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 00:43吕继承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会计师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吕继承

(红河州公积金中心,云南蒙自661100)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吕继承

(红河州公积金中心,云南蒙自661100)

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越来越多,致使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本文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原因;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其作为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真实性、可靠性及相关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近几年来,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各级管理人员主观上的原因或个人、小团体利益驱使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层出不穷,在破坏了全社会诚实守信原则要求的同时也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失真的会计信息无论在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都给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会计信息失真的突出问题,已引起会计界、经济界以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为了使会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入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单位都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这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1 主观原因

主观因素是指会计信息的人为失真,是有着利益驱动的作弊造假.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1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的工作动机主要由对经济利益的“利己心”诱发,人都是按照功利原则来选择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即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毫无疑问,政府、企业管理当局、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等各方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往往因一己之私而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施加种种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和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帐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会选择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帐,这充分表现了经济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西方国家,政府主要职责在于制定相关各方参与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很少具体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政企不分的情况普遍存在,地方政府的业绩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为了争取企业上市、获得外来投资或出于某种需要,地方政府参与或默许企业会计造假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果说政府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参与者之一,那么企业管理当局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力军.从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出发,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增加个人收入、把持现有职位、减少企业纳税额、包装上市等多种原因的需要,偏离允当的会计政策及程序而选择自利性的会计政策及程序,以得到自己理想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自然不会真实.注册会计师本应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最后一道防线,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成了迷途的羔羊.市场份额、收入来源、客户审计收费、未来审计收费的预期以及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相冲突等因素都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大打折扣,而目前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又强化了这一趋势,在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博弈过程中,占优势的往往是企业管理当局,这无意之中又纵容了企业造假.

1.1.2 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国家为了宏观利益目标的实现,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激励方法,如行政手段激励、保障机制激励等.对应上级而言,下级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中作出了成绩(主要以利润、上交税金多少衡量),就取得了政绩,就有可能被提拔升官,从而为个人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于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财务造假就应运而生了.一些单位负责人为追求个人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指使和纵容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的待遇和任免都是由企业负责人决定的.若不按其意图办事,往往被调离会计岗位或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会计人员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因而失真.

1.1.3 法制建设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初步克服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由于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对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造假的处分微乎其微.《会计法》中有三处提到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一般都是上市公司造假且影响巨大的情况下才会被追究,许多企业的造假常常不了了之.同时,由于法制的不健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比如,企业负责人用于送礼请客拉关系的支出,无法按正常情况入帐但又不愿自己买单,只好造假,从而造成信息失真.

1.2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制度本身如会计假设、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随机不确定性等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此类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难以克服和不可避免的.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2.1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在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上生成的,在此过程中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推理与判断.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使估计出的会计数据与实际不符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1.2.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比如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能干的站不住,站得住的不能干,岗位责任不明晰,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不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撑,帐簿登记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会计牵制、监督制度,造成了帐目混乱、帐表不符、财产不实等的结果,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1.2.3 会计制度选择的多样性和滞后性

我国当前规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很多方面需要人为的做出估计.如是否计提坏账准备,提多少?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的确定以及固定资产报废时的净残值是多少?在稳健性原则下,对各项资产可以有计提减值准备,但在资产减值的计算中大多涉及到资产的可变现的净值,不管是由单位会计人员确定,还是由主管部门确定,都存在人为估计问题.这些人为估计数据准确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再如目前规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同一个会计事项也有多种合法的处理方法,如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就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多种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别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核算方法.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职业判断,自由选择处理方法,而选择的方法不同,会造成成本利润等的不同,甚至有的差别会很大,这些都会直接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再如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计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计高于实际金额,那么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就不真实;而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也是如此,由于舍弃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而使信息的披露与业务原貌难免会有出入.各项具体的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完善合理的会计制度,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不断进行修订、更新,而其又不可能先于问题的出现而制定出所有的制度,因而以各项会计准则为准绳而编制的会计信息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真实.

1.2.4 社会监督系统不健全,成本与收益失衡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就我国目前实际来说,社会监督不力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等监督检查机构,都可以依法对企业实施监督,阵容貌似强大,成效实则很小.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一些部门负责人往往为了个人私利而以权谋私,以检查为名趁机到企业捞一把.这种基于特定利益而进行的监督检查行为不但不能有效制止会计信息失真,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而作为社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不仅审计监督的范围很窄,仅限于部分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外资企业,而且也不规范,有的甚至伙同企业联合造假.据国家审计署2005年的一份报告称,2004年5月至9月国家审计署共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等问题.审计监督对全国范围内数量最大的集体、乡镇、私营企业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进行,而不能形成严密有效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这也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普通商品一样,虚假的会计信息也存在供给与需求.对于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与冲动.造假的预期成本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乘以被处罚的金额,而预期收益是少缴税金、增加分红、上市或配股以及募集的资金等多种收益之和.以上市公司为例,过去10年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公司不足100例,其概率远低于1%.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也是少之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与可以忽略不计的造假成本相比,造假收益可谓大得惊人.银广夏1999年和2000年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创造了“中国第一蓝筹股”的神话,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对一般上市公司而言,这种成本收益失衡原则同样存在,由于造假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许多上市公司乐此不疲,从而使上市公司造假之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1.2.5 社会风气不正使会计行业诚信道德不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二字具有极重的分量.孔子就曾说过:“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这些圣贤哲人的论述,生动显示了诚信在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但诚信是植根于现实经济土壤的树木,因此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极大.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极大地冲击、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在这巨大的社会变迁中,物质财富充裕令人欢欣鼓舞,但精神道德状况却格外令人忧虑.较之过去,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大大复杂化,不少人在物欲横流的惊涛骇浪里找不到精神支柱,失去了稳定感及自我平衡;或在金钱的涡流中升浮沉沦;或在贫困的泥塘里抱怨嫉恨;甚至丢失了精神家园和思想武器.各种丑恶现象如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监守自盗、制假、贩假、走私贩毒、偷漏税款、贪污盗窃等现象时而发生,极大的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与身心.如果说利益的驱动以及前述制度等因素是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外在因素,那么各管理当局和相关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缺失则是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内在因素.这些都是导致现在做假账的单位很多很专业的原因,单位负责人大胆决策做假账,中介机构帮助策划做假账,会计人员具体做假账,地方政府官员默许保护做假账,做假账已大有法不责众之势.舆论一般也不谴责做假账的行为,有的地方政府反而认为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搞一些“包装”也无可厚非.即使在对一些严重的造假行为进行批评时,也往往是避实就虚,泛泛而谈的多,谴责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并追究其经济法律责任的很少.于是,作假者根本不会感到有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约束.

