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林
(广西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浅议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管理
麦 林
(广西工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因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安全稳定。高校应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识别、研判等机制,加强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建立通畅的学生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效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意愿而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并构成较大影响的特殊事件,主要表现形式为集体罢课、罢餐、请愿等,是社会突发事件和危机的重要子系统[1]76-80。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既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和突出问题。近年来因社会因素、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原因,高校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构建完善的预防体系,有效地抑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高校的稳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迫切问题。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理,应坚持“预防在先,加强监控,构建预警,防范未然”的理念。预防在先是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引入预警管理机制,加强监控,防范于未然,是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员工要高度重视大学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从维护高校长期安全稳定,维护高校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高度去认识预防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确立起共同应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和行动原则。
一方面,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和国际环境各种风险并存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逐渐以常态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学生突发事件又是非常态的,任何一次突发事件都具有突然性和危害性,因此,更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预防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管理工作要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在学生突发事件中,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本能,注重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人性化。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维护校园稳定的大局意识和理念,稳定压倒一切,高校只有稳定的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局面,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高校对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力量的相对不足,在遇到重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仅靠学校自身力量完成对事件的处置是远远不够
事前预防是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管理的重心,而风险管理是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途径。增强风险意识,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防范于未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往往都有一个酝酿和发展的过程,应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些苗头,应做到及时发现,果断采取措施,要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突发事件识别主要是通过建立信息收集和信息报送制度来实现,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原则,加强信息的收集报送与舆情分析。首先,高校应有专门部门和人员收集、分析、研究影响学校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密切关注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察觉、发现和识别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因素,减少群体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力争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况。其次,要确保信息上报渠道的畅通,完善信息报送网络,按照分级上报原则,建立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流程和制度,使各部门及时、有效、准确掌握和判断事态的发展形势。
要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要求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的收集和舆情的监控只是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最前期工作。如果不把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加以深层次的分析,那么对思想行为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有集中深入地分析这些零散的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发现思想行为的本质,从而有助于客观准确的预警。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期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近期国际、国内敏感热点问题、校园“热点”、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就业等工作当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联席会商,对是否发生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判断近期的形势发展情况,并提前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从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角度看,学者们将人的内心冲突、外部压力与攻击行为之间的统一性归结为挫折 ——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Theory)。他们认为在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形式的压抑和挫折。挫折既有可能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抑,也可能来源于实现期望的不平衡[2]41。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若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和解决,压抑和挫折得不到宣泄和有效化解,往往容易可能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
因此,合理地设立“消气减压”渠道,对学生提出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的“回音壁”机制,使学生的不满情绪得到有效舒缓与发泄,使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矛盾隐患得到及时化解,降低大学生参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意愿,降低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风险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58-61,高校必须要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学生管理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卫生健康系统、信息报送系统等的安全稳定信息共享、统一协调应对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不同的预警等级和应急工作预案,确保在发生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地作出应急响应,使事件产生的影响和损害控制在最小化。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学校宣传教育不到位或管理服务不到位有关。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抵御西方思潮影响,培育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4]215-217。一方面,要牢牢抓住课堂教育主渠道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政课程、法律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开展有效的法律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世界禁毒日等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法律法规主题教育活动;第三方面,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筑网络教育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和学生党团组织的宣传网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建立一支网络思政队伍,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第四方面,要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对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以及学生个体对自身的自我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对“校兴我荣”的归属感,自觉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使学生牢固树立起学校为学生服务和学生为学校发展服务是辩证统一的观念。
高校还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宗旨。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学校的服务水平。在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如学生学费收缴工作、学生食堂的管理工作、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等等方面,要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工作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避免因管理不善、不到位,导致学生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师尤其是管理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应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善待学生,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微处着手,多跟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并能及时给予答复,要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地化解矛盾,排除安全隐患,预防因大学生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学校的回应和解决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和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从思想源头上抑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强调以文化养人,以文化造人。一是要通过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其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要注重和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要精心设计校园文化载体,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如:加强校园社团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可根据学校学科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的社团文化活动,增强社团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兴趣和爱好的需求,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时时体会到大学生活岁月的幸福感和成长成才的满足感,能很大程度地淡化和抑制其不满情绪和敌对心理,实现从主观意识上抑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通过构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和和谐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和感染,能很大程度地抑制和排斥诱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外部环境因素,从而实现从环境上抑制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1]胡敏.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J].青年探索,2010(2).
[2]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杨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预防[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4]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On the Prevention of Group Emergency Incidents in Colleges
MAI Lin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 545006)
For the reasons of society,administration and individuality,group emergency incidents in college take place occasionally;those cause the instability of campus safety.Som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immediately,like crisis awareness strengthening;the judge and analysis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 group emergency incidents;better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r students’expression;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group emergency incident.
college student;group emergency incident;prevention
G645
A
1673-8861(2011)02-0018-03
2011-04-06
麦林(1971-),男,广西贺州市人,广西工学院学工处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等的协调、沟通、配合,要在依靠自身的基础上,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