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复”字研究

2011-08-15 00:42乐建兵查中林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情状虚词语气

乐建兵,查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复”字研究

乐建兵,查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是高中语文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句话。然而在教材、教参以及常见的跟教材配套的翻译书中都没有直接对“复”进行注释。根据同步引申的理论,这里的“复”应该是“还”的意思,表示某种让步的意味。

复;幸复;意义;用法;同步引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现行大部分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但对“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句话中的“复”字,相关教材和教参以及目前市场上通行的跟教材配套的翻译书,都没有直接对这个字进行注释。从抽样调查的九种翻译书来看,有五种书把“幸复得此妇”翻译成“幸好娶了兰芝这个佳偶”[1],没有翻译“复”字;有四种书将其译为“幸亏还娶得这个好媳妇”[2],把“复”翻译成“还”。笔者认为可以把“复”直译为“还”,但在注释中没有说明其意义和用法是不妥当的。《汉语大字典》把这句话作为“复”的一个义项——“副词,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3]的用例,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复”是语气副词,表示某种让步的意味。

一、根据同步引申的理论,“复”字可以解释为“还”

同步引申的理论最早由许嘉璐先生在《论同步引申》一文中提出。他认为“:词义的引申并不是词的个体孤立地、一个词一个‘模样’地进行的。一个词义延伸的过程常常‘扩散’到与之相关的词上,带动后者也沿着相类似的路线引申。我们把词义的这种伴随性演变称为‘同步引申’。”[4]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的“复”是“复”的简化字。复《,说文解字》:“往来也,从彳复声。”[5]43段注 “: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6]76可见“复”的本义是“往返”,包括去和来两个动作。《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复”做副词的意义和用法做了详尽的解释,主要有:用在陈述句谓语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恢复”“持续”“深化”“反复”“维持”等 ,分别可翻译为“再”“再次”“又”“更加”“又”“仍然”;用在疑问句谓语动词前,表示“反诘”“提问”等语气,可翻译为“还”“到底”等[7]161-164。还《,说文解字》:“复也,从声。”[5]40段注 “:《释言》,还、复 ,返也。今人环绕字用环,古经传只用还字。”[6]72说明在上古时“还”和“环”是同一个词,环绕之义可能是“还”最早的意思。《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还”做虚词时的解释为: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持续”“维持”“出乎意料”等,分别可以翻译为“仍然”“依旧”“反而”;也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者情况的交替出现,可以翻译为“又”[7]245-246。因为环绕既有从起点向终点方向的运动,也有从终点向起点方向返回的运动,所以“还”字也可以表示动作的来回。这两个词都经历着由实到虚的引申。

《左传·桓公五年》“: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这里的“复”是动词性谓语,是“返回”的意思。《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复”修饰动词性谓语“梦见”,是情状方式副词,表示动作的重复或者继续,可翻译为“再”。唐代李白《九日登山》“: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在该句中“,复”修饰名词性谓语“人”,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语意相当于“还”。

《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还”做谓语,是动词,意思为“返回”。唐代白居易《春至》:“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此句的“还”表示动作的重复,是情状方式副词,修饰动词性谓语“至”,语义相当于“再”“又”。《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道:‘这还了得!’”“还”做语气副词,表示责备的语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复”和“还”是同步引申:两词都有“返回”之意,即动作的来回;再引申虚化,修饰动词,做情状方式副词,表示动作的重复或者继续;在以表示感情为主的句中,“复”“还”又渐渐变成了表示某种语气的副词。在训诂学中,我们常用读者熟悉的同义词来解释某词,这种方法叫“同义相训”[8]。可见,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把“复”直译为“还”是正确的,符合同步引申规律和同义相训的原则。

二、从“复”和其他虚词连用的情况看“复”做虚词时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献中“,复”与虚词连用的现象比较常见,如“不复”“而复”“况复”“勿复”“夫复”等。

例1 《楚辞·九歌·大司命》:“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王逸《楚辞章句》“:言人受命而生,有当贵贱贫富者,是天禄也。己独放逐离别,不复会合,不可为思也。”

例2 《楚辞·天问》“:汤出重泉,夫何罪尤。”王逸《楚辞章句》“: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

例3 范晔《后汉书·苏章传》“况复分骸断首,以毒生者,使怀忿结,不得其命,犹假手神灵以毙之也。”

第三种树(或第三种人)即是白桦。随势而生,不拘小节,既不高大,亦不成材,尤其是任可东倒西歪、绝难笔直向上,但往往相对亲近、随和、真诚,表里如一、易于相处等等,也是一种缺点及优点均可一目了然的人。阿姨说她在生活中相对更认可的反而是这类人,也许不成功,仍旧“有意思”;而做个“有意思”的人,可能比成功的人,说不定更受欢迎。

例4 陆游《自警》“:勿复思长途,嘶鸣望天末。”

例5 黄道周《黄漳浦文选·三罪四耻七不如疏》“:兼以学疏,未能练性,遂委顿至此,夫复何言!”