2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国家的会计法律建设、单位外部经济环境的治理,而且还涉及到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为此,本人认为要全面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须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全面的标本兼治,应采取的措施有六条:

2.1 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制对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是现代企业制度较为有效的形式,它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的内部相互约束机制,能较有效的发挥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控制,从而迫使经营者提供相对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我国的法制环境不完善,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的业务、资产、人员、财务真正做到与大股东相互分开,减少关联交易并对关联交易实施严格的决策程序,同时还要减少内部董事的比例,防止董事会被内部董事控制;监事的聘用应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以增强监事监控工作的独立性,在组织设置上赋予监事会直接制约经营者行为的权力和方法;建立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决定权;要建立经理人与董事会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用合约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尽可能地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2.2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秩序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经济秩序.而在现行条件下,会计人员要如实反映单位情况真正履行职能,还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制约,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会计人员要真正成为约束企业行为的执法官,就必须对会计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必须尽快实行会计委派制,将会计人员从各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国家对进入会计人事信息库的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分级管理,由其代表国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直接监督,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干预.从而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

当务之急,要逐步取消企业领导人行政任命制,尽快培养我国自己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建立并完善职业企业家档案管理系统,由有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评奖惩,评定其声誉并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从源头上预防管理者当局为眼前利益而提供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有关部门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理,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会计信息来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的做法.

2.4 建立与完善会计法规制度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客观原因是会计制度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奕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严厉处罚,其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使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同时应对相应的法律进行完善,《刑法》应对涉及到会计问题的经济犯罪做出相应规定,以便对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经济犯罪的当事人进行足够的威慑;对《质量法》、《计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相应的司法解释,使对会计事项的计量适用于《计量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适用于《质量法》,对会计信息用户的保护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会计信息质量真正受到法律的强有力的保护和制约.

2.5 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近年来一些注册会计师频频卷入上市公司造假案,使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对那些违反职业道德、明知公司舞弊不但不予以揭露反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一气、合谋造假,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打击,并永久吊销其从业资格,以规范社会审计监督.要让国际审计界适当的参与我国的审计事务,在竞争中发展我国的审计事业.同时应改变审计费由企业直接支付的方式,每年先由财政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和择优的方式,确定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可由被审计单位承担,也可由同级财政承担.如仍由单位承担时,单位可按费用标准将审计费缴存到财政部门,审计结束后,财政部门再将审计费支付给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干扰,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2.6 在全社会加快推广使用智能化程度较高、安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会计核算电子化,建立会计信息共享机制

进入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银行、财政、税务、工商等许多部门都已实现了电子化程序化的规范管理,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基于此,在全社会全行业由国家强制推广使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用以处理各单位日益增多的日常会计信息并及时对外报送,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生成报送统一规范,有效克服手工计算工作量大、效率极低而且容易导致失误的缺点,同时也便于建立会计信息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一旦在全社会建立了会计信息共享机制,会计信息资料的来源将变得单一化,使一些造假单位建两套帐、三套帐分别对付不同的使用者的造假行为失去相应意义.如果某单位为偷逃国家税收而隐瞒收入、利润或资产,则会面临银行贷不了款和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不良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为争取银行贷款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审的需要多报收入、利润,则面临多交税收的矛盾.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建立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对规范单位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宏观调控的准确性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治理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业将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它的发育、发展和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关系到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会计工作作为把守钱袋子的重要一环,其最要紧之处就是如实记账,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发挥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规范社会经济秩序,消除腐败现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不再无辜流失,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国家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会计委派制的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止,会计世界的天空将阳光明媚.

[1]张静,郑雨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J].求是杂志,2004(21):30-31.

[2]杨兴龙.浅规则看会计信息失真[M].经济出版社,2005.

[3]吴彦龙.试论虚假会计信息产生机理极其治理[J].无忧论文期刊,2005(3).

[4]何日胜.会计主体行为缺失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6(5).

On the Reasons for the Distortion of Fiscal Inform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VJi-cheng

(Housing Fund Management Center of Hong he Prefecture,Mengzi 661100,China)

In recent decade,a series of fiscal falsification in the world causes great damage to the global economy.The distortion of fiscal in formation disarranges the well-balanced economic order and exerts blight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damages the profits of investors.And the distortion of fiscal in 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grows fast,which causes a great amount of loss of the country’s revenue and state capital.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such distortion of fiscal information from both object and subject aspects and then puts for ward some relevant counter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enterprises;fiscal information;reasons;countermeasures

C931

A

1008-9128(2011)02-0075-05

2010-12-18

吕继承(1970-),男,云南建水人,会计师。研究方向:地方公积金管理。

[责任编辑 自正发]

猜你喜欢
会计师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