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活视域下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探究

2011-08-15 00:47许典利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许典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网络生活视域下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探究

许典利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当前,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网络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深受影响。通过分析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后可知,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树立无产阶级的“三观”;二是用儒家“慎独”的要求增强自律性;三是实现“三观”的话语创新;四是引导学生规避有关消极影响。

网络生活;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日渐普及化,使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突破了实在性的域限。网络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传播以及社会全球化等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对青年大学生影响巨大。据统计,在中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上网人数中的8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已成为中国21世纪网络时代的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1]。因此,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生活的特点,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价值取向,保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正确的道路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网络生活:非生活化的虚拟生活世界

从严格意义上讲,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仅仅可以表示为现实生活中在特定时段的突出的生活特点。现实生活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可视性和实在性,是可以实在感知的,而网络生活则可以蜕去现实生活的明显痕迹,表现为超越现实生活的特点——虚拟性,也即非生活化。网络生活的非生活化主要表现在其“超越性”。

(一)网络生活的开放性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种族和国家,超时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现在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地球村”等概念的出现,仍然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对立,更不能完全阻止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纷争。但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就可以突破这种局限,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非生活化的明显特点 ——超越时空性。“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够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例如价值或执行的目标),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创新而不至于威胁其平衡”[2]570。那么,这种开放性必须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才可能“不至于威胁其平衡”,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办不到的。

(二)网络生活的自由性超越了现实生活“自由”的限制

现实生活中自由和权利是与法律和义务相对的概念,不存在不受限制的自由和权利。但是网络生活的自由要比现实生活中的自由的范围要大的多,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限制,甚至是空间的局限。比如网络游戏,就很好的体现了网络生活的非生活化的又一特点,最大限度的自由。当然,网络生活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随心所为、违法犯罪的行为,在网络生活中同样也是不允许的。

(三)网络生活的难以监控性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底限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两种相辅的手段 ——法律和道德。法律具有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是控制社会秩序的外在必要手段,道德具有内在的自律性,内心向善的结果。但是,网络生活在运用法律和道德的时候要困难的多。美国学者 T·R·莫森指出,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或控制信息流向。这也是含蓄指出网络生活的难以监控性。因技术手段限制,任何国家都难以按本国意志对跨国界的网络实行有效的超国监控[1]。

当然,网络生活的虚拟实在性也是非生活化的一大突出表现。在网络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在人工构造的虚拟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表现为交往的虚拟性。但是,人们在交往中虽然情境(即交往场地,条件)不是现实的,但由此带来的体验却是真实的,可感知的,因此,这种关系又具有实在性。这样,一个既不同于主观世界但又紧密联系主观世界,既不同于客观世界但有联系客观世界的“第三世界”,并以此作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中介系统,拓展着人类的实践能力[3]。

二、网络的非生活化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

网络生活中的非生活化特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积极的乐观的影响和消极的颓废的影响。区别地对待这两种影响是寻找在网络生活中正确进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一)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对大学生的“三观”的积极影响

1.网络生活的开放性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

网络生活突破了传统的现实生活的时空限制,使得整个网络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网络空间是一个全球性共享的虚拟空间,基于这一事实自然会形成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世界观,进而衍生出在这一世界观指引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大学生在此虚拟的空间世界里更能领悟到个体和“类”意识和谐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把个体的发展同整个人类的解放进步联系在一起,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生活的超自由性的非生活化给大学生了解人的本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提供现实教案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295。人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也同样适应。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结交成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仍然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延伸。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在心理、情感、价值取向上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也更能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3.网络生活的非生活化给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新的条件

人的价值,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是,大学生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真正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完美结合既缺少社会条件,又不符合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的。在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提供信息,同时得到社会的回应,在网络生活中达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当然,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方面应当肯定,但是,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方面也不容忽视。

(二)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生活中的非生活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的网络生活带来多元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

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 ——具有超空间性。在这种开放的前提下,各种思想都可以共生,甚至共存: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都可以自由活动,这无疑消弱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的指导地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震荡,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网络生活中难以监控性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困难

在网络生活中,各种信息交相出现,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主流信息,也有边缘的、另类的、黑色的、灰色的、黄色的、暴力的信息。过多过滥的信息分散了人的注意力,降低了人们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判断和领悟,也冲击了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5],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困难。

3.网络生活中虚拟性的非生活化特点也阻碍了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许多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在网络生活中这种约束是非常少的,这就给许多大学生“自由人”的感觉。因此,一部分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沉迷网络,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虚拟时空的过度扩张造成了冷漠亲情、疏离友情、淡化感情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络生活的非生活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是要区别对待的,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生活中的积极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的消弱其消极的影响。

三、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中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之途径

从发展的态势来看,网络生活的范围只会日益扩大,这就是说,在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中采用“堵”的教育方式是“堵”不住的,是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而只能采用“疏”的教育策略。

(一)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生活中消极思想侵蚀的根本之策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的,也不能做出什么成绩来的。同样,这句话也适合大学生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自发的,它需要而且“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则的重要观点。当然在坚持正面灌输的同时,还必须联系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评价。引导他们在比较中学习,自觉利用网络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按照儒家思想“慎独”之要求自觉抵制腐

朽思想的侵害,增强内在自律性,是大学生在非生活化的网络生活中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修身要求,其内涵是指当个人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谨慎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强调主体在恪守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时的意志纯洁和专一的精神,体现了主体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道德自律的意蕴[6]。朱熹也指出:“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7]。在网络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作用要比现实生活小的多,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由和自主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自由和自主行为需要一种导向,才有利于网络生活的正常化和秩序化,这种要求和儒家的“慎独”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与网络生活特点是吻合的,是在网络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三)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创新”

要在坚持正确教育方向的同时,着力研究网上的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发展和创新话语策略[8]。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老的过时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育要求。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所接触的教育材料更加鲜活和生动,因此,教育形式也要与之向对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特点,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网络生活中非生活化的消极影响,是提高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当务之急

首先,网络生活所带来的思想多元化,就是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的一个挑战。能否树立马克思思想的指导地位,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是大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备素质。

其次,网络生活中的难以监控性更需要大学生自觉的维护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提高网络生活素质。最后,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合理的学习和科学使用互联网。防范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生活,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生活已经不可避免的到来,网络生活中的非生活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也日益明显。网络生活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日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三观”,归根结底还要

注释:

①“三观”指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自己去历练。像罗家伦先生说的那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空悬,“是要借生活来实现的。不是身体力行,断不能领会这种人生观的意味,维持他的崇高”[9]5。

[1]付银生.网络时代的青年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6).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张澍军,杨志平.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辽宁工业学报,2007,9(5).

[4]张澍军,杨志平.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姚才钢.传统儒家慎独学说浅议[J].求索,1999(5).

[7]朱子四书语类(第三卷)[Z].

[8]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二十年发展历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9]罗家伦,罗庸.新人生观,鸭池十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Inquiry into College Students’three-outlook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Life

XU Dian-l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ongzuo Guangxi 532200)

College students’outlook on world,life and value is deeply affected by network life since network lif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network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three outlooks and putsforward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blems of their three-outlook education.

network life;college student;three-outlook education;approach

G412

A

1673-8861(2011)02-0008-04

2011-05-03

许典利(1974-),男,壮族,广西隆安县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党建、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五毛钱的“三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人生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