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河汗证辨治经验

2011-08-15 00:45杨洁文谷占卿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年6期
关键词:证属自汗多汗

杨洁文 谷占卿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邯郸056001)

韩志河名老中医业医50余载,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岐黄之术,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沉疴屡起。笔者有幸侍诊韩志河老师,收益颇多,遂将韩志河老师治疗汗证经验进行整理,与同道分享。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临床治疗汗证常以自汗、盗汗分类,进行辨证论治。由于汗证的临床症状较简单,四诊资料较少,故中医辨证较困难,临床上常以“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作为指导诊疗的“法宝”,但往往难以获良效。《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汗者,表虚而津液为之发泄也……若风若暑,若湿邪气,与卫气相干,以至喜怒惊恐,嗜欲劳伤,皆能致之。”阐明外邪、内伤皆可导致汗证。《诊余举隅录》:“自汗,有心肝脾肺肾之分,又有阳虚、阴虚、亡阳、卫不固、外感风湿、内因痰火、阴盛格阳诸证。而世之遇自汗者,概作阳虚治,虽曰古法,未免执一不通。”因此,临床上治疗汗证需要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进行辨证论治。

1 辨虚实

“治病求本”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邪实和正虚是中医学理论中致病的两个基本病机。汗证发病不外乎邪实、正虚两种。邪实或正虚致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泄失常,而成汗证。《营卫生会》曰:“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命日漏泄。”即指出外邪致汗出的机理。《类证活人书》曰:“自汗者九证……卫不和自汗、伤风自汗、风温自汗、中湿自汗、中暑自汗、阳明病自汗、亡阳自汗、柔痓自汗、霍乱自汗。”更加明确地阐述了邪实汗证的具体证型。因此,汗证应首辨虚实。邪实者当祛邪,邪祛则正安,汗出即止;正虚者应补虚,阴平阳秘,营卫调和,汗止而安。

例1,患者,女,65岁,2007年12月8日就诊。主诉:多汗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多汗,不分昼夜,夜间尤甚,周身汗出而以前胸部为甚。曾于多家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给予多种药物治疗(中药最长连续服用时间达半年余)后均疗效不佳,但多汗症状继续加重,每日汗出不止,夜间睡觉时前胸放一毛巾,至清晨用力可拧出汗水,被褥每日必晒,烦恼异常。证候:二便调,无乏力、气短、潮热等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实验室检查示:血沉8 mm/h,血糖5.2 mmol/L,甲状腺功能正常。胸部X线检查示:心肺膈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自汗。先后以育阴潜阳敛汗、养阴清热、益气固表止汗等法治疗2个月后症状未见好转,患者停止治疗。半年后,患者因病苦烦恼难忍再次来诊,详细问诊,诉后肩背冷痛恶风近20年。韩志河老师认为风寒外邪闭阻经络,营卫不和,津液外泄不止所致汗证。中医诊断:自汗。证属邪阻经络、营卫不和。治以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处方:羌活12 g,防风16 g,细辛3 g,秦艽15 g,桂枝10 g,白芍15 g,葛根20 g,山药15 g,白扁豆10 g,薏苡仁20 g,炙甘草5 g。5剂,急火水煎,日1剂,早晚服。2诊,患者欣喜异常,诉药进5剂后,汗大减,仅胸前微有汗出。给予前方加党参15 g、黄芩10 g,调方继服20余剂后病愈停药。

例2,患者,女,80岁,2009年1年23日就诊。主诉:多汗3个月余。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不明原因下出现多汗,昼夜不止,白天汗出尤甚,曾于多家医院诊治,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不详)均已应用,汗出仍继续加重。就诊时,周身汗出明显,额、颈、胸、背、肢体、手足等部位潮湿、肤温,手足无厥逆,大便不爽,小便调,舌淡红,苔薄微显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等均正常。中医诊断:自汗。证属湿热郁蒸、津液外泄。治以清化湿热。处方:杏仁10 g,薏苡仁20 g,豆蔻10 g,滑石10 g,半夏12 g,厚朴5 g,白扁豆10 g,黄连10 g,栀子10 g,淡豆豉10 g,莱菔子10 g,连翘12 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5剂后汗止,为求巩固疗效,前方去栀子、莱菔子、厚朴,加太子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继服5剂而告病愈。

2 审阴阳

无邪之汗证,当辨阴阳。《景岳全书·汗证》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冷庐医话》曰:“自汗不第属阳虚,盗汗不第属阴虚矣。”说明阴虚、阳虚均可导致自汗或盗汗。

例3,患者,男,48岁,2008年10月18日就诊。主诉:汗出10余天。现病史: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周身汗出10余天不止,无发热,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浮细。血尿便三大常规正常,肝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血沉18 mm/h,ASO 25 U,血糖5.5 mmol/L。胸部X线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自汗。证属阴虚阳浮、气阴不足。治以育阴潜阳、益气固表。处方:当归10 g,生地黄12 g,熟地黄15 g,黄芪15 g,黄连10 g,鳖甲10 g,知母10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白芍15 g,沙参15 g,麦冬15 g,白术10 g,防风15 g,炙甘草3 g。5剂,文火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2剂汗止,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

3 查部位

汗证有全身汗出者,亦有局部汗出者,如半身汗、头汗、手足汗、阴汗等。《望诊遵经》曰:“夫汗者,心之液,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者也。若因而诊之,有部位之分,有形色之辨。部位者何?在阳经之部者属乎阳,在阴经之部者属乎阴。头额汗出者,病在诸阳;手足汗出者,病在于胃……汗出偏沮者,使人偏枯之先兆。”因此,局部汗出,当审经气的强弱及循行的畅阻、五脏之盛衰等辨证施治。

例4,患者,女,42岁,2005年6月8日就诊。主诉:左半身汗出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逐渐出现左半身汗出,汗出不甚,右侧无汗,曾于多家大医院诊治,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未能明确诊断。曾服用中、西药治疗均无效,而后未再治疗。因本次陪伴家人看病而就诊。就诊时见左侧半身肤色偏红,肤温较右侧高,右侧肢冷畏寒无汗。有手足皮疹10余年,舌暗有瘀斑,苔薄,脉左弦、右沉细。实验室检查:血沉 11 mm/h,ASO 21 U,抗核抗体(-),dsDNA(-),血糖4.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胸部透视示:心肺膈未见异常。中医诊断:自汗。证属经脉闭阻、经脉之气不相顺接、营卫不和。治以活血通脉、调和营卫。处方:当归10 g,桂枝10 g,赤芍12 g,白芍15 g,细辛3 g,通草8 g,黄芪15 g,丹参15 g,鸡血藤20 g,片姜黄8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川芎10 g,白僵蚕10 g,防风15 g,炙甘草3 g,大枣3枚。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5剂后,偏身汗出同前,但自觉周身较前舒适。守方继续治疗,20剂后偏身汗出好转,右侧肢冷亦有减轻。去丹参、赤芍,加水蛭10 g、党参12 g、白术10 g继续治疗,15剂后偏汗愈,右侧肢体无肢冷畏寒感,舌淡红,无瘀斑。

综上所述,汗证病机变化多端,临症之时,当先审其因,再辨其证。故而应首辨病之虚实、有邪无邪及邪之种类,以别风、寒、暑、湿、燥、火、痰、瘀之不同。次辨阴阳,以别气、血、阴、阳之异常。再辨病位,以分经络。处方用药自当收效。

猜你喜欢
证属自汗多汗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
老想大便不等于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