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探索

2011-08-15 00:44:24张春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意识思维

张春生

(淮南市第二中学,安徽 淮南 232038)

对“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的探索

张春生

(淮南市第二中学,安徽 淮南 232038)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可以达到哪些目标呢?经过探索,我们认为起码可以在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创新语言、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而为高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高中语文;创新科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当今的世界早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需要,早在1998年,江泽民同志就多次提出了要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而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责无旁贷。于是,我与有着共同语文教学价值观的一些同行,申报了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创新教育行动研究”。经过三年的探索,目前,此课题已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下面是我们对渗透的目标体系的探索成果,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指点。

一、创新意识

人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意识没达到,那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1、自觉的主观能动意识

创新就是想或做别人不曾想或做的事,这是开拓。凡开拓必须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意识,因为新的思想和做法,它是不会自然诞生的。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意识,这一点高中语文教学可从容地做到。例如:吴海燕老师上《鸿门宴》一课,在了解历史上人们对项羽和刘邦的不同评价后,设计了一个问题:假若你是秦末的一个谋士或武士,你会辅佐谁?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并且回答的内容,也肯定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关。

2、明晰的个性意识

创新是独特的,不可想象在家唯父母是听,在学校唯老师是听,走上工作岗位唯领导和同事是听的人,有多少能成为创新型人才。而称得上创新型人才的人,绝大多数具有优秀、鲜明的个性。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多彩,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倡的是扎实而灵动,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独一无二,因而,培养学生的优秀个性,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敏锐的发现意识

发现是创新的先导,如果对什么都一点感觉也没有,哪能有什么创新可言?比方说读李白的诗,当我们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开始,读着读着就会发现,李白的许多诗都是以“月”为主要意象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都是这样。你再往下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联系月的特征和人的个性来思考了。月有皎洁的一面,可以与纯洁美好相连;月光有清冷的一面,可以和凄清忧愁相连。和月相亲,而且是一个人,可见孤独,孤独而不愿意找人倾吐,不是“惧”就是“傲”。把这些和李白本人联系起来,你又会有新的发现。李白有与生俱来的高洁本性和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可是在现实的重棒之下脆如鹅卵,能不生愤?愤不丧志,绝不降格以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既这样,那就只好孤独地与月相亲了。说是这么说,心中能不郁结?凄清愁苦也就在所难免,向谁倾诉?最好的对象还是月。经过这样的解读过程,李白好用“月”的奥秘也就不难揭开了,然而,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发现”,并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新”的发现。语文课堂上的这种情景随时可见。我们可利用这一点,练就学生一双“慧眼”,于纷纭中见彩虹,练就学生一双“灵耳”,于无声处听惊雷。

4、强烈的探究意识

要想形成与别人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做法,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只有那些有着极强的探究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做到。语文学科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问题,引导学生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思索,以增强探究意识。例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同在沙皇统治下,柯瓦连科、华连卡怎么就不那样呢?” “套子的本质是什么呢?”等,意在把对作品的社会意义的探讨从批判专制主义引向更广更深的层面,思考的是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问题,着眼于“人”的发展。经过这一番探索,学生在把握对作品主题通常理解之外,还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人”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的必要。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无疑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5、全面、立体看问题的意识

苏轼有两句名言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道出了事物存在的一种普遍方式——多侧面、立体化。正因为此,如果缺乏全面、立体看问题的意识,你就不可能时时有新发现的惊喜,更别说本质地、联系地认识事物,产生全新的见解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语文教学培养这种意识,有着丰厚的土壤。例如,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项羽、刘邦是两个具有永久魅力而又使人莫衷一是的形象。项羽,有人说他是英雄,当然有理由:他作战英勇,重情重义,豪气冲天,可是按帝王之格来衡量他呢?他有着致命的缺陷:没有政治远见,不善用人,践踏文化,关键时刻优柔寡断。而刘邦,有人说他是市井无赖,当然也有理由,可他审时度势,善于用人,应变能力强也是不可否认的。由此可见,随着你对他们的侧面把握得越来越多,你对他们的认识就会不断升华。这样的过程经历多了,就能培养出全面、立体看问题的意识。

二、利于创新的心理状态

任何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心理环境下完成的,只有心理环境适宜,才可能产生新见解、新办法。不可设想,在悲观绝望之时,有丰厚的创新成果产生。语文教学可为培养利于创新的心理做出自己的努力。

1、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

积极向上,乐观自信是创新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做此课题时,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语文活动”,例如李文婷老师组织了影评、知识竞赛、专题探讨等活动,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己拿方案,自己准备,自己完成,自己小结。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跃跃欲试的,每当出现一个亮点,他们都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最后得到的成果和结论是次要的,过程中的情绪氛围对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的作用那才是我们想要的。

2、敢于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勇气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种勇气的背后支撑就是自信。发表见解的过程往往就是与别人形成智慧碰撞的过程,而这又往往是“新生儿”出生前的阵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不管是阅读教学、活动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是有力的平台。

3、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小孩子为什么能迅速成长?因为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热情接纳。如果对未知世界缺乏兴趣和热情而侈谈创新,那几成怪论。语文教学所涉内容,几乎都是不可重复的。同是唐朝诗人,李白不能代替杜甫。都写散文,韩愈与苏轼相别甚多。而同经“文革”,老舍举步清波,但巴金却说“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当学生说我爱李白也爱杜甫;我既喜欢韩愈的严谨,又喜欢苏轼的旷达;我理解老舍的悲凄,更佩服巴金老人的坚强时,你还怀疑他有创新的那一天吗?

