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寿贵
巴代文化及其功用
★石寿贵
“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是苗民族的上层文化人,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巴代文化,属于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习俗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为主要文化特质。因仪式的主持者、苗族古文化主流的传承者被称为‘巴代’,因而许多人也把苗族文化称为“巴代文化”。
巴代;文化;功用
因为苗族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字、通过多次迁徙之后而定居于边远闭塞的高寒山区、不通王化、谦虚而不张扬、自我封闭的散居民族。致使外界很少了解苗族,有的地方甚至对苗族形成误解或曲解,这也是在情在理之中的事。我们作为湘西苗族,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苗族的巴代文化向外作出实质性的介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这三大仪式的主持者,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是苗民族的上层文化人,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普遍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巴代”的全称为“喂斗代寿,剖弄告代”,又可称为“巴代、巴寿”或“代寿、告代”,简称为‘巴代”,这些称谓全系苗族古代特有名词。就‘巴代’而言,‘巴’者为阳性、为上、为刚、为主流之意。‘代’者为儿、为从、为下、为传承接代之意。两字合为主流的传承者。就其复名而言‘喂斗代寿,剖弄告代”即为“我是从古代老家园迁徙(跑)出来的主流文化的传承者”之意。
苗族的巴代共有苗师“巴代雄”和客师“巴代札”二大种类。其中苗师“巴代雄”是苗族原始本有的巴代,启教最早,生态最古,历史最长,伴随苗族的产生、发展直到当今。其神辞全是古苗语,没有间杂汉语,在祭祀中以静态(坐或站)为主进行,乡间将其称为“苗教、祖教、文教(坐着不动之教)或苗老师”,其所祭祀的全是苗族传统观念中的“理念性祖神”和“人性化祖神”,其科仪约有40余堂。巴代雄没有36堂神,72庙鬼之说法,为推崇“自我崇拜、自我不灭”的单神教。
客师“巴代扎”是苗汉杂居而形成文化交融之后的产物,它基本上是按照苗师“巴代雄”的科仪结构模式而逐渐产生出来的各种祭仪,其启教在后,在祭祀中以动态(站或舞)为主进行,其神辞全是汉语,但有的祭仪也间杂一些苗语,乡间将其称为“客教、武教(仪式以动态为主)或客老师”。因为它成教于苗汉杂居而形成的文化交融之后的时期,并且其经典神辞全系汉语,其仪规的语言形态也非全系苗族原生状态,因而将其称为客师。又因她启教于苗区,成教于苗地,行教于苗乡,故也为苗族巴代的种类之一。其所祭祀的对象有道教神、本地域内所共认的祖神和一些行业神,其科仪约有100余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6堂神,72庙鬼。“巴代札”为苗汉杂居之后的多神教,是苗族巴代体系中的附着物。客师“巴代札”虽然也是苗族巴代的种类之一,但她却不是苗族巴代的本根、主体、大教,是客教。