例1和例4很相似“,复”作为情状方式副词,相当于“又”“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反复进行或出现;在这种用法中,它既表示未实现的情况,也可表示已实现的情况,一般修饰动词性谓语,如例1中“不复”连用修饰动词性谓语“会合”,例4中“勿复”连用修饰动词性谓语“思”“;复”位于否定词“不”或“勿”后,强调这种情况此后永不出现或从范围方面完全否定,相当于“再也没有”“再也不”“绝对没有”。例2中“复”的意义相当于“还”,是语气副词“,而复”连用表示一种意外的转折;商汤无罪被夏桀拘押在重泉,是“用罪法之不审”的结果,被释放纯属意外。例3中“复”做情状方式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以相互轮迭的方式进行或出现,是动作的累加,修饰动词性短语“分体断首”;在现代汉语中有类似用法,例如:“在这种情况下从事那种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况且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例5中“夫复”中的“夫”是发语词,“复”修饰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动宾短语“何言”,表示让步,在“委顿至此”的情况下,无话可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复”做副词的时候,有表示累加或者某种语气的用法,可以翻译成“还”或者“再”。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谈艺录》用文言文写成,以“复”字为后一字的两虚词连用的例子也比较多。例如“正复”“竟复”“实复”“定复”“亦复”等,“复”字都可以翻译成“再”或者“还”。如:

例6 《管锥篇》卷一:“一人之心,宽窄正复不常。”

例7 《管锥篇》卷一:“不知天地正性竟复何在。”

例8 《管锥篇》卷三:“我执我慢,不知有人,实复苦不自知也。”

上述例句中的“正复”“竟复”“实复”“定复”“亦复”分别可以翻译为“就还”“竟然还”“实际上还”“一定还”“也还”。

三、用“因境求义”的方法来看“幸复”中“复”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因境求义”,就是我们根据语境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9]。在探求“幸复”连用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可以采用这种训诂的方法,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例10 《韩非子·存韩》:“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例11 房玄龄《晋书·王坦之传》:“天下之所非,何为不可以天下为心乎?想君幸复三思。”

例12 陆游《病退》:“残年已如许,幸复起膏肓。”

在以上三例中,除了例12外,“幸”都是谦敬副词。例10是“幸复”连用较早的用例,“复”意义相当于“再”,作情状方式副词。例11的意义和用法跟例10相同。例12中“幸”是“幸亏”的意思,“复”有某种让步的意味,在“残年”的情况下,能“起膏肓”就感到很知足。

四、小 结

综上所述,“幸复”连用时“复”主要有两种用法:做情状方式副词,表动作的累加,一般可以翻译为“再”;做语气副词,表示某种语气,可以翻译为“还”。“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幸复”的用法和例12相同,“复”是语气副词,有某种让步的意味,对“薄禄相”这个既定事实给予承认,对“得此妇”感到“满足和欣慰”。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把“复”字讲成“还”。可见,某些翻译书籍把“复”直译为“还”,而没有在注释中说明它的用法是不妥的;《汉语大字典》认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中的“复”“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值得商榷。“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可以翻译为:“孩儿我已经没有做高官发大财的命相了,侥幸还娶得(这么贤德的)妻子。”

[1] 肖铁宝.高中必修1~5人教实验版文言文通解[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49.

[2] 路来果.高中新课古文完全解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52.

[3] 徐仲舒.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834.

[4] 许嘉璐.论同步引申[M].∥许嘉璐.未辍集.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326-237.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白兆麟.新着训诂学引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9] 黎千驹.现代训诂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0.

On“Fu”in“Er Yi Boluxiang,Xingfu De Cifu”

YU E Jianbing,ZHA Zhonglin
(School of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According to the synchronous extension theory,the word“f u”in“Er Yi Boluxiang,Xingf u De Cif u”,which is a sentence in“Kongque Dongnan Fei”,could be explained as“hai”and it implies concession to some degree.

f u;xingf u;mean;usage;synchronous extension

I 222.7

A

1008-9225(2011)03-0083-03

2010-12-16

乐建兵(1983-),男,湖北郧西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田懋秀】

猜你喜欢
情状虚词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语气不对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注意说话的语气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