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四大自由”解析

2011-08-15 00:53胡浩
关键词:法西斯罗斯福民主

胡浩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罗斯福“四大自由”解析

胡浩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四大自由”是罗斯福在法西斯势力步步紧逼、威胁到美国生存的情况下提出的,它从言论、信仰、经济和安全方面阐释了人的基本权利,旨在调动美国及世界各国人民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积极性。作为一种信仰和理念,“四大自由”丰富并创造性发展了美国传统中的自由民主思想,有助于确立美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罗斯福;四大自由;自由主义

1940年到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除苏联一部分之外的整个欧陆为德国纳粹所占领,苏联在二战初期也节节败退,丧失了大片的国土。而在亚洲战场,日本法西斯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华中、华南等大片区域,并向东南亚国家进发,扩张的势头已经指向了整个太平洋地区,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海外利益与国家安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如果苏联一旦失手,整个欧洲也就成为了德国纳粹的囊中之物,而其必然会进一步向北美进攻,夺取世界霸权。而大危机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混乱在一段时间内也并没有因为新政而彻底治愈。所以,美国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战争也使世界人民目睹了强权和暴力带来的严重危害,它不但剥夺了各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给他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同时也破灭了人们世世代代对于自由的期望。美国,作为一个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不能容忍法西斯肆意践踏人权和杀戮平民的罪行。为使自由不至于像欧洲那样受到侵犯,为捍卫美国的安全及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观,美国必须彻底摆脱认为美国国家政策重点应只限于国内事务,最多也只应限于阻止欧洲在西半球扩张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更加积极地介入欧洲和世界事务当中。这是一种利益使然,也是一种信念使然。

罗斯福在1941年1月5日第77届国会的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根据《租借法案》,结束中立主义和不干涉主义,把必要的武器装备提供给那些总统认为其防御对于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国家。为在道义上挫败法西斯,他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可概括为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经济自由和安全自由。这项宣言被认为是关于美国人民准备为之奋斗的原则的最简要的声明。四大自由在这一时期的发表,就是要重申美国对于自由主义必胜的信念,表明美国战胜世界法西斯的坚定决心。考虑到罗斯福是在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同时处于世界历史上少有的转折点的情况下提出该思想的,所以人们把它和华盛顿的告别演说、“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等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对外政策。

该文首先指出凡尔赛体系正由于西方的绥靖政策和法西斯国家的暴政与对外扩张而走向崩溃,法西斯的进攻也使得民主的生活方式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遭到毁灭。以武力保卫民主的斗争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任何现实的美国人都不能期望从一个独裁者的和平中获得国际上的宽容,或真正独立的恢复,或世界性裁军,或言论自由,或宗教信仰自由,或者甚至公平的贸易。这样的和平决不会给我们或者我们的邻国带来任何安全”。“正如在国内事务上,我们的国策是以尊重国门以内所有同胞的权利和尊严为基础,在外交事务上,我们的国策也以尊重所有大小国家的权利与尊严为依归。道德的公正原则最后将会并且也必然会获得胜利。”

依此罗斯福阐述了美国的当前国策,在国内要保障人民对政治和经济制度所抱的基本期望,即“给青年和其它人以均等机会;给能工作的人以工作;给需要保障的人以保障;终止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保护所有人的公民自由权;在生活水平更普遍和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享受科学进步的成果。”罗斯福希望以此扩大民主的基础,抵制国内和国外由于大危机和法西斯势力造成的集权主义威胁。对外政策方面,罗斯福将自由扩展至整个民主世界,即美国不仅为确保自身利益,也为保障民主国家所营造的自由的世界秩序,必须尽其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最后,罗斯福概括了一切行动的简要原则,即四大自由,它具体指涉了为大危机和法西斯所侵害的几种基本的人权。

一是言论及表达的自由。法西斯所进行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取缔了所有政党的参政权力,言论的自由已经不复存在,强权和专制的信条成为一切公民言论和行为的标准。没有自由的言论表达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即高度的专制,民主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国家政策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必然走向非理性和狂热,从而战争也成为一种必然。美国宪法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就是要免于使国家遭受集权主义的威胁,为国家的统治机制注入舆论监督的活力,以此保证民主永远不因一种声音而流产。而从传统来看,美国社会对言论自由形成了强大的民间制约力量,美国最高法院在作出各项重大的判决时也尽可能地捍卫个人的言论及表达自由,甚至连焚烧国旗这样的行为都曾一度得到容忍。