三、创新思维

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品质决定着创新的质量。语文教学可以在如下方面为改善思维品质作出自己的努力。

1、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应当)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想得深、想得广,它就是一种创新。从另一方面看,只有想得深、想得广才可能有更多的发现。姚国辉老师的“思维深度”和“由‘三顾茅庐’想到的……”两个作文教学案例对此作了探索。在“思维的深度”中,姚老师指导立意时出示了一则材料:春秋时鲁国有一条规定:凡见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可先垫钱将其赎回,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了人并未去报账,有人夸他品格高尚,而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妨碍了更多的鲁国人被赎回。因为有人会因垫钱赎人不报账会使自己受损,报账则又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而只好假装看不见。这里的一个思考点是,别人夸自己的学生,而孔子为什么反而严厉批评自己的学生?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孔子想得比别人深,别人只从道德层面想问题,而孔子是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当时鲁国之所以定这一条规定,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人”力就是国力,没有人就没法立国。孔子学生的行为妨碍了国策的贯彻,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因此孔子要批评他。以上过程无疑为学生顺畅立意开辟了新天地。而在“由 ‘三顾茅庐’想到的……”的案例中,经过讨论,大家的思路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酒香不怕巷子深”到“求贤要有诚意”到“合作才能共赢”,这是典型的发散思维。

2、求异求同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其中选了一段《韩非子·说林上》的文字:杨子(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长得丑的)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这段叙述充满着求异智慧。二妾的美与丑,那是世人的看法,是从外在形貌上着眼的。逆旅之父的着眼点在哪,这里没有明说,但肯定不在形貌上。而杨子的着眼点是在有才德而并不自以为有才德上。如果逆旅之父和杨子不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也就没有这段佳话了。求异思维利于创新,这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求同照样能使你开辟新天地,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我曾让学生讨论08广东高考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我问:看了这个题目,你认为有哪些可写角度?大家讨论得很是热烈。有的说可以从遇到困难时不轻易说“不”的角度去写,有的说可以从别人需要帮助时不轻易说“不”的角度去写,有的说可以从名著改编不轻易说“不”的角度去写,有的说可以从流行的东西不能轻易说“不”的角度去写……这时我又问了一句:以上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大家一时语塞,短暂无声后,有些同学露出了会意的笑。接着就有人说:一切有价值的,有需求的东西都不应该轻易地说“不”。这种求同思维的适当运用,不是也能使你的眼前一亮吗?

3、批判思维

不破不立。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在破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之后确立的。“日心说”是在否定了“地心说”之后产生的。这说明创新与“破旧”往往是如影随形的。有一种文体叫“驳论文”,专门涉及“破旧立新”内容。那么,语文在这方面的作为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4、辩证思维

一个人如果不会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问题,那就是思想僵化,僵化的头脑谈何创新?情与景是对立的,可它们却统一于意境;诗与史是两样东西,可结合起来是时代的形象反映;纵观鲁迅的早期作品与晚期作品,你看到的是一条由进化论到辩证唯物论的轨迹。语文啊,你为多少成功人士注入了辩证的灵水。

5、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沟通

以上所谈思维都是偏于逻辑思维,而创新有时需要“异想天开”,有时需要由此到彼或由彼到此,有时需要透过形象看到其背后的意义。语文学科有其独特性,大量接触的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与情思融为一炉,没有什么比它更利于训练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沟通了。

6、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既是创新的前提,又伴随着创新的全过程。而语文教学中体现思维灵活性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不论是词语、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还是文章的谋篇布局;不管是形象的把握、意蕴的开掘,还是主题的概括,都充满着变数和相对性。这既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魅力,也对我们学好语文在思维的灵活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势必能提高我们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新语言

一切创新可以说都与语言相连。思想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行为的创新是以思想为先导的,其成果又是利用语言来记录而传之远久的。与之相匹,语言的创新那是不言而喻的,而对语言的创新承担主要任务,恐怕语文学科想推也推不掉。

五、创新能力

以上所谈的与创新能力都是息息相关的,但任何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从这一点来讲,创新能力还是有它独特规定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学科大部分工作是为能力的提高做基础性的工作。那有没有直接的见诸能力的地方呢?当然有,例如言语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其中与创新直接相关的一个能力,而且别的学科是没法代替的,那就是文学创作能力。文学创作是创造,追求的是独一无二,这其中的创新因素及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是非常丰富的。

G632.4

A

1009-9530(2011)04-0104-03

2011-04-26

张春生(1958-),男,安徽淮南人,淮南市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