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俊芳
(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山西太原 030045)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在一亿以上,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数,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其中精神分裂症病人有4 000万左右。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病,病程迁延呈进行性发展,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如治疗不及时、不合理将出现精神衰退。由于长时间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护理人员需要系统掌握不同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现将各个阶段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应措施分析如下。
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20岁以下20例,30~40岁31例,41~50岁46例,60岁以上3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0例,高中37例,初中21例,小学以下12例。
精神病患者入院初期都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另一方面,患者坚信自己的思想,认为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才会把自己当成是病人,有的患者甚至私自外出、拒绝服药、敌视工作人员、攻击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同时病房封闭管理、家人离去也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此阶段患者急切得到认同感,护士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后期的护理打下基础。
精神病患者住院后,经过几天的治疗,情绪会慢慢平复,仍然会敏感与猜疑,但是反应不会特别强烈。表现为问话不答、藏药、要求打电话会见家人。他们疑惑家人为什么把自己送来医院,难道真的有病?纠缠医生要求查看检查结果,询问多长时间可以出院及诊断结果。此时他们能够勉强接受治疗和护理,是心理护理的最佳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
随着服用药物的逐渐加量,精神药物的副反应随之而来,如流口水、手抖、无力、眼睑上翻、反应迟钝等。患者变得焦虑烦躁,不再信任医生,认为病越治越差,生活也不能自理,丧失了信心。开始发脾气、摔东西,发泄心里的恐惧。出现药物反应时护士要及时干预,适当引导其转移注意力,讲解药物知识,并与医生联系采取相应对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开始接受并适应住院生活,按时服药,配合治疗。随着自知力的逐渐恢复,患者的心态也发生改变,对自身疾病重新评估和考量,精神病能治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吗?此时的患者情绪低落,生活懒散,不愿与人交往。护理要点是充分给予患者自尊和鼓励,帮助其寻找社会支持,力求心理适应。
进入康复期的患者,精神症状已经基本消失,药物减至维持量。此阶段的患者精神状态不够活跃,少言寡语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长期封闭的生活使患者对外界既向往又忐忑,陷入了一种矛盾状态。在此阶段护士要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加就业技能训练,扮演社会角色,为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根据对临床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程跟踪护理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过激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以及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有关。通过对100例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时发现护理问题,落实护理措施,效果良好。其中,女性患者心理变化起伏较大,青壮年过激行为发生率高,文化程度越高者心理干预效果明显。
精神科患者的症状大多缺乏主诉也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需要护士进行客观的观察,通过患者外显行为进行推理和判断[4]。这加大了护士护理的难度。大多数精神病患者认识不到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所以入院多被哄骗、劝导,患者常因为抵触情绪而冲动、出现吵闹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病区设施及管理制度,同时尽快了解患者病情、发病原因、家庭状况等,以便更深入的进行心理护理。预测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加强防范[1]。对有冲动伤人、自杀倾向的患者24 h有专人看护行动不离视线,门窗等设施如有损坏及时报修,加强病区危险物品的管理和安全检查。
面对敏感多疑的患者,护士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语气加态度。护士不要在患者面前低声交谈,以免引起患者的猜疑。可以以谈心的形式接触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敌对情绪。适时讲解精神疾病的发病特征、诱发因素、治疗方法,使患者认识到精神障碍也是正常心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精神障碍部分与正常部分可同时存在[2]。药物治疗、行为矫正只是要减少异常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正常部分。
由于精神病患者受各种心理因素影响,对服药持消极态度[3]。副作用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态度,导致治疗难以持续进行。护理人员应将药物治疗有关知识向患者宣教,使其了解药物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出现副反应是正常的。同时将患者情况反映给医生,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护理人员要通过言语行为等树立威信,让患者产生信赖感、安全感,还可巧妙地运用暗示治疗,使患者乐于接受药物治疗。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常对患者采取一些暗示治疗,如鼓励性的言语,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明确自己的身份。精神病患者自我调节能力较弱,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取得家属的配合,多探望患者,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放手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刷洗餐具、打扫卫生等,让患者在自我价值中看到希望和未来,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脱离了社会、家庭,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是一个很艰难的心理历程,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组织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就业技能训练,协助患者扮演社会角色。根据患者不同职业、文化程度,安排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训练。对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患者,可以组织郊游、户外玩耍,增强患者信心,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紧张情绪。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非常渴望别人的关注、重视、同情、理解。这就要求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社会支持,使患者感到温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精神病的康复主要是心理康复。在精神科的护理中,技术操作相对较少,注重的是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满足患者真正的心理需求,促进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1] 薛继芳,张瑞珍,刘爱信.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6,1(22):44-45.
[2] 曹新妹.实用精神科护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 江 洪.护士的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