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

2011-08-15 00:43鲁蕾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婚礼身份差异

鲁蕾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解析电影《推手》和《喜宴》

鲁蕾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苏连云港 222006)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差异;《推手》;《喜宴》;文化身份;文化建构

绪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冲突也不可避免的凸显出来。大批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文化冲突。一大批华人导演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的画面、镜头和语言,向全世界全方位的展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诠释世界华人的文化身份。他们所拍摄的华语电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导演李安属于其中的代表。李安生于台北,早期学习在台湾,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期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戏剧系导演组就读,通过两年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他对戏剧的了解及戏感的确立,同时他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由此给美籍华人带来的困惑与尴尬感同身受。因此,他的电影多是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视角来向人们展示华裔群体在中西两种文化碰撞中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新的建构的生命体验。他早期的电影《推手》和《喜宴》(获1993年“金熊奖”),就是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两种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一 《推手》和《喜宴》剧情介绍

(一)《推手》剧情介绍

《推手》讲述了一个从小学习太极拳,退休以后到美国的独生儿子朱晓生家里准备安度晚年的朱老和洋媳妇玛莎之间存在的矛盾。朱老生活在异国他乡唯一可以消遣的只有打太极拳,还有唱京剧、看大陆和台湾的电影录影带,常常声音很大,让玛莎无法创作,她示意老朱关掉电视,引起老朱离家出走,晓声与妻子大闹一场。晓声为解决矛盾,特意为老朱安排一次和陈太太出去野餐的机会,想因此撮合二老,当朱老先生得知儿子的用意后,尊严大受伤害,再次离家出走,在餐馆打工并经常遭到老板的谩骂。一次老板要辞掉老朱,老朱施展太极绝技,任人推拉丝毫没有挪动半步,老板非常气愤喊来流氓助阵,引来警察并被拘留。最后,朱老终于独自居住在唐人街,每个月儿孙一家来探望他一次。

(二)《喜宴》剧情介绍

《喜宴》在题材上延续了李安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道德伦理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情感纠葛的关注,而且还包含了更多的较为敏感的社会边缘性话题,诸如非法移民和同性恋的问题。定居美国的高伟同是一个在纽约做生意的台湾人,同时和同性恋人赛门同居。在台湾的父母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以传承香火。无奈之下伟同选择和顾威威假结婚来搪塞父母,威威也因此获得美国绿卡,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在一场热闹的婚宴后,半醉的威威和伟同在喜气的气氛的感染下假戏真做,结果怀有伟同的骨肉,赛门为此与伟同大吵,不想被其父听到,高父在打击之下犯病入院。伟同最终告诉高母同性恋的事实,威威也与伟同和赛门沟通之后决定建立一个独特的家庭。看到孩子的决定,高父只能妥协和高母离开了美国。

二 《推手》和《喜宴》表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势必存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下面作者将《推手》和《喜宴》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文化冲突一一进行阐述: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这两部电影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从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两个方面有了细致的体现。下面将根据电影中的对话和情节对这几个方面给予详细的阐述。

1.饮食观念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注重口感。与口味相比,他们较少注意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中国的饮食大多以“色、香、味、形”为标准来评价饭菜的优劣。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可以说“味”是中国饮食的灵魂所在。中国人除了为了果腹充饥,更大的目的是满足对于美味的渴望,从而带来身心愉悦。而西方饮食是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注重科学性,食物要分析其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含量,营养成分的含量和卡路里的供给,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即使是口味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他们也会把它吃下去。电影《推手》中有这样的镜头:一个晚上,朱父和玛莎同坐在一张餐桌上就餐,朱父吃的是传统的米饭和一大桌丰盛的荤素搭配的炒菜,而玛莎只吃蔬菜沙拉和饼干。两个人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饮食内容完全不同,当朱父要夹菜给玛莎吃的时候,玛莎拒绝了,在她不屑一顾的眼神中看出她认为中餐是没有营养。朱父对玛莎做的饭也持否定态度,认为美国女人只吃一些难以下咽的青菜肯定不足以补充体力的。朱父吃的是口味和营养的平衡,而玛莎吃的只是营养,毫无口感而言。从这一个镜头我们不难看出中西的感性和理性的饮食观念的差异。

