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确的教育观观照“减负”

2011-08-15 00:48黄俭
湖北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教育观减负

“减负”是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简称。“减负”不是不要负担,正常的、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学习取得效果的必备要素之一。然而,过重的负担严重影响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斑斑劣迹”,不仅被人们口诛笔伐,更为政府明令禁止。偏离规律的负担需要减掉,“减负”就是在纠偏,就是要用正确的教育观来纠正偏离正常轨道的当前教育。

“减负”由教育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

“减负”话题由来已久。建国后,国家就提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早在1955年7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此后,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指示》《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6次出台政策措施,要求解决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保证学生的睡眠、休息和课外体育、文娱、科技活动时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减负”列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题目下;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与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列为未来十年义务教育的三大重点任务,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阐述达到510个字,而对“义务教育”的阐述为1478个字。

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减负”的政策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减负”问题越来越重视,“减负”措施越来越严厉,“减负”的动员面越来越广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减负”工作的社会性。

“减负”工作社会性的背景是学生负担愈来愈重的现实,这已成为关系民生的一大顽疾。“减负”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更应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育的崇高使命和责任,坚守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毫不动摇地做“减负”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减负”的本质是教育观的改造

教育是为学生一时的考试服务,还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人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然而,当为学生一时考试服务的教育化妆为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时,许多人便丢掉了教育的本质——素质的培养,而选择分数。学生过重的负担多与分数结伴而生,选择了分数,也就选择了过重的负担。

希望用分数叩开通往上层社会、通往幸福生活之门的愿望,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抓住了分数就是对学生负责,对家庭幸福负责。不这样做,似乎就成了千古罪人。

好的出发点不能保证到达正确的终点。为分数牺牲素质的现象是教育观扭曲的表现。追求高分与推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不矛盾的,不能把两者放在对立面上。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可以说,应试、考高分也是素质的一个方面,但是素质教育绝不仅是考高分,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开发智力潜能,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发展劳动技能等等。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分数也可同步增长,两者应是正比关系。

分数应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不能本末倒置。盯着分数抓素质,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盯着素质抓分数,好比一个人从武汉到上海办事,事情办成了,沿途的风景也领略了。素质教育是目的,在努力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自然会收获理想的分数。在处理分数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时,宁可为了素质而暂时牺牲一点分数,也决不能为了分数而丢掉素质。

学校必须考虑转变分数增长方式,摈弃向“时间+汗水”要分数的传统方式,改变由此导致的“学生疲惫,家长疲惫,整个社会都睡眠不足”的状况,转而充分利用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效+素质”的科学的分数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校应引领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而不能沦为错误教育观的跟风者。

人生处处是起跑线,孩子的路应自己走。很多家长因为对孩子成长规律、知识生成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受虚荣心、功利心、从众心理等影响,往往成为学生负担过重的内在推手。身为家长,一方面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命恶补,或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把自认为对孩子有利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虚胖”。另一方面,又怕孩子输在跑道上,所以不惜代价择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直保持领先。起跑线或跑道,都是用单一的分数衡量的。殊不知,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孩子自己的道路也不应是家长凭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判断规划出来的。家长要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就要帮孩子找准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一旦如此,他们随时可以起飞,在属于自己的天空划出美丽的人生轨迹。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或不良思想也为学生负担过重提供了温床。比如,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不顾教育规律,大肆标榜、鼓吹培训效果,诱惑家长和学生等。“减负”的社会环境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减负”政策落实的障碍。

把“减负”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

“减负”的社会性决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把“减负”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学习就如咀嚼,有一个回味、吸收和消化的过程,所以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用考试和作业来占领本属于学生“反刍”的时间。同时,在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需要做的是把马牵到河边,而千万不要做按着马头强迫喝水的傻事。学生的成长像桥梁的伸缩缝,要有能够自由伸展的空间,教师需要科学预留这一空间,过宽,则会影响交通;过窄,则会影响桥梁的安全。在医生的眼里,病人只有一个身份,在教师的心中,学生只有一个身份。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的、长远的发展,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分”取人。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不同,猴子吃香蕉,兔子吃萝卜,猫子喜吃鱼,这给教育的启示是:尊重差异,尊重选择,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纵向发展,少作横向比较。

学校应始终注意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学校“减负”的重点应该在课堂。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追求分数的场所,课堂应该充满人性的光辉。学校“减负”,要多在减量、减压、增效上做文章,更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学而有道、学而有悟、学而有获、学而有乐。

小学重在减量,即减少作业量和重复量。小学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而且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不了很长时间,所以不能让学生做太长时间的劳动,而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上。

初中重在减压。初中生功课增多,难度相对加大,有很多东西需要独立思考,加上升学压力客观存在,这个时候的“减负”就应偏重于减压。而且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如果不注意,容易引起学生两极分化。所以教师必须缓解学生的压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高中重在增效。高中课程的难度更大,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更多地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统筹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政府要通过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社会和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学校做学生负担的减法,家长不要做学生负担的加法,让他们有时间有空间去参加各种实践、体验活动。社会则应该用丰富健康的资源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教育观减负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
——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