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
(涟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江苏 涟水 223400)
天才成因研究
王干
(涟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江苏 涟水 223400)
人的才能是多领域的;人的智能,须经过学习才得以体现和完善;被遗传者和遗传者在智商数值上接近的趋势大于背离的趋势;人的知识是后天的,但是,人的智力是先天的;教育不能制造天才,但是能够发现和完善天才;天才的决定性因素是大脑的神经网络组织结构和传输效率。
天才;遗传;遗传变异;大脑品质
什么是天才?天才的能力和奇思妙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堪称天才的大师之间已争论了千年之久,到目前仍莫衷一是。
高智商显然是天才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却不是唯一的因素。那么,智商到底代表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理论诞生于1904年。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发现,在一种测试中得高分的人,在其他测试中也会得高分。虽然不同测试之间的关联并不紧密,但他认为,这足以让他相信一个人总能得到高分,是由一般智力决定的。然而他无法说明一般智力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
最近的探索出现在《环球科学》上的一篇文章《什么决定了你的智力》。该文引用了大量的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成果,但是,最终对“人的才能或智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没有给出我们一直期待的结论,只是笼统地告诉我们:科学家研究智力并非只是为了兴趣,而是此类研究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最有效的教育方案。
著名基因学专家普洛明的研究结论是:“智力的差异,必定是由DNA变异造成的。”[1]但是,在他长期的研究中,所发现的每种基因变异,都只对智力的差异产生十分微小的影响,因此他又强调指出:“我认为每种基因变异,对智力差异产生的影响都不会超过1%。”[1]这就意味着,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种基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的才能或天才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索。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肌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都是由遗传而来的。在家人类似的遗传研究上,国际著名学者K·皮尔逊和A I·盖茨认为,遗传与血统远近有密切关系。血统愈近,类似程度的相关度愈高。从优生学来看,血统愈近,其心理发展的水平愈低;反之则愈高。
200多年前在美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美国康乃狄克州一财政学家叫纳塞·爱德华。他博学多才,理财有方。该家庭已延续八代,其中13人担任过大学校长,100人当大学教授,60人当医生,80人当文学家,120人达到大学毕业水平,18人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1人出任大使。
在辽宁省发生的情况,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遗传对人的智能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个省的431个村中,13—45岁的痴呆傻人达2041个。可悲的是,这些人中,有697人结婚,其中生一胎者255人,二胎者261人,二胎以上者135人。他们所生孩子998人中,有425人因智力低下而无法上学[2]。
这印证了美国加州大学杰生(Jensen)的观点,他认为,智力与遗传的关系比与环境的关系更大。威斯康星大学的海伯(Rheber)博士研究也发现,在密尔奥基贫困地区,智商在80以下的儿童中,有80%的儿童的母亲的智商同样低下。
叔本华说:“等级、地位或出生的差别远远没有把那千百万人和极少数杰出的人划一条鸿沟的差别那么大。”[3]
大师的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的智慧是个常量,但由于遗传变异,使得智力、能力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在某一家族身上的值,只能是一个不规则的曲线形式,而不会亘古不变。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山东省汶上县汶上镇路街村的路克珍早年丧妻,家里穷得无一块瓦。到1977年,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完成了博士学业,老三考入北京外语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们的父母均为农村人,没有文化。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打窟窿。”这种把遗传因素绝对化的观念,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曾受到质疑:“贵族的观念可以认为是正当的,也可以认为是不正当的。”[4]在《神曲》中,但丁的父亲卡却圭达对他提到他的血统高贵的事,但丁却说:贵族“不过是一件外套,时间不断剪掉它的一些东西,除非我们自己每天增加一些和它相称的东西上去”。
学校教育是从欧洲兴起并迅速普及到世界各地的。这种模式尽管有不少弊端,但由于其大众化的平等理念和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并日臻完善,它为天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也确实培养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2005年,10岁的张忻炀考入大学。3年里他修满了4年的学分,并在2008年夏,通过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成为数学系一名研究生。这里,谁也不能抹杀教育之功。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也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但他不承认教育是万能的。他认为:“教育只能发展优良的自然素质,抑制不良的素质。”他还说:“在二千个儿童中,可以按教育论作家原则加以培养的不见得有两个。一个天才儿童是不能作为普通教育机关的培养模范的。”
1968年,浙江省缙云县白六乡东山村吴善新的儿子吴土龙出生了,同龄的孩子会叫娘了,他还是个“哑巴”。土龙的父亲背着他,踏上了去杭州、北京等地的艰难求医历程。这些医院的专家语出一辙:吴土龙是先天性痴呆、哑巴、小儿麻痹症,没治了!然而,小土龙上学后,学会汉语拼音只花了4小时;老师教高年级四位乘两位的数学,他在一旁以加法将题目算出来了。除吴善新小学毕业,其祖宗三代都是文盲。小土龙出世后,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从未对他进行过什么启蒙教育。他的超群记忆力是其父亲偶然发现的,跟教育毫不相干。
由此可见,遗传、教育等都是天才的重要成因,但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什么?是大脑的品质。因此,揭示大脑品质优劣的奥秘、知识形成的机制及信息处理机制,是揭开天才之谜的必由之路。
