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刚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陕西 宝鸡 721001)
网络教学技术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教育者,深感高科技的发展,使电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网络学习强调“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学习任何知识”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尤其是当学习者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有数据表明,网络信息的增长速度是每三个月翻一番),如何将网络信息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经验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探讨网上教学的策略,可以帮助成人学员提高学习的成功率,有助于网络教育工作者针对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策略组织和设计网络课程,提升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学术界对教学策略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包括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它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确定了教学目标,还不能立即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考虑教学的具体安排以及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诸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教学策略在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最优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应用是任何一门具体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开放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从教学信息处理角度可分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可分为激发认知动机的策略、呈现认知内容的策略、渗透认知方法的策略、评价认知结果的策略;从对信息处理方式角度可分为信息加工类策略、个性发展类策略、社会交往策略、行为系统类策略;从教学活动实施角度可分为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教学信息的传递策略、教学活动的管理策略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网络技术完全为本学科的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把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作为划分依据,可得到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学策略。
网络环境下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EQ)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网络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网络”二字是其中的核心所在,如何理解“网络”二字至关重要。网络,简单的来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员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为主动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根据电大目前的实际,笔者认为应当实施以下四种主要的教学策略:(一)有效利用学员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二)指导学员适应基于网络的技术环境,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三)引导学员主动参与的交互性教学策略;(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下面以《文论专题》课程为例对以上四种教学策略进行设计:
(一)有效利用学员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1.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策略,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易起反应”教学情境,提高学员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是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的界面设计;生动形象、清晰美观的图片显示,使枯燥的文学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和谐悦目的色彩搭配;清晰悦耳的音频刺激等易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中分析孔子对《韶》乐与《武》乐的评价时,可给学生发送电视连续剧《封神演义》的视频片段,然后在课堂讨论区内讲解“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的含义。还可以为学生发送故事片《孔子》的视频,使学生进入到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特定情境中,形成一种网络课堂的氛围。这种多媒体教学情境能引起学员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2.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网络环境下,由于人机交互功能日趋完善,致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被忽视。但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因此,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员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成人学习,往往遇到工学矛盾,对课堂讨论要么说不出,要么说不对,原因是课下没时间看书,没时间思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抱着理解和同情的心态来对待,及时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另外可以在课前与学员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生活话题,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拉近与学员的距离,使学员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这样就优化了师生关系,建立起了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被尊重、肯定、赞许与鼓励的心理情境下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例如,在讲第七讲“金圣叹的因文生事说”前,可先与学生聊一聊《水浒》,这本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员谈起来一定也是津津有味。也可以聊聊金圣叹对《水浒》的一些很有个性的点评。在聊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拉近了同学员的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成年学员到学校里学习,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因此,教师在镜头或话筒前一定要和蔼可亲,要把装着全体学员,真诚地爱每一个学员,不歧视任何一个学员的这颗心表现出来,通过电波传递给每一个学员。这样才能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关系,让师生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指导学员适应网络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1.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使用技术资源支持学习,并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开放教育本科的《文论专题》每学期共十六节辅导课,第一节课就应将学校的网络环境、技术支持系统、技术服务情况介绍给学员,给学员留下自己的邮箱地址,从中央电大到分校的各种网上平台要一一给学员介绍,检查学员的电子注册情况,教会学员正确进入学习、考试、课程讨论、网上发帖的路径,从而保证学员可靠的获取信息,方便他们的学习。
