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芳,林明,杨荣翰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贺州学院为例
李金芳,林明,杨荣翰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
以贺州学院为例,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探析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着重立足办学实践,围绕办学理念更新、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体系调整和实践教学改革等环节,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实践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地方院校在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不再盲目效仿重点院校,逐步明确为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1]35。贺州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在办学实践中,围绕办学理念更新、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体系调整和实践教学改革等环节,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能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转化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方案、图纸和工艺,并完成最后技术操作的专业人群[2]67-69。根据院校的特色不同应用型人才可分为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类型。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目前教育界并不完全一致,但不论哪种解释,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方法,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是培养目标和操作程序的统一;其构成要素很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3]2”。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主要回答“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是“学校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4]1。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康莅临我院视察指导工作,指出高校要很好的融入地方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院校不一定是越高精尖越好,而是越适应地方需求越贴近融入地方越好。贺州学院地处桂东地区,该区资源丰富,主要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资源的开发、加工能力较弱,基本是处于卖资源的状况,本地要获得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生物、化学及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贺州正努力打造成一个旅游城市,其旅游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也很大。基于这样的地域背景下,贺州学院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为办学理念,强调教学以全人发展为本,着重应用知识及技能,其培养目标不是传统的学科和学术本位的学术(研究)型人才,相反是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更加强调其所学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尽管教育部早在20世纪末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但在实际地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厚基础、宽口径”难两全的现象,因此有学者提出“厚基础、宽口径”比较适合学术型本科而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观点[5]74-75。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实践、强素能”的设计理念来精心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实基础”是指基础理论知识要重点体现“实用”,而不仅仅是“扎实”,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用来实现疑难问题的解决以及技术的创新。这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要依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行业为背景设置课程模块,尤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在课程门类上丰富社会现实行业需求,更要在内容上紧密结合行业生产中的实际。如贺州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强调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实用性,如开设必要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基础课程,不盲目追求基础课时的“量”,代之为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并结合实践环节来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在专业课程模块结合贺州及周边地区的农牧资源,并根据当地灵峰制药及多家食品加工企业的行业需求开设生物药物模块、食品加工模块的相关课程,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紧密结合企业对行业的要求。
所谓“适口径”是指适当拓宽专业口径,在专业内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学生适应性[5]。如贺州学院化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除了设置化学师范教育的课程模块外,还在该专业内设置了三类其他方向的课程模块,如精细化工方向、化学制药方向、食品方向。这里的“口径”与化学教育本身专业差异不大,但同时又可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这样既满足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又大大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就业率。
“重实践”就是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尽可能地提倡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企事业单位联手打造实践基地,保证本科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如为了响应自治区人民政府“推动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的重要指示,提高大学生服务广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家乡做贡献。贺州学院联合其他院校开展“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医药、科技、文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我院大学生艺术团表演的节目,展现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电子协会的义务家电维修队的成员,认真地帮当地群众维修有问题的电风扇、音响、吹风机等电器,其娴熟的技术和热心的服务,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此外,我院物电系设置的大学生创新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积极钻研以参加全国性的电子设计大赛。
“强素能”就是强化本科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各种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21世纪需要的是高科学人文素养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至少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要素,即素质、知识、智慧、技能,四个方面缺一不可[6]4。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本着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全面和谐发展来设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崇尚理想、追求真理,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确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也要求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积极发挥育人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各种能力。
贺州学院课程结构按照“平台 +模块”的指导思想,大体分为三种: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长课程。
1.公共课程公共课程作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平台,属于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由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既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设置的课程体系,所以在公共必修课中应设置政治课程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与道德等)和学科基础课程群(外语、大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各学科的文化背景,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的基础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综合素质选修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有力工具,按照贺州学院现有十个系部和四个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图书馆、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出的103门之多的课程,涵盖艺术类、人文社会类、环境类、世界国际类、心理类等,其中含有多门交叉课程,如数学系开设的“数学发展史”,以数学为中心,,探求数学的文化背景及未来,不仅向学生展示了数学的核心内容,更向学生展示了文化历史,把理科与文科相结合交叉而成的新型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 强调专业基础性,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践能力,以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特定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弘扬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各个专业和其就业市场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每个专业的应用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3.专长课程,为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适当拓宽的其他临近专业相关行业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适当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合就业形势需要。如贺州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专长课程,除了有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外,还为市场上广告职业量身打造广告策划模块、网络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以及与生物专业相交叉融合的园林设计模块课程;还有前面提及的化学教育专业的专长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贺州学院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贺州及周边地区就业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模块及相关内容,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此外,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贺州学院积极寻求对接东盟的途径,与泰国南邦国际技术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合作办学,我院中文系开设的专长课程中,对外汉语模块设置的泰语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喜欢。
在课程管理上,贺州学院借助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中的精品课程建设,正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应用特色的优质精品课程。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贺州学院院长解庆林在学院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上谈到在今后两年的教学工作中要重点抓好的几个方面工作,其中指出要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1.实验室教学 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征,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实验室教学内容要尽量避免过多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大创新型、综合性的实验类型。同时教学过程也要避免简单流程式讲授,要在启发式教学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实验原理,通过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及步骤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
2.实践教学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重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地方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相互协作,建立本科专业见习和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本科生的实践场所,共同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贺州学院通过校企、校县相结合,建立了各类实习基地近百个,其中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基地21个,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近80个,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研产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建立贺州飞碟有限公司的钛白粉厂公司、科隆粉体有限公司、广西贺州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蒙山县三木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了见习实训基地,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平台。
贺州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并通过设立相应的活动基金等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或科技开发项目,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发展前沿;我院教务处除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校级学科或实践技能竞赛外,还主动指导与协助各系部组织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广西化学化工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等全国、全区性学科与实践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参与校际实践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全国、全区大学生同场竞技中,展现我院实践教学水平,检验我院实践教学质量。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贺州学院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修订完善了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改革实施办法,力求使本科培养方案可以实现系统上的协调性与可操作性。
在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时,贺州学院打破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不再是按照学科要求及学术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科教育,而是在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时,注重成立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企业代表、就业指导专家代表、学科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通过结合不断变化的市场行业、社会需求以及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学术要求,灵活制定和修改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方案。
在实践教学环节,贺州学院针对目前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基地,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约束下大力加强实验室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拓宽本科生的实践场所,共同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有特色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的研究与摸索。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和构想[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2).
[2]高岩,邢怀滨.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之管见[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3]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4]隋志纯,谷岩沈.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
[5]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
[6]赵良庆.育人为本教学为纲 ——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Study on the Model about Local University Training Application Talent of Undergraduate:A Case of Hezhou University
LI Jin-fang,LIN Ming,YANG Rong-han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It takes Hezhou University for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pla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cours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mand.reality of the applied talents in our country society.It mainly bases on school-running practice and innovate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round school-running conception update,training scheme design,cours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of such links.
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School-Running Practice
G64
A
1673-8861(2011)02-0091-03
2011-01-13
李金芳(1980-),女,河北邯郸人,贺州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十一五”教改工程第五批基金项目(2009C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