(一)人的才能决定于大脑
科学至少已经从结果上证明,人的知识是后天才有的。“生而知之”,“学习就是回忆”等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其实,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学习回忆说”也是有疑问的。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对于学习所谓的自然科学有非同寻常的热情。我觉得知晓事物的产生、灭亡以及持续存在的原因是了不起的。我不断地改变方向,主要是为这个问题而伤脑筋:‘有生之物是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产生于热和冷的发酵作用?是由于体内有血液我们才思想呢,还是由于体内有空气和火我们才能思想?或者根本不是由于这些,而是大脑给我们提供了听觉、视觉和味觉等等官能,从感觉产生记忆和意见,记忆和意见被确认就形成了知识?’”[5]
不知是苏格拉底偶然的猜测,还是他那天才的洞察力,现代科学理论与实践已经证实了苏格拉底的困惑:知识起源于感觉,形成于大脑。
知识,不论是文字的、图像的还是声音的、嗅觉的,都是一种无形的以生物电信号的形式输入大脑的信息,通过三维神经网络系统加工处理,在大脑相应区域形成记忆以后,就以信息编码的物质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就可以进行切除或移植。如果该区域受到损坏,知识也就会相应地失去。
知识可以是直接的,如果杯子烫手,你就不会大口去喝水;也可以是间接的,如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由此看来,知识的本身并不分简单和复杂。只要具备“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形成记忆——必要时,能对记忆的内容进行输出”这个过程,就是具备了知识。
错误的输入会形成错误的记忆,也就会形成错误的知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发生错误,也会形成错误的知识。对于这些错误,有的是科学问题,需要改正,如过去认为燃烧是由于燃素的作用,现在改成由于氧气的助燃作用;有的是非科学问题,便将错就错,不予改正。如数百年前,欧洲探险家第一次到澳大利亚时,不认识袋鼠,他们就问向导,向导对他们说“Cangero”。于是,他们就把袋鼠叫Cangero。其实“Cangero”这个音在当地语言中是“我不知道的意思”。
事实证明,遗传、遗传变异、教育都会对人的智力、能力以及知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其中,遗传和遗传变异的影响力大小,主要看大脑 “白板”或“模块”组织结构排列组合方式改变了多少,各类教育等后天的行为,只是对大脑先天所赋予个人的智、能进行完善或开发,最成功的教育就是发现并充分挖掘人的潜在智能。这就是说,是天才还是庸才是由大脑自身品质决定的。各类教育等后天行为是辅助的,却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出世时,在他的记忆中是没有任何痕迹的”。在这一点上,他赞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把儿童的意识看着是一块空白板,就这个观念,乌申斯基指出:“这块‘白板’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写’到他上面去的一切,‘写上去的东西’的多寡和质量取决于这块‘白板’本身,也就是取决于新生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普通人的大脑品质与天才的大脑品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就在于大脑这块“白板”的优劣。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超人的记忆力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两个方面,天才的大脑品质至少应具备一个方面。
就化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说,人的大脑都是由水、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物质组成的。只是因为组合方式不同而产生天才、常才、庸才和白痴之分别,就象碳元素一样,由于排列方式不同,有的只能烧饭柴火,有的成为价值连城的珠宝。
最新的研究表明,人脑约有1010—1012个神经元,在大脑中形成极为复杂的三维神经网络。这个网络是信息传输与贮存的载体,是大脑品质的基础。它的复杂程度和传输速度的差异对人的智、能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了问题,这个网络功能之一部甚至全部就会失效。
《福建教育》一九九三年第四期报道,一个叫王小兰的女孩,读了三个一年级,从1数到10都不会,她语文成绩一般,但是,她不明白“1”不但可以代表一张课桌,还可以代表一个鸡蛋……王小兰的输入系统——神经电脉冲信息传输通道,并没有障碍。但是,由于她大脑中负责数学逻辑的“白板”或“模块”部分质量太差,“写”不进任何数学方面的信息,也就形不成记忆,更谈不上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了。
记忆力强,知识丰富,说明大脑品质不错。具备这两条就可以成为某些方面的英才甚至天才。但是,仅仅具备这两方面,不一定是,至少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
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是什么样的呢?除了要具备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方面”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超人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复杂、高效率的神经传输网络。具备了后者的大脑才堪称“品质优异”,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也正是因为人的大脑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特殊性,我们对任何一个人,特别是儿童的智能不能轻易下结论。发明家爱迪生的校长曾说他“将一事无成”,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也因为糟糕的学习而被老师要求退学,歌坛皇后叶倩文不识五线谱,连简谱也看不懂……,然而,他们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无可争辩的天才。即使大脑是一片荒漠,只要其中有一小块绝佳的“绿洲”,就会成就一个天才。胡忆舟,从他只有30的智商看就是个白痴,但是他却能指挥世界顶级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只是适当而耐心的教育和发现,不要让天才与我们擦肩而过。
[1]普洛明.行为遗传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殷方敏.智力与教育[J].大众心理学,1993,(4)
[3][德]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M].上海:三联书店,1988
G40-0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9-9530(2011)05-0143-03
2011-07-15
王干(1956-),男,江苏涟水人,涟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