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思考

2011-08-15 00:43:07孙秀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农村

吕 萍,孙秀丽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对我国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思考

吕 萍,孙秀丽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目前,我国教育不平等的现象愈演愈烈,影响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我国,教育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两性之间。现从两个不同层次阐述各种教育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并针对各种教育不公平现象,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对我国解决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有所借鉴和思考。

教育不平等;差距;不平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由硬实力转变为软实力,尤其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否和谐健康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然而,教育领域中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教育不平等便是一个凸显的问题。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教育活动,客观上要求公平分配。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利用这一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有失公平或平等的现象。

一、教育不平等现状与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乡、地区之间

1.现状

有这样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农村大量青年辍学去打工,由于家庭收入和教育机制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从事最基层的工作。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意识,使城市家庭认识到掌握技术和先进知识才是获得财富的最佳途径,在教育投资方面城市家庭就更愿意投资于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劳动受益率越高,即收入越高。教育原本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并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

(1)城乡、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层次的差异。近几年,虽然随着GDP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事业也日益繁荣,城乡受教育年限均有所增加,但城乡之间增加的比例大相径庭。近几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城市。同时,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有大量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而许多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层次仅限于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不乏大量的文盲存在。

(2)城乡、地区中小学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差距。可以看到,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力量很差,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大批的危房仍然作为教室,继续存在并使用。《教育法》中规定,乡村学校的基建支出部分由政府负责,部分通过地方集资承担,而在某些偏远地区,部分乡村温饱尚未解决,更不要说投资教育了。农村和西部地区学校缺乏基本的文体设施、实验器材和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与之不同的是,某些城市的公立学校,拥有学生专用的科学实验大楼。这类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因而逐渐形成“好的愈好,差的愈差”的局面。

2.主要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所提高,城乡在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些差距也凸显在教育领域。

(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2)城乡、地区居民家庭在教育领域的投资不同。由于收入的差距,城乡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有天壤之差。有的农村家庭并不是不注重教育的投入,不想培养自己的小孩,而是他们能力实在有限,以他们的收入刚好能维持日常生活。

(3)教育制度的不同。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主要由于高等教育的收费机制。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影响了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同时,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使得广大农民看不到接受高等教育改变生活现状的希望,因而在客观环境下选择让孩子放弃上大学的梦想而去打工养家。即使农民坚持让孩子继续教育,也会选择收费较低的一般性学校。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般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这使得“读书无用论”意识在农村逐步加深。由此看来,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安排使农村学生获得社会提升的机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城乡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此外,一些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歧视和偏见,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4)师资力量配备的差异。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反映了国家投入在此方面的差距。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较低,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着农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致使农村教育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二)两性之间

教育不平等在男女两种不同性别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初等和高等教育阶段上,性别差异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在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大量适龄女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女童的辍学率也明显高于男童。第二,学校资源配置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例如,适合男生的运动器材和设备相对较多;第三,学习成功的机会不均等,其表现有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相差较大,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而女生获得的学业成功机会更少。我们认为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

1.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家长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难以消除。同时,法律上规定的男女平等在实践中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贫困山区妇女、女童等弱势群体所生活、学习的环境更是不容乐观。实现男女平等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仍然任重道远。

2.人的个性心理差别。从心理学上看:男性有其占有心、求胜心较强的特点,而女性容易随遇而安,性格内敛,依赖性强等,这对于男女学生在入学机会,学习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平等均产生很大影响。大多数教师喜欢有进取心的学生,在这方面男生占优势,这对于日后的学业成绩均有影响。

二、建议和对策

我国目前教育不平等对中国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要提高教育质量,改变教育不平等的现状集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和政策制度的不完善,财政部门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被投入到了城市,而农村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由乡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这在客观上不断地使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居民和低收入阶层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不仅影响了其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使他们的子女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使收人差距出现代际传递,陷入教育机会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的恶性循环。城乡教育的不平等的存在,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的存在;城乡收入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城乡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教育差距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平等,缩小收入差距是亟待解决的。下面重点从教育领域探讨实现教育平等的策略。

首先,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调控,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把增强重点学校的示范性和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相结合。调整教育投入资金的分配比例,政府必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的比重,增加教育投入必须调整教育投人流向,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善城乡倾斜政策,增加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条件,使农村整体劳动生产力提高,增加农村整体收入,最终缩小与城市收入的差距。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投入,尤其是初等教育的投入,以期实现起点的公平。有些地区存在普遍的择校生现象,不惜重金换取好的教育条件,获取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不能平等的享用教育资源,这与义务教育法相违背。应该打击巧立名目的分校,校中校,和以营利为目的私立学校,杜绝钱学交易,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另外,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要改外部“输血”为自己“造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依据而外因是条件。解决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城乡平等,除了依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国家的政策倾斜之外,就是依靠落后的乡村和西部地区自己。因此,笔者建议,落后地区要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比如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为该地区教育的发展服务,具体说,西部教学资源短缺,可以借鉴中世纪西方国家如印度的沙盘教学,或巴比伦使用泥巴作为书本的材料的方法等。

针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我们建议:

首先,男女平等原则要体现在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中,将女子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设针对妇女的如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课程。其次,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女子与男子接受同等教育的相关法规和部门政策。再次,创造有利于女性接受教育的环境,依法保障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禁止性别歧视。最后,扩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规模,帮助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利用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更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设施如广播、板报、标语等使男女平等的观念宣传到户,使更多的家庭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对女孩的培养和教育。另外,还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为他们成功成才提供或创造条件。对于女性本身,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看待传统的偏见,形成男女平等的意识。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姚本先.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爽.我国城乡居民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4]颜色盛.基于教育公平的高校招生政策探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11).

[5]迈克尔·W·阿普尔.教育与权力:第2版[M].曲囡囡,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谢维和,等.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G521

A

1671-8275(2011)06-0035-02

2011-09-19

吕萍(1985-),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行政与管理。

责任编辑:訾兴建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这就是差距
探索地理(2013年9期)2013-11-25 05: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