2.饮食方式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另一个差异是体现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进餐一般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个圆桌旁,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和劝菜,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礼让,形成一个礼貌、团结、共享和融洽的氛围。这也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而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个人各点自己喜欢的菜,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西方饮食的核心在于交际,餐饮成为一种交际形式。以自助餐为例,通常举办一次宴会会将所有的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自由走动各取所需,不必在一固定的座位上享用。这种宴会形式便于个体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谈话拘泥于桌面,从而体现出西方人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西方人总是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面前摆的永远是一个盘子,绝不会各种菜同时混在一起吃。中国人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而西方的自助餐则打破了围坐在一起聊欢共乐的格局,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的“分别”的思想提到首位,这与中国大家庭的传统的“和合”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电影《喜宴》中,伟同的父母和夫妇同赛门一起进餐时,饭桌上就充分体系了这种差异。除了赛门是西方人以外,另外的四个人均是中国人,他们一同品尝桌上几道菜,而赛门则是用一个盘子把自己喜欢的菜各盛一点,然后再进食。这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方式上的不同。

(二)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的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西婚姻文化在婚姻目的和中西婚礼仪式上存在差异,并在电影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1.婚姻目的的差异

中国的婚姻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是整个家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在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社会中,人们对于以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和依赖心里,尊祖的意识很浓厚。因此婚姻的目的在于维系整个家族,为祖先延续香火,传承子嗣。《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1]这句名言充分体现出婚姻的目的在于扩大亲属同盟,传宗接代,承继家族的血统,从而促进整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和繁荣昌盛。《喜宴》中的一段对话足以表达父母对伟同的期望:

毛小姐:……当高伯伯躺在救护车里的时候,……他半边身子都麻痹了,难过的要命,好像松口气就可以走了……还好,就是有一口气咽不下去,让他撑到了医院的急诊室。

伟同:什么气咽不下去?

毛小姐:还没抱孙子呢。

老人因为没有看到孙子而不肯咽气的场景表明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传宗接代远远超过了生命的价值,中国年轻人结婚的目的和压力在此段对话明显的显示出来。

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西方人的结婚目的是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西方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极强,因此在个人主义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是人性自然的发展,是完全由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然倾向所把握,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的权利和爱情的结果,而中国人的婚姻大多数是为了完成家庭的一种义务。《喜宴》中伟同的假结婚就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为高家添丁。而他选择同性恋的生活实质上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而这种差异也最终导致了电影中的一幕幕的冲突。

2.婚礼仪式差异

虽然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现在中国式的婚礼已经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是传统的中国式婚礼与西方教堂式的婚礼仍有着很大差异。

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这在传统的婚礼中得到体现。“周朝时制定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婚姻六礼’,几千年来成为现代新人结婚时遵行的参考准则。”[2]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六礼中不少繁文缛节都被省略,不过传统文化对婚姻的重视,还是可以从中窥知一二。在《喜宴》中,伟同和威威的“婚礼”是按照中国的风俗,新娘新郎向父母叩首行礼,以示对长辈的尊敬。新娘喝婆婆喂的莲子汤,并且要有一个幼小的男童“跳床”,寓意早生贵子。虽然在婚礼中,也出现了新娘仍手捧花和新郎新娘同倒香槟酒等的镜头,但整个婚礼的气氛异常热闹,有着浓浓的中国气味。拜父母、劝酒、起哄等带有中国特色的婚礼习俗在影片中都得到体现。婚礼整体基调还是中国传统的婚礼模式,体现了中式婚礼中大操大办的风俗。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常在教堂中:播放《婚礼进行曲》,牧师证婚,新人进行宣誓并交换戒指,同时唱诗班吟唱圣歌祷告祝福,新郎新娘举行晚宴或者去度蜜月。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婚礼比较简单,重纯洁的爱情而轻繁琐的仪式。《喜宴》中的伟同和威威的西式婚礼就是很简单,在市政府大厅里彼此宣誓交换戒指就结束了婚礼的仪式。而仪式的简单让其父母都很吃惊,他们希望按照中国习俗举办一场隆重的婚礼,没想到事与愿违。