“巴代”是一个有教主(祖神)、有教团(坛班)、有经典(神辞)、有仪规(祭仪)的综合体,这种严谨的结构模式一直都是原始不变,千古遵循。巴代的教主是祖神,祖先即我,我即祖先,自我不灭,一脉相承,崇拜自我,这种我命在我而不在天的顽强自信精神,正是苗族能在种种艰难曲折的逆境中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强大支柱。巴代的教团(坛班)少则有‘三兄四弟’,多则有‘三十六名’,共同组成一坛的师兄师弟。他们也与远古时期的部落成员一样,用他们的言行共同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巴代的经典(神辞)据目前整理共有176章、2866节。这些经典如实地记录和传承了苗族的古代史、发展史、文明史及其方方面面的社科文化。比如,古老话属于巴代神辞的一个很小的支系,在椎牛时讲世界启源人文族史迁徙定居古老话、在敬雷神时讲宇宙自然古老话、在主持婚嫁仪式时讲婚嫁姻亲古老话、在主持吃血时讲誓盟古老话、在主持丧葬时讲火把古老话、在主持理论辩对时讲理辞古老话、在主持村规民约时讲规款古老话等等。巴代经典就是苗族文学,是苗族文化的一大部分。巴代的仪规也极为严格,对举行仪式的时间、地点、人员、供品供具、法器道具、祭祀科仪程序、形态、心境等等都规定得十分谨严,一点都违背不得的。以上‘四有’的结构模式和作用,促使巴代如实地记录和传承了苗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传承苗族文化的大乘载体、百科全书以及活态化石。
“巴代”是苗族特有的原始古语名词,有的人将其机械地译成祭师、法师、老司,甚至于鬼师和巫师等的做法是极不科学也不全面的,特别是鬼师和巫师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贬义词,历朝历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苗族的文明史和巴代文化的圣洁。“巴代”作为苗族的原始古语名词,是不能翻译的,因为汉文词汇中没有任何一词能够包涵它的整体意义,“巴代”就是“巴代”。
“巴代”是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其神秘的祭祀形态、物化形态和时空形态的气氛全靠巴代的功用得以体现出来。巴代作为苗族这个没有文字、没有官府、不通王化民族的上层文化人,其德行、品质、能力和功用都不可缺少。巴代在祭祀中的功用大体说来,包括“写、画、雕、扎、剪,吹、打、舞、诵、唱,文、疏、表、章、申,符、箓、咒、诀、水,绝技展示法,德高医方强”等项。
巴代文化,属于苗族主流文化,以祭祀、习俗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为主要文化特质。因仪式的主持者、苗族古文化主流的传承者被称为“巴代”,因而许多人也把苗族文化称为“巴代文化”。
在苗族巴代所主持与传承的祭祀、习俗及各种社会活动等仪式这个多元性的机体架构上,从里到外都挂满了苗族文化的原生基因、本根元素和全准信息的各种彩图和符号,而使巴代成为一种文化,针对没有形成文字的苗族来说,这种文化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有效地记录与传承苗族文化的大乘载体、百科全书以及活态化石。
在巴代所主持的三大仪式中的仪式结构、仪式程序、仪式形态、仪式音乐、仪式言辞中,包涵有苗族的哲学(如自然规律法则、行为准则、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易理(如乾天坤地、阴阳刚柔、生克制化等)、政治(如规款制度、公平分配、血盟赌誓、自治规约等)、军事(如行兵布阵、进退攻守等)、礼仪(如理礼言行、和谐交际、婚丧贺悼、人格道德等)、文学(如各种古老话、苗歌、苗歌等)、生产(如农垦围猎、修筑建造、织绣染缝、发明创造等)、生活(如饮食服饰、医药卫生等)、文体(如工艺美术、体育武术、声乐曲谱、舞蹈娱乐、鼓龙狮舞、玩年庆节等)、繁衍(如恋爱嫁娶、生育繁衍)等等有关苗族的生产生活,物质精神,从里到表各个领域的文化。比如:巴代的功法文化、手诀文化、理念文化、农垦文化、饮食文化、军事文化、制度文化、建筑文化、工艺文化、服饰文化、鼓文化、歌文化、庆典红文化、丧葬白文化、声乐文化、器物文化、健身文化、娱乐文化、性爱文化、医药文化、习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苗族巴代文化圈的具体内容。
我们暂且以巴代的十四种功法文化为例:
1、写功。写功除会书写正宗的原始符、甲骨文、金文、篆体、楷体、草体文字之外,还需写出具有特色的祭祀文字,比如汉字注音的苗语神联;会意字文;组合字文,意向字文等等。会意字文如:“中”字,写法为,上写“不”,左下写“上”,右下写“下”,苗语读作“虫”,即不上不下而居中之意。再如“山”字,上写“大”,中写“高”,下写“地”,苗语读“勾”,即大高地为山之意。诸如此类,引伸而展,极有特色。写功既是巴代文化材华素质展示的窗口,也是营造庄严肃穆坛场气氛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之一,更是衡量巴代艺道高低的一根标尺。
