姆渡文化的木作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除了木制耜、铲、杵、矛、刀、桨、槌、纺轮等工具以外,还发现了不少安装多种工具的木质把柄。河姆渡遗址第3层出土1件敛口圈足木碗,外表有薄层朱红色涂料,虽然剥落较甚,但是依然微显光泽。这种涂料经鉴定是生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的主人习惯于居住在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之中。在河姆渡遗址的各个文化层,都发现了和这种建筑形式有关的圆桩、方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的遗存,数量多达数千件。河姆渡遗址第4层发现的1座干栏式建筑的遗址,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在河姆渡遗址的第2层,发现1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的遗存。

3.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主要代表。

位于上海青浦县城东约4公里处,地处太湖地区的崧泽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遗存的中层堆积最为丰富,称为崧泽文化。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900—前3300年。同类遗存,又见于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张陵山遗址、江苏常州圩墩遗址、浙江吴兴邱城遗址等。崧泽文化的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铲、长条形石锛等较有特色。从生产工具的形制可以推知,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良渚文化继承了崧泽文化的成就,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以钱塘江为界,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300—前2200年。

1934年钱山漾遗址的发现,1936年良渚遗址的发掘,使得人们开始认识东南远古文化的宝贵遗存。60多年来,对于良渚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日益深入。良渚文化玉器制作的成就较为突出,玉制珠、管、坠、镯、璧等,多磨制抛光并雕刻纹饰,表现出很高的工艺水平。良渚文化的墓葬多有随葬大量玉器者,如江苏吴县草鞋山198号墓,出土6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有玉琮5件,玉璧2件,珠、管、镯、锥形饰、穿孔斧等玉器共30多件。上海青浦福泉山6号墓虽然已经被破坏,仍然遗有玉琮5件,玉璧4件。江苏武进寺墩3号墓随葬玉琮、玉璧多达57件。用如此大量的玉器随葬,是以往所没有的。在良渚文化的时代,可能已经出现了以熟练的技术专门经营玉作的工匠,即《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玉人”。

传说黄帝时代,曾经有“以玉为兵”的历史阶段。这里所说的“玉”,可能只是指较为纯质的石材。人们正是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玉的莹润品性,于是用以制作器具、饰物和礼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其应用,很可能也与原始宗教信仰的若干内容有关。

4.闽江流域

福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集中在闽江下游地区。因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而得名的昙石山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昙石山文化的石器以锛为最多,除扁平常型锛、有段石锛外,还出土一面扁平、一面有人字形纵脊的石锛。陶器大多是几何印纹陶和绘红色条带、卵点的彩陶,这也是昙石山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5.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在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现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数量多至近千处。

位于辽宁凌源的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女神庙”为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14米。平面略呈“亚”字形,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总体结构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积石冢是红山文化墓葬最基本的一种形制,与新石器时代华北、中原地区以土坑墓为主的形制完全不同。积石冢群以圆形祭坛为中心,呈东西对称形势分布,南北也形成一定的格局。中心大墓的规格远超过一般的小墓,随葬品数量也明显更多。中心大墓墓主皆为男性,这表明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结构已经逐渐成为定局。当时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等级观念,原始礼制应当已经开始发挥维护当时社会关系的作用。

通过考古发现及研究可以证实,在原始文化迈向文明门槛的时代,多源的因素逐渐融会,为具有共同风格的华夏文明的构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正如学者张光直的分析:“不论华南还是华北,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就是自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有土著起源和自己特色的几个区域性的文化互相连锁成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Sphere of interaction)。”“不妨便迳称之为中国相互作用圈或中国以前相互作用圈——因为这个史前的圈子形成了历史期间的中国的地理核心,而且在这圈内所有的区域文化都在秦汉帝国所统一的中国历史文明的形成之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2](P6)

三、原始农耕经济与文明进步

关于进入早期文明的标志,有的学者主张以铜器的铸造、文字的出现和城邑的形成作为基本要素。也有学者指出,以这些标志作为判断的基本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关于文明起源的讨论中人们公认,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

炎帝获得“神农”的称号,很可能就是因为在炎帝时代创造了原始时代农耕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与相关传说一致,考古发现可以提供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空前发展的资料。

在河姆渡遗址第4层较大面积的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和稻草相互混杂,形成厚度为012至015米的堆积层,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1米。河姆渡遗址稻类遗存数量之集中,保存之完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是罕见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是当时从事稻作经济的先民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

良渚文化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营生手段,主要作物是水稻。据对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稻谷鉴定,当时种植的水稻,已经有粳稻和籼稻两种。在钱山漾以及杭州水田畈遗址,还发现有花生、芝麻、蚕豆、甜瓜等植物种籽。良渚文化的农耕工具种类较多,制作大多比较精细。其中所谓三角形犁形器,应是安装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铧。另一种使用较多的斜柄刀,应是安装上木柄用以在土地上划出沟槽的“破土器”。

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初步探索,可以发现,农耕经济的发明和积累,是文明发生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条件。有学者指出,“从农业开始,逐渐发展到文明”,是历史进步的共同方向。“我国种植水稻可以推到七八千年以前,种植谷子(脱壳为小米)的历史亦然。从农业起步,经营定居生活,逐渐发展养殖牧业和手工业,这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子……现在世界上有三次革命之说: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所谓农业革命指的就是古代由农业引起的社会变革,与文明起源有关系,或者说讲的就是文明起源问题。”[3](P2)

从历史学观点看,炎帝族和黄帝族是史前两个关系密切的大氏族部落,他们对后来中华民族的生衍发展有很大影响。考古发掘成果告诉人们: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已有相当发展,这就是我国文明起源时期的直接见证。可见关于炎帝神农氏的一些传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张岂之指出:“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来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的物质基础。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成为楚文化(即道家文化)的物质基础。儒家的原创性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道家的原创性文化飘逸、清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两河(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由她们哺育出的两大体系的原创性文化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4]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依然需要认真探讨和总结。也许清晰描绘这一历史过程还需要进行艰苦的努力,但是历史演进的大体轮廓现在已经逐渐明朗。

[1]张岂之总主编,刘宝才,钱逊,周苏平分卷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田昌五.仰韶文化社会性质与中国文明起源若干理论问题.论仰韶文化.《中原文物》特刊,1986.

[4]张岂之.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M].光明日报,2002-08-23.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U Li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History,Chengxian,Gansu 742500)

China isone of the old countrieswith a long history.Compared with the others'cultural system,China has the most complete historical record,the most abundant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ost clearly historical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making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With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the writer starts with legend in the era of ancient history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origin; exploration

k20

A

1671-9743(2011)11-0013-03

2011-10-26

苏 玲(1980-),女,甘肃武都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从事历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炎帝黄帝起源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万物起源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