(三)中西家庭伦理关系差异

家族本位和个人本位是中西文化中的重要差异之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宗法为社会纽带的国家,表现出“家国同构”的显著特征。中国人的姓氏,先是家族的姓,其次是辈分,再次是自己的名字。这一点上突出的是家族的整体而非个人。根据家族本位,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群体和意识,个人利益应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社会得到发展,个人才能得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国人比较喜欢大集体,三代同堂是家庭和睦和幸福的表现,而四代同堂则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几代人和住在一起,年轻的侍奉年老的,表达一片孝心;年老的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给予年轻人正确的指导,形成了一个和睦融洽的大集体。影片《推手》中,老朱被儿子朱晓生接到美国居住就是传承了中国的家族本位的思想,想让老人享受和儿孙居住的天伦之乐。影片中朱晓生的话显示出他的动机:“爸爸,我把你接到美国来就是想让你过几年好日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而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即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西方的核心文化来自于属于古希伯莱文化的《圣经》,它对整个西方社会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圣经》里说,上帝创世时就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和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在亚当与夏娃的结合就是最早的家庭形式和婚姻形式。所以,西方的“家庭”没有强烈家族观念。另外西方文化由于承继了古希腊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因此西方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庭结构松散,家的意识淡泊,个体意识较强等。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目的在于突出自己。父母对于子女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子女依靠自己独立生活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不喜欢依赖父母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更不会选择和父母同住。这个和中国的大家庭的思想全然不同。因此不难理解《推手》中老朱搬来美国和儿女居住,这个原本在中国看来很融洽的结局,却遭到了美国儿媳玛莎的否定。下面一段对话就足以体现这个差异的存在:

玛莎:“和他住在一起我就没有了思想的空间了。”

晓生:“没有空间?在中国,这所房子够四家人在一起住。”

玛莎:“我觉得你爸越来越像个跟我现在这里的小孩一样,而我又没法跟他沟通,他好像故意要走失,像小孩要争取大人的注意。

(四)中西性取向上的差异

“‘性取向’或‘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3]人类的性取向可以分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和无性恋。在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是正常的婚姻关系,所谓的夫妻关系也就是由一男一女组成的关系。人们的主流取向是异性恋,对于同性恋采取反对的态度。人们把同性恋视为畸形的病态,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伪装成异性恋者。同性恋这种边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中是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如《喜宴》中的高父得知儿子是同性恋时,一时难以接受病发住院。在他们看来同性恋是非正常的夫妻关系,是病态的家庭组合,难以为其传宗接代,更不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因此中国社会的性取向偏向异性恋。

同性恋在西方的社会中已经被大家接纳和认同,这不同于中国大部分人对于同性恋的大惊小怪甚至是歧视的心态。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多元化环境中,西方社会已经视同性恋现象为正常的现象。西方国家甚至承认同性恋者的合法性。“美国有20个左右的城市接受同性伴侣的注册”。[4]很多欧洲国家如比利时、荷兰、加拿大、丹麦等都接受同性伴侣的注册并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可见同性恋在国外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关注。《喜宴》中的伟同和赛门在美国纽约过着自由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在邻居的注视下吻别和相约出去旅游,赛门告知父母自己的性取向后得到了支持和认可。可见西方社会对待性取向的选择是多样的和受到尊重的。而东方社会的性取向依然以异性恋为主。