2、画功。巴代的神轴神图多达几十种,牌位图像也很多,作为巴代,不仅要会画不脱谱、作色艳丽、活灵活现、古色原意,而且要对其历史、出处、作用了如指掌、熟知不误。神像牌位是信士心中神灵的具体形像,这种形像的优劣将会对信士产生直接好与坏的影响,对于祭祀仪式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纵观古今,神灵是由人塑造出来的。有的是人们想像中的神,有的则是人们所敬仰的人死后被封为神。他们之所以被人们追认为神,是由于人们对他们怀有好感,对其有乞求依赖、精神寄托所致。通过画功将其神形像描绘得端庄肃穆,给人以慈善威严、可敬可依的感觉,从而使祭祀达到良好的效果。
3、雕功。神象面具、功曹神马、印板图章、法器道具多达六十余种件,所有这些,巴代都得熟练地雕刻,方得使用。雕功居于画功之上,是对画功的进一步伸展和升华。好的画功虽然可以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毕竟只是想象中的效果。神像面具雕好之后,戴在活人脸上,配以装扮,舞蹈跳跃,可以直接起到视觉上的立体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娱神娱人,把祭祀仪式推向高潮。
4、扎功。巴代在设置祭祀坛场的时候,这扎功便显得特别的重要,只有扎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以此来代替祖堂神境,才能达到庄严坛场,物化神境的效果。巴代扎功有扎祖堂、桃源仙洞、梅花仙殿、功曹土地、护法神、金童玉女、灵屋殿堂、金山银山、铁鼎神马、金洞银花等等,多达30余种。
5、剪功。剪功在设置神坛中显得尤为重要,庄严坛场、物化神境是以剪功为基础的。这里所说的剪功即是剪纸工艺,巴代的剪功配合扎功统称为‘纸扎纸剪’,依理上应该同属一个系统才对。但在一些中小型祭祀中,多用纸剪而不用纸扎,故将其分别论述。剪的名目有:纸马长线、吊挥吊卦、花卉图案、飞禽走兽、人物形像、器具物品、齿花边格、旗幡兵器、梅花格、钱币格、中秋格、绣球格、门窗格、叶枝格、雾里花等等120余种。名目繁多,花样怪杂,作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化心作用。
6、吹功。吹功包括牛角、长号、唢呐、芦笙等,其名目、种类、曲牌多达四十余种。巴代的吹功光是牛角一项便有玉皇角、老君角、三清角、三元将军角、九州角、请神角、送神角、下马角、立营角、结界角、巡坛角、更角、接兵角、出坛角、管兵角、接雷神角、发兵角、收兵角等20来种。
7、打功。巴代的乐器有鼓、锣、钹、铛、包、铃、柝、筶等十多种,其乐谱曲牌板眼有如长声锣、转身锣、点锣、更锣、九锤锣、慢上紧、两头忙、两节瓜、凤朝阳、狮滚球、鬼挑担、路长引、蜻蜓点水、阳雀洗澡等五十余种之多。作为巴代,要求做到即拿即打、随拿随打,一打即合,集打即合。打击乐若不到位,祭祀演教是无法进行的。
8、舞功。舞功如椎牛中的鼓舞、播谷舞、吃猪中的除怪舞、扫邪舞、傩祭中的绺巾舞、罡步舞、九州舞、傩戏子诸般舞等,作为巴代,至少也得掌握二十几种舞蹈。
9、诵功。诵功即念诵神辞。巴代的神辞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176章(堂)2866节、咒语300余宗、法水百余碗。在古代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行成口口相传的传承习惯,加上历代以来一直将其作为价值很高的艺道而严禁外泄,直到现在,很多的巴代坛班还不准用文字记录,过去曾有外姓不传、六耳不传(凡有三人六耳在场者)、轻浮不传等说法。这样巨大篇幅的神辞(包括诀、咒、水在内),靠巴代代复一代的口口相传,过硬背诵,也是一件极为艰辛困难的事情。