2.深刻分析和判断各种学习资源,尤其是新技术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评价这些资源在支持学习方面的潜力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使用。在文论课上,学员们经常会谈到他们买的《百家讲坛》的DVD碟片或网上下载的一些讲座,讨论演讲者们的一些观点。这一类也可以说是学习资源,但必须告之学员,这些资源可以起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作用,但是与我们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距离,还是应区别对待,不要因此耽误太多的时间。学生还反映,网上学习虽然很方便但是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太少,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教师多给学员介绍一些博客和网站,引导学员去挖掘网上的潜力。例如:第十三讲“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是难度较高且理论较艰深的一课,尤其是古典型艺术一节,单凭老师讲解,很难说透,如果配上在网上搜集的一些欧洲古典雕塑图片图例,那效果就会非常理想。
3.根据教学需要能够有效地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必要时会开发教学软件、教学素材、微型教学单元和示范电子作品,为学生运用技术支持学习做出榜样。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首先要改变的观念就是变动口不动手为:既动口又动手,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观念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成为激励教师们利用网络技术的启动器;一定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等特性,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和学员一同“亲身感受”、“亲眼所见”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在讲李渔的“浅处见才”说一课时,教师可将网上的戏曲视频分类制作成光盘,让学生从昆曲中看雅,京剧中看大众化,秦腔中看插科打诨,制作这样的课件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的示范作品,是这种情境下的重要环节。
4.能够把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和技术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设计和实施基于技术的学习活动,不断总结实践案例。《文论专题》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中外文论名著名篇,把握中外古代文艺思想的脉络,了解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网络技术与文论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考虑使整个专题课程具有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网络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网络技术基础设施、教师网络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在网络上的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但并非无法实现,就《文论专题》可来讲,可采用如下方法: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小组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接下来,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每个单元学完以后,教师应同学员一道及时总结经验,调整下一单元的整合内容,不断更新与提高下一单元的网上学习效果。
网上教学策略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关键就是看能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享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实现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即实现1+1>2的效果。
(三)引导学员主动参与的交互性教学策略
1.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所教课程的名称建立一个QQ群,让学生加入群里,在群聊、群共享等界面下共同讨论,教师可将搜集整理好的信息资源放到群共享里,和学员一起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金虎系统同时打开数间教室,通过双向视频系统进行课堂讨论,也可利用视频文件夹等发送一些学习资源供学员学习。
2.利用网络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 (trial and error)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员的内驱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探究,必然使得网上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李清照《论词》”的时候,可创设问题:为什么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李清照还批评他的词是“句读不箿之诗”?教师可要求学生从网上搜集苏轼的诗、词的视频、音频资料,同时再搜集姜夔、李清照、柳永等人的词和其他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比着从意象、铺叙、格律、音律、格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使分析错误也没关系。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
3.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兴趣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网络教学的课外环境极为开阔,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员开列参考书目、推荐音频、视频节目,选择书画欣赏,布置适合当地特点的一些考察项目,然后让学员写出考察报告,教师在网上批改,这对开拓学员视野都有很大帮助,实施起来也较为容易。
(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环境,注重培养以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标志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使学员在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意见。这对于促进学习主体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运用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在网上搜集一个或几个与本课程相关的书籍或资料,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看完后写出心得,简明扼要地写下自己的收获、体会,或者对全文或某些部分加以评析,鉴赏或质疑、批评,这样的心得可以内容多样、形式灵活,但要有观点、有材料、有头有尾、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这里最重要的是有观点,也就是要心有所得,把“心得”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是有材料,可以是摘抄读过的书中原句,也可以概述原文大意。观点不怕有错,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批判思维。
2.运用网上交流的形式,与学员一起对“心得”进行讨论。在金虎系统上可以同时申请几间教室,打开后便可以进行实时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学员写的心得,提出建设性建议,其他学员也可以参与,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和借鉴,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纠正,达到廓清思路,加深印象,巩固提高的目的。
3.运用网络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防止误入老师牵着学员鼻子走的怪圈,应该放开手让学员自己去探究。例如:《文论》课上,老师只需出一个题目“如何理解龚自珍提出的诗歌新标准‘完’”即可,让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到网上找资料、看教材、去思考,一起讨论,相互争鸣。然后推出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些组织性、启发性的工作,让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1]高凌飚,张春燕.探究性学习的特点[OL].网络黑马共同社区.
[2]胡卫星,李美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J].中国电化教育,2001,(7).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