三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

“文化认同”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文化交往或文化碰撞中,从对方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中找到彼此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亲和与凝聚”。[5]文化认同实质上就是对自我身份的找寻和确认,认同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他人或社会等周边环境来确认自我身份的过程,也是在自我之外寻找自我和反视自我的过程。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族群在自我身份的困惑、双重文化的冲击下,积极寻求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新的文化身份。他们在政治上及经济上不仅位于边缘地带,他们的原民族文化也被挤向边缘,因而他们必须不断向美国主流文化靠拢。李安的电影中特别反映出华裔美国身处于东西文化交会下所遭受的困境。

伟同从小生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他受到身为中国人的父母培养和学校的教育,接受传统思想的熏陶,性格温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同胞,处处显示出他的身上存在很多中国元素,他的内心深处已经构建了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成年后他的生活发生转变,远赴美国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为一个拥有美国国籍的中国人,表面上他似乎已经融入了美国的文化中,被其同化忘却自己骨子里的中国的传统思想意识,西装革履、拥有一个同性恋伴侣,过着幸福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面临着跨文化接触带来的问题,他内心深处已经形成的认同模式正面临着另一套截然不同的“他者”文化系统的挑战,他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不断的经受着考验和打磨。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他虽然有自己的同性爱人却一直不敢和父母坦白,在害怕遭到父母谴责和难以接受的同时也在对自身的性别定位产生怀疑和不确定。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伟同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形成边缘文化身份,他的真我被掩蔽,排斥中国文化,接受美国主流文化,选择同性恋的生活,并遵循美国生活原则。后来父母的到来让他记忆中的文化又得到复苏,通过重新梳理记忆,他原先的文化身份出现改变,建构成一种复杂的混合文化身份,最终建立三口之家,选择同性恋和异性恋共存的家庭本质上是他新的文化身份得以建构的一个象征。伟同面对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在不断变化的经历中正确认识自己复杂的文化身份,积极地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漂移和改变的动态过程,必须以开放的心态不断追寻和构建起新的文化身份,才能在多元化的语境中和谐的发展。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势必导致原民族文化特质的变异甚至流失。文化的建构就是通过文化的差异,借助对立的两极或极端状态来认识自我、界定自我,获得自我的文化的重新定位的过程。后殖民语境下,现代化、全球化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死相搏,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经济、军事的强权将自己的价值观以文化霸权的形式强加于另一个国家,从而达到从思想和文化上对其他弱势国家进行重新改造。我们不能以异样的目光来看待文化身份的“混杂”,而应该用积极的目光看到文化身份的“混杂”在全球化中的作用。由建构的文化身份来看待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发展,既要反对偏执于记忆中的东方民族文化思想,又要反对偏执西方的异质文化的思想,应该辩证的看待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现代化,用动态的目光凝视民族文化的发展,用宽容的态度来接受西方异质文化,抓住时机发展民族文化,从而达到民族和世界的融合。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其中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找寻和建构的过程来分析这种文化共生现象,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和对话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文化产生的动力,不是文化的衰亡。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两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交融,相互影响,相互的取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1]孙建军.中西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52.

[2]八界社区.缤纷多彩的中西婚礼文化[EB/OL].http:// www.8jee.com/html/2009/10_19/2510.html(2009-11-17)[2010-04-15].

[3]百度百科.性取向[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573639.htm(2001-7-17)[2010-07-25]..

[4]王国锋.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文化差异[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27.

[5]李其荣.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8(5):70

[责任编辑张灿邦]

Cultural Identity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LU Lei
(Forel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Lian yungang teacher's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I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directors,Ang Lee displays cultur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rough films he shot,conveying the vo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marginalized social groups.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in-depth study of individual identity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hinese immigrate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s in Ang Lee's movies Pushing Hands and The Wedding Banquet,that i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astern culture,and integrating ideas contained in two films.Studying Ang Lee's film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world,grasp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build new cultural identitie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cross-border and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pshing Hands;the Wedding Banquet;cultural identity;culture construction

I106

A

1008-9128(2011)01-0066-05

2010-09-30

鲁蕾: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婚礼身份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