二是世界各地的民众都有以各自的方式信仰上帝的自由。宗教的不宽容必然会导致自由受到致命的威胁,欧美国家普遍信教,而且因各国的情况而具体有所不同,法西斯所进行的造神运动已经触及到人们心灵的最敏感处,即它要以国家的强力废止自由的宗教信仰观念,而代之以一种符合其集权和暴政所需要的宗教组织形式,即纯粹的国家宗教,这无疑是对于新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一种反动,它彻底违背资本主义对于民主的信仰。美国社会历来就有高度的宗教自由与宽容,它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民的信仰之中,成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当然权利,他们当然也就不容许这样的权利遭到任何的侵害。在美国,宗教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民主的重要方面,宗教和民主一样,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与进步的企图。

三是免于贫困,保障生存和生活的自由。即世界范围内的保证每一个国家为获取健康和平生活所必要的经济理解。法西斯的战争是掠夺性的,他们所到之处,极尽烧杀抢掠之能事,人民的和平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财产和生命已经难以保证。法西斯力图剥夺世界各国自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权利,而想将他们变为其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要使这些国家彻底地成为他们的经济附庸。而不甘心做奴隶的国家和人民就必须拿起自己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独立发展的权利。罗斯福对于这项自由的表述可以说使触及到了自由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问题,是一种对于根本自由的精练表述,由于大危机的严重破坏,美国社会民众生活贫困,失业率剧增,农业凋敝,工业萧条,新政的实施就是要在经济基础上重建美国人对于民主制度的信心,这比任何方面的措施都更为有效。也可以说,这一原则是对于新政原则和精神的一种理论的概括。可以想见,这在对于美国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有多么大的号召力。

四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即保证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缩减军备,以使没有国家能够以足够的武力对于邻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这实际上是对法西斯军事帝国主义的一种抗议。法西斯的穷兵黩武已经使世界各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无数生灵涂炭,无数城市和村庄被夷为平地,而且它带给世界各国人民巨大的心灵创伤也是一时难以抚平的。美国已经意识到,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人道主义问题,欧洲的战争劫难和人道主义灾难离美国并不遥远。而如果法西斯的侵略得不到有效的遏制的话,那么尽管美国目前尚未介入战争,最终也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威胁到每一个美国人在民主制度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不仅是一个欧洲问题,而且是美国自身的问题,也是是否能够捍卫自由民主制度的问题。罗斯福意识到美国在二战中必将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的领袖,他试图以一种理念和信仰来领导盟国的斗争。所以他将二战爆发以来他在公众场合反复表达的保障每个美国公民安全自由思想加以扩展,成为四大自由中的第四个自由,即保障世界上每个国家安全的自由。作为行动上的表现,美国之后给西方民主国家甚至苏联都提供了大量的民用和军用物资援助,扩展本国军备,积极参与对法西斯国家的作战中,成为赢得二战胜利的中坚国家之一。

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标志着美国自由主义的新发展,即由一种消极的不干涉的自由走向一种有限干涉的积极自由,这也使罗斯福新政以来形成的传统。四大自由的观念切中了当时的形势,切中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普遍的现实恐惧和对于正义理想的追求,因而必然对美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一种崇高的精神信念—— 为自由而战。

实际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可以从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找到思想根源,该宣言确认“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力,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而几乎同一时期法国大革命中所发表的《人权宣言》也呼应了上述思想:“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后来的《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则把《独立宣言》的精神加以具体化和现实化,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表达了对信仰、言论等自由的保护,“四大自由”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是对美国宪法中的民权条款加以发挥,并赋予其在反法西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确属政治上的创造。而《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美国宪法》和“自大自由”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美国和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这些思想成为《世界人权宣言》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二战后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在准备构建战后世界的新秩序时更是深受“自大自由”思想的影响。但罗斯福在二战未结束时就已去世,战后世界向两极格局发展,冷战全面展开,离罗斯福所希冀达到的四大自由的目标也越来越远。其继任者杜鲁门忙于反共,美国困于麦卡锡、尼克松的反共歇斯底里,四大自由绝少被提起。不过,作为一种政治和思想遗产,四大自由对后世仍在产生积极影响。

[1]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四大自由[M]∥(美)戴安娜·拉维奇编,林本椿等编译.美国读本[M].北京:三联书店,1995.

[2]管洪亮,于文杰.罗斯福“四大自由”思想的历史渊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蒙思.罗斯福与四大自由[J].同舟共进,1997(4).

K704

A

2095-0683(2011)04-0063-03

2011-05-25

胡浩(1982-),男,安徽桐城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 秋晨

猜你喜欢
法西斯罗斯福民主
永远很遥远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法西斯的“撸子”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