10、唱功。巴代在祭祀中的腔和调多达六十余种。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得用什么腔调,这些都被巴代的祖师爷们规定得十分严格。因为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甚至连语言都极不统一的散居民族。在古时就有散居于黄河流域上游七十一个滩,下游八十二个湾的诸多部落。当时就有七十腔,八十二调之多的音符。可到了崇山峻岭的湘西这一边陲之后,如今只剩下二十四腔,三十三调了。在巴代所最常用的这二十四腔、三十三调里,每腔则传承了一支或一系之音腔,每调则取用了一处或一地之音调。这些腔调概由巴代统承下来,成为祭祀中所呤唱的基本腔调。唱功中有腔、调、赞、咏、吟、申、颂、白等。如云水腔、喊魂腔、敬酒腔、娘娘腔等等。在这些腔调中,有苦难的呻吟,有怨恨的嚎啕,有悲哀的叹息,有愤怒的呵斥,有激情的呐喊,有深情的呼唤,有清晰的表达,有平静的叙说,有轻松的嘻笑,有欢悦的调戏,有委婉的吟诵,有恭敬的陈述等等。这些腔调无不述说着古代的历史,再响原始的音符。
11、自然功。自然功即是按自然法则作用的一种功能,又称为世间法。如上刀梯、摸油锅、端犁口、卧钢叉、滚刺床、吃火、踩铧口、咬碗、吞竹签等。自然功习俗上又叫做苗族绝技,是巴代文化圈中的一个支系,同时也是巴代文化千奇百态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用事物反串的原理,巧妙地把握物极必反的走向规律,有效参合了物理学、化学、哲学特别是心理学等学科技艺,充分提取深层次的内在物性,让其走向极端而产生反串,使其现出反常现象,给人以一种世出世间的稀奇感受,营造出信士与其祖神沟通的气氛,增强其战胜病魔、摆脱灾难、跳出困境的信心和意志,达到清泰安康之目的。
绝技的主体是一种思想行为。它凝聚了施者与受者的思维,使其达到了以心转物的高等境界,升华到了世出世间法则,从而激发了人可胜天的斗志,打破了逆来顺受的奴隶意识,打牢了我命在我而不在天的理念基础,竖立了人类本身才是世间真正的主人的坚定信念。
12、超自然功。超自然功是超出自然法则的一种功能,术语上又称为出世间法。如神话中所提到的一些隐身、变幻、遁行、赶尸、神化搬运等违反常规的法术,当今巴代多已失传此功,而历史上是否借助魔术假以展示,有待考证。
13、慈善功。作为“巴代”不仅要才华出众,素质高尚,更要为人慈善,品质优良,强者不惧,弱者不欺。尊老爱幼,诚信厚道,本分老实,机动灵活。如此才能服心于民,取信于人,使病者、弱者见了才能产生出一种可以信仰和依赖的感觉,过去人们常说,病人看见巴代或药师进屋,病情便先退三分。只有具备以上人品,才能堪称巴代,成为受人尊敬,信仰崇拜,德高望重的师表人物。
14、医药功。过去苗族的巴代,十有八九都会药草,是个多面手的人物。乡人一旦染患疾病,首先想到的是去找草药医治,这集巴代和药师于一身的人物便会应请前去治疗。小病小伤一般多用咒水解决,如鱼刺或竹签卡住咽喉,巴代则多用诀咒化“鸬鹚水”(一说为“落池水”或“化刺水”)来解决便可以了。如一般的跌打损伤、破皮流血,巴代则多用“止血水”或“接骨水”来解决就行了。对于严重一些的,则要用药草来医治。过去乡间的巴代,最少也会百十来种草药,懂数百上千种药草的也大有人在。只有识药草,懂医术的巴代才能堪称完美的巴代。
以上这些,既有物质文化艺术形态,又有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态,通过物化形态、时空形态和意识形态等方式来反映人类不忘本、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美好的一种强烈心态。巴代的手诀文化、理念文化、围猎文化、农垦文化、生育文化、性爱文化、医药卫生文化、修造建筑文化、工艺文化、体育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器物文化、服饰文化、军事文化、规款制度文化、礼理交际文化、婚嫁喜庆红文化、丧葬白文化、礼仪交际文化、公平分配文化等,都体现出了苗族博大精深、源渊流长、优秀高超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0.3969/j.issn.1009-2293.2011.02.009
G112
A
1009-2293(2011)01-0034-04
石寿贵,湘西文化研究会理事。邮编:41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