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汉荣
(武警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86)
武警部队履行职责使命,迫切要求武警院校必须努力提高初级指挥人才培养质量。而要提高初级指挥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学员成为既能胜任第一任职需要,又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武警院校就必须构建新型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院校的根本职能。任何一种武警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依靠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武警院校实施既往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育人水平逐步提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初级指挥人才,为武警部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成绩
1、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初级指挥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初级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武警院校始终坚持政治建校、立德树人,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员头脑,自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活动,打牢了学员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涌现出以“十大忠诚卫士”方红霄、安宏伟、万四海、西西玛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政治特别坚定的优秀初级指挥人才。
2、培养的初级指挥人才,在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多样化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武警部队执勤处突第一线,从经常性勤务到临时性重大勤务,从98'抗洪到抗击非典,从大兴安岭森林灭火到汶川、玉树抗震救灾,从高原驻训到国庆阅兵,从奥运大运安保到世博会、世园会执勤,从探寻获取黄金资源储量到承建国家大中型建设工程,处处都有院校培养的初级指挥人才的身影,他们在部队履行职责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建设现代化武警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武警部队面临的形势任务和院校生源成分、培训对象发生了新变化,武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使得武警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与外军和军队院校相比,发展还相对滞后,人才的能力素质还不能适应部队履行职责使命的需要。
(二)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既往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与社会院校基本相同的学历教育模式,这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共性培养、注重学历教育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使初级指挥人才的能力素质有较大缺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难以适应武警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1.体制结构不够优化。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
2.办学效益比较低。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经过多年发展,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几十个院校,有的因利用率比较低造成浪费,有的因管理不善而流失,造成了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影响了办学效益。
3.领导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
4.组训方式不够先进,任务区分不够科学。武警初级指挥院校此前一直实行的是学历教育模式,即在军校学习期间,既要完成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学历教育的任务,又要完成军事任职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致使文化课和军事课争课时的问题比较突出,部队岗位任职所需的许多技能无法在军校完成,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5.教学过程存在不足。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不活、教学体系不够完备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发展制约的原因,更有以往人才培养模式束缚的原因。
1、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制约。我军正规的院校教育,是建国以后在继承战争年代院校体系的基础上自主建立起来的。我军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经历了“岗位型培养模式”、“学历岗位型培养模式”和“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初级指挥教育探索大学专科和本科层次的初级指挥教育。武警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比军队起步还晚。在人才培养上,只是在原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前增设一定数量的科学文化课程,形成了“高等教育本科学制、岗位职务专业口径、教学内容统一标准”的培养格局,使武警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带有浓厚的岗位培训的烙印。人才培养起点低、学历教育起步晚和军队初级指挥教育模式影响大,是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历史原因。
2、受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武警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是在学历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相融合模式下进行的,一直存在着既要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又要突出专业教育和岗位任职实践训练的问题。这种高度集中统一、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适合高素质新型指挥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不符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既往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高度集中统一;组训方式以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职业教育合二为一;专业和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岗位性,人文性不足;学员学习以课程学习和课堂教学为主,很难有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员自主发展的空间不足;对学员的科学评价方案和有效评价机制尚未最终形成,致使学员淘汰率很低,直接制约了人才成长竞争激励机制的完善,直接影响了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机制原因。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武警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尽快构建并实施新型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武警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根本职能,就必须适应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的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科学构建新型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一)军队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军队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国家和军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满足多方面教育需求、实现军事教育目的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活动过程的某种标准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内涵要义:其一,模式内容包括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两个方面,即包括“培养什么样的初级指挥人才”和“如何培养这样的初级指挥人才”两部分内容。其二,它是对军队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活动过程的内在机制、要素及其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其三,该模式的约束条件是国家和军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需求、教育目的;这一模式与一定的约束条件相对应,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军队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就是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过程。
(二)科学构建武警院校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2011年武警院校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军队院校改革的成功经验,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应当构建的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是:
