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前行的脚印——学报主编生活回忆

2011-08-15 00:54金家兴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内刊新闻出版局科学报

金家兴

几天前,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余志平博士来电告知,明年将迎来学报创刊三十周年,学院拟举行刊庆纪念活动,约请我为刊庆写些什么。此时于我,沉默是金。我赋闲业已十载,且年逾古稀,如烟往事正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要真切地表达出当时的个人感受并非易事。何况七年的主编生涯中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涩和心痛,我亦不愿再去触动它。兴许是业根未断,抑或是余博士的真情感动,得到约请,我还是禁不住开启记忆的闸门,写下这篇文字。

大约在1993年夏,首任主编葛楚英先生因年事已高而辞去主编职务。其时,学报编辑部作为一个副科级单位归口教务处管理,学校就决定由我兼职接任主编。葛先生秉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以老迈之身苦心经营学报十二年,把一个内部发行的期刊办得卓有成绩,深得广大师生的肯定和敬重。传承薪火,我自然得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怠慢。任职不久,我们就得到省教委关于开展学报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我和编辑部的同仁在根据评估要求搜集整理资料、撰写自评报告的同时,努力自查自纠,不断提高用稿质量和编辑水平,最终顺利地通过了当年底的检查评估,并且被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进步显著的期刊,在第二年春的全省报刊工作会议上作了通报。虽然没能成为优秀期刊,肯定我们的进步也算是对我们一个莫大的鼓励。

就在这次全省报刊工作会议期间,我偶尔得知某师专的学报已由内刊转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正式期刊,这使我内心十分震撼。众所周知,我国期刊有着不成文却又十分通行的等级规则,评判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通常是以发表的期刊等级为依据。正刊与内刊,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一级期刊与二、三级期刊,共同垒成了一座期刊的金字塔。内刊只能是塔底的一抔沙土,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内刊上发表的文章其学术价值常常被视为零。面对落伍的严峻形势,迅速让我们的学报由内刊转为正式期刊的强烈愿望顿时涌上心头。但当时国家对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号,一直坚持实行总量控制,新增期刊只能由各省按照“减一补一”的原则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报批。这样,留给我们转正的空间就很小,我们只能寻求空间乘机而行。

1994年秋,我们有幸得知省内有两家正式期刊号被吊销的信息,这意味着省里当年可向国家申请新增两种期刊,这对我们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由于当时全省唯有我市没有正式期刊,这又为我们申报转正增大了空间。按照程序,我们迅速向市新闻出版局提出申请,并寻求他们的帮助。市局经过对我市当时发行的七、八种内刊进行权衡、比较,同意向省新闻出版局申报我校学报转为正式期刊,以填补本市无正刊的空白。为了使申报获得成功,市新闻出版局的有关领导还亲自带领我们到省新闻出版局去沟通。省新闻出版局对我校学报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做了充分肯定,因而最终同意将我校学报列为新增公开发行的期刊,报请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1995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批准我校学报公开发行。至此,我心仪已久的学报转正大事告成,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下了。写到这里,我自然想起了当时潜心办刊和为申请学报转正而劳苦奔波的刘军先生和金春姣女士,是他们的努力书写了我校学报发展史上的辉煌一页。我还想起了当时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陈丁堂先生,在申报过程中他多次主动或被我拽着去屈尊求助、疏通关节,实在太难为他了。

1995年7月,我去北京参加了由新闻出版署举办的新批期刊主编培训班。经过受训,我的执业理念和思路更加清晰、职业责任感更加强烈了。受训返回途中,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后来居上,让学报尽快走向全国。回校以后,经报请校领导批准,我们迅速完成了充实编辑队伍,组建新的编辑部,打造一支专业、精干、高效的编辑团队的工作,并确立了以确保编辑质量为主导,以提高学术质量为核心的办刊方针。为确保编辑质量,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优化刊物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版式、书脊、目录等,都做出通盘考虑,体现出与学术刊物相契合的淡雅、清新的风格;二是加强文字校对,建立责编初校、部主任二校、主编终校的三级校对制度,确保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下。

学报是学术理论刊物,学术是学报的生命。坚持和增强学报的学术性,是提高学报质量的重心,而坚持学术性的关键是要确保稿件的质量。为此,我们又把抓用稿的学术质量作为编辑工作的核心。我们对原有的采稿制度作出重大改进,即突破原来基本不用外稿的成规,扩大稿源,主动向外征集、约写高质量的稿件。在高质量的外稿比较充足的时候,有时我们采用外稿的篇幅达到同期刊物篇幅的百分之三十。这一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校内一般稿件的刊发,因而受到过一些非议。但在当时不这样做,我们学报的学术水平只能停留在内刊的水平上。为了成就学报大业,我们别无选择。为了确保用稿的学术质量,我们还建立了稿件外审制度。约请非本单位的专家审稿,这是许多刊物,特别是专业性强的刊物通用的制度。当时我校学科门类不全,教师的专业面不宽,一些学科的稿件在校内难以请人审读,于是就建立了稿件外审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力地提高了学报的学术声誉。

我们的种种努力,最终有了回报。1996、1997、1998连续三年,我校学报刊文的转载、转摘率快速提高,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师专学报中曾排名第三位,因而受到了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肯定和好评。1998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专家评审,我校学报(社科版)被列入全国文科学报百强。同年,省新闻出版局组织评审,将我校学报评为全省优秀期刊。至此,让学报走向全国的梦想基本实现,终于让我长长吁了一口气。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当年与我并肩前行的吴东平先生和祝春娥女士,准确地说,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全国文科学报花园中一朵本不起眼的小花浇灌得如此鲜艳。

作为一个垂垂老矣的平常人,对过去的历史我并不十分经意。写下这篇文字,只是要告诉正在为我院学报更上一层楼而奋斗的同仁:攀高很艰难,我们的唯一选择是披荆而上。

猜你喜欢
内刊新闻出版局科学报
公 示
阅读粤精彩 书香润南国
内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浅析
办好机关企事业内刊的几点思考——以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党建》为例
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内刊加入期刊数据库有关问题分析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公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