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试论CIS在社院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张伟
社院形象是指社院通过自己的行为、产品、服务在全体学员、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社院形象建设是增强社院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新时期新任务,社院开展形象建设需要坚持共性原则、个性原则、时代原则、动态原则和群体原则,必须遵循文化规律、依托区域文化和规范激励机制。
CIS;社院形象建设;原则;实践;启示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中国首个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专门纲要,为未来十年党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描绘了蓝图。《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并对社院正规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社院正规化建设,文化建设、形象建设是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特别对于办学历史尚短、文化传统积淀有限、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社院来说,形象建设势在必行、更为迫切。通过借鉴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社院形象建设,凝聚学院办学理念、文化信仰以及治学精神等无形因素,是社院正规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院形象建设理念来自于企业界的CIS战略,是指社院通过自己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在全体学员、统一战线成员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的总和。CIS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威和波乐·兰多提出,历经几十年丰富、发展和完善,目前已形成了独立的理论框架和运作体系。随着时代发展,CIS理论不仅局限于企业形象识别的运用,在其他诸多领域如高校、城市、机关等都可见其身影。同样,将CIS引入社院形象建设,有助于提高社院教育培训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学院的公众印象,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与创造力。根据CIS理论,社院形象建设可分为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个体系。
理念识别系统(MI)是整个社院形象建设的核心,是社院区别一般高校、机关、企业之所在,奠定了整个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学院理念识别系统主要由学院使命、学院愿景、核心价值、学院精神等文化因素以及办学、培训、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具体理念组成,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历史的积淀,二是现实基础,三是时代特征,四是实践意义。
社院行为识别系统是实践办学理念的具体行为,是学院所有规章策略的体现,它将办学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管理之中,渗透到教师、学员的心中,是社院理念的具体化。其核心是学员和教职员工行为规范的明确,表征表现为学员的行为准则、教职员工业务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以及管理者的能力、素质、魅力、形象等内容。
社院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从外观入手对社院形象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包装和设计,是对外宣传和传播的基本应用元素,是社院识别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要素,包括基本要素设计和应用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基本要素设计是最关键部分,核心内容包括学院院徽、学院标准色、标准字、院歌、院旗等。
社院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院建设方方面面。社院形象建设需要坚持好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共性。社会主义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紧密联系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发展趋势,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形象建设的发展方向。《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用“主阵地”这一表述定位社院在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地位,用“政治学院”这一表述重申了社院统一战线的性质,用“联合党校”这一表述阐述了“联合党校联合办”的特征。因此,社院形象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院姓社”这一大前提,始终坚持将“共识教育”这一核心贯穿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将“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融入建设的各个方面。
2、把握个性。社院形象建设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社院根据自身实际和历史积淀,给学院以准确定位,借助各种精神和物质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形象。它要求社院在形象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培训对象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统一战线其它方面的代表人士;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熟悉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德才兼备的统战工作干部。因此,社院形象建设要坚持从社院实际出发,创造与企业、机关、高校等单位相区别的、富有特色、具有自身特点的学院文化。
3、跟上时代。时代性原则是社院形象建设的基本精神所在,是社院形象建设的运动力。杜青林同志在全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把握时代要求,着眼未来发展……是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行动指针和基本遵循,必须在领会(纲要)精神上有更深认识,在开展工作上有更高要求,在推进实践上有更实举措。”在新时期开展社院形象建设,必须在重温和承继历史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有新的突破,始终将改革和发展这一主题贯穿于学院形象建设全过程。
4、动态管理。社院形象建设不能一成不变、固定僵化。在基本精神、核心理念保持连续稳定的基础上,要随着社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不断创新。现阶段,面对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要求,面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时代特点和制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发展的突出问题,社院在形象建设中都需要体现这一原则,将改革创新的社院文化作为推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和统一战线事业不断前进的保证。
5、全员参与。社院形象建设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培育、不断固化的建设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坚持全院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形象建设才会取得实效。也只有通过参与,才能使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缩小与学院形象、教育环境之间理解的差距,避免人与学院环境、教育环境的疏离,并最终在深层意义上获得一种与学院形象和教育环境的“共通感”。另外,全员参与原则也有助于学院形象建设中具体理念、要求、过程等决策的民主与科学。
近年来,湖南社院高度重视学院形象建设。院长胡旭晟始终将学院形象建设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来抓。2010年,更是将文化建设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全员参与,全程研讨,全面展开,学院形象建设初显成效。
社院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共识教育”是学院教育培训的根本。湖南社院从学院使命、学院愿景、核心价值、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培训理念等多个方面侧重强调了这一特征。基于此寓意,学院确定了“培养统战人才、研究统战理论、宣传统战政策”的学院使命,“打造全省统一战线人才培训基地、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基地、全省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全省统战系统成员的精神乐园、全院教职员工的工作乐园”的学院愿景;“爱国、团结、民主、求实”的核心价值;“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精诚团结、务实创新”的学院精神;“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办学理念和“共识教育、能力培养、行动学习”的培训理念。
社院形象建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于提升全院教职员工及学员综合素质。行为规范的确立和有效落实以及对外关系的良好树立是社院形象建设的内在要求。湖南社院针对学院实际,提出了“态度端正、学习认真;理性思辨、自我教育;遵纪守规、服从管理;尊师重教、相互关心;崇尚公德、爱护环境;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学员行为规范和要求不同、侧重不同的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本质是“社院姓社”,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为此,湖南社院在视觉系统设计时将红色蓝色作为标准色的主体。红色寓意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蓝色象征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体现了学院海纳百川、汇聚智慧,为促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政治责任。
1、遵循文化规律是前提。社院形象建设是对社院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的概括和提升,是学院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提炼升华的重要举措,需要一代又一代社院人的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和发扬光大。社院形象建设既要重视对本系统传统的总结和培育,更要重视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形成文化标识。
2、依托区域文化是保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尊重、遵循区域文化是省级社院开展形象建设的立足点。脱离本区域、本单位文化传统刻意求新的形象建设将只是空中楼阁,缺乏文化根基,势必导致形象建设华而不实,势必与形象建设目标格格不入。因此,社院在形象建设中应始终依托区域、地域文化,突出特色,承继传统,提升形象,扩大影响。
3、规范激励机制是保障。形象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组织的理念、价值与全体成员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共鸣。因此,在形象建设中规范的激励机制是学院形象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时期的熏陶、浸染过程,需要组织的不断强化,通过规范的激励机制,可以完成学员、教职员工由被动接受至主动融入的转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新世纪新阶段的社院建设承载着培养统一战线各类人才的重任,社院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实施必将为社院工作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源泉。
10.3969/j.issn.1009-2293.2011.01.010
G123
A
1009-2293(2011)01-0038-03
张伟,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主任。邮编:4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