武警院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员,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培训分流”的组训方式。即先在学历教育院校用4年时间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尔后分流到相应任职教育院校用1年时间进行拟任指挥岗位任职培训。实行“合训分流”的组训方式,既是适应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和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需要,也是提高武警院校办学效益和初级指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
武警院校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一模式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看出,这种以“合训分流”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制度、培养途径、质量评价。这五个要素构成武警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因素和基本单元,它们在模式系统中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就会影响模式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新型的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五项基本要素,它们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内容。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为核心,深刻理解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内涵。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性要素,集中体现了所要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规定了整个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培养模式的根本。一般来说,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等要素。武警院校的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具有层次性,可分为总体培养目标、“合训”与“分流”阶段培养目标两个层次。其总体培养目标应当规定通过“合训”和“分流”两个阶段的培养,使毕业学员达到的基本能力素质。同时,应根据“合训”与“分流”教育阶段的实际,设计提出学历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任职培训阶段的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质量标准。
2.人才培养方案。武警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当对其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武警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时,应当坚持四条基本原则:
(1)牢固树立培养指挥人才的理念,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的指向性;
(2)统筹“合训”与“分流”两个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3)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有机结合,拓展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
(4)坚持军政基础训练、大学本科教育符合第一任职培训质量标准,确保学员既胜任第一任职需要,又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3.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和工作体系,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它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按一定规范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培养制度的上位概念是培训体制和院校教育体制。培训体制是指军事院校培养干部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例如,武警指挥军官的培训体制是以初级指挥警官培养和中级指挥警官培养构成的“二级培训体制”。培训体制是军事院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对于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具有保证作用。
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制度,应当根据部队实际需要,决定人才培养的时间容量,确定合理的修业年限、组训方式、教学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武警院校在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组训方式上采用“合训分流”即“4十1”模式 (即4年学历教育十1年任职教育),在学程构造形式上,把学年区分为2个学期,符合院校实际。同时,武警院校还要敢于制度创新,制定和实施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采用不同的组合教学制度,如双学位制、主辅修制、自由听课制、本硕连读制、优秀学生选拔与培养制度等,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学员管理制度方面,应当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从严治校”方针,用条令条例规范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活动。
4.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指让学员进入和参与一系列认识与实践活动所必须借助的一定的载体。它是培养目标落实到培养活动的“桥梁”和“通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途径可以分为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教学途径按使用方式,又可分为基本途径和综合途径。所谓基本培养途径,就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课程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三大途径;所谓综合培养途径,就是“学研产结合”培养途径。
教学活动是院校的基本活动,教学是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武警院校的教学途径包括课堂教学、实习见习、科研训练、军事训练等途径。其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选修课教学;实习见习包括部队实习、代职锻炼;科研训练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现代教育实践发展表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有赖于教学途径,而且有赖于非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包括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课外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军人作风养成教育,课外文体活动、学术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人们普遍意识到,在许多重要品质培养上,如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非教学培养途径往往比教学途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武警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途径,也要注重非教学途径,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5.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是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的控制性要素,贯穿于整个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环节。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对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过程。质量评价的依据是培养目标,手段是收集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常见方式是考试、考核、考评,并以一定淘汰为手段。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不能缺少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科学化是确保合理淘汰、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武警院校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做好质量评价工作。比如,在学历教育阶段,除了抓好招生工作、复查复试、转入地方高校学习、学员培养类型调整、课程教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军事基础训练、领导管理能力培养、部队实习、确定合训专业、毕业前强化训练、考核工作、毕业工作、毕业分流等14个管理方面的质量评价之外,尤其要抓好毕业前强化训练、考核、毕业等工作。在任职培训阶段,除了抓好体格检查、入学教育训练、课程教学、综合演练、考核工作、毕业与分配、军事学学位授予、代职实习、报考研究生等9个管理方面的质量评价外,更要抓好筛选淘汰方面的3项管理内容,即“合训”阶段淘汰、“分流”阶段淘汰和淘汰安置工作。
由于培养模式中各要素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实施武警院校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密切关注各种要素的变化和相互影响,使培养模式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发展变化,有益于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的尽快成长。
总之,构建并实施武警院校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模式,是院校完成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关键。武警院校要从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真研究和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转,努力为部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以加快推进武警院校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