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归化翻译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2011-08-15 00:55黄茂娟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归化原著异化

黄茂娟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人们也更加地重视彼此间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被赋予了更多交际理论的内涵;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不再单纯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是变成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语言成为文化的载体,表达某种特定的信念、行为,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1]文化大体可以归结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集合体。[2]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把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种类型,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对事物看法。比如说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就意味着不吉利;而英语中,猫头鹰却是智慧之鸟,象征着聪明与才智。绿色在中国人看来是和平、自然和生命的象征,而英语中却含有嫉妒和没有经验的意思。即使是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例如“金利来”品牌最初并不叫“金利来”而是叫“金狮”,这是一个听上去很有气势的名字,但是在广东地区却卖不出去。因为在广东“狮”的发音类似“死”的发音,所以尽管产品质量很好,但却销路不佳。同样的事物,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看法可以南辕北辙。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语言的信息转换活动,目的就是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扫除在交际中的障碍,以达到交流和沟通思想,开阔彼此视野。这就不得不让我们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转换。

1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

当前为主流翻译规范所接受的译文通常都是自然、透明、通畅为特点,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读译作。“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过去,因为它们分别与“直译”和“意译”密切相关。异化翻译是指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来保留出发语中的异域化特色。归化翻译是指采用流畅的行文风格来为目的语读者减少出发语中异域化色彩的翻译方式。[2]韦努蒂认为人们对译文好坏的评定,往往集中在译作是否被译本读者接受,译文是否流畅、通顺,却抹杀了原文的异国情调。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倡“不要惊扰作者,而是引导读者向作者靠近”的翻译方法。他们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指引不懂外语的人去了解异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人类体验,促进彼此间文化的交流,丰富目的语文化。比如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德语译本对德语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至于翻译可以丰富译语表达手段的作用,则更是显而易见。它不仅带来了新的词汇,也带来了新的语法结构。[3]比如brainwash洗脑,dark horse黑马,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等。异化论者指出归化翻译是抹杀了原文中差异性的特征,不仅背离了翻译的宗旨,阻碍彼此间文化的交流,而且是一种本族文化中心主义倾向的反映。归化翻译在使行文流畅易懂的同时,也丧失了文化内涵的呈现形式。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他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4](突出了“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可以看出他是倾向于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可以使行文流畅易懂,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和认知范围内使译文更容易理解。异化翻译往往是对强势文化的学习和适应,必然导致强势文化的入侵,使弱势文化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强势文化,可能导致弱势文化消亡的后果。归化和异化本身就是相互对立的翻译原则,不可一味的褒此贬彼。但是在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上,归化的倾向更为明显。

2 归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曾经有一个留洋的博士,拿了几个英文版本的中国古诗给国外学生看,其中几个版本是中国学者翻译的,另一个版本则是庞德翻译的。外国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庞德的版本。原因就在于因为该版本通俗易懂,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诸如此类的例子出现在很多文学作品的文化翻译中。

例1:他们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译文一: They keep excising in summer’s three fu and in winter’s three nine.

译文二:They keep ex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summer and the coldest days in winter.[2]

译文一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手法,虽然保留了原文的特色,但是这么翻译会让译文读者感到很困惑,什么是“三伏”,什么是“三九”?但是译文二就明确的指明“三伏”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三九”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译文读者一看就一目了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词对外国人来说是十分深奥难懂的,如不加以归化,不仅无法进行语言的转化,也会使译文生僻艰涩。

例2:余生于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距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译文:I was born in 1763,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nth.The country was then in heyday of peace and,moreover,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living by the side of Ts’anglang Pavilion in Soochow.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5]

在这句里用的也是归化的用法。“癸未年”对于译文读者来相对陌生,“癸未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79、1919、1859……(60年一周期)。所谓农历的干支纪年,是农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所以这里直接译成了1979年,让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衣冠之家”其实是书香之家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scholar’s family.“天”也译成了西方人所熟悉的God。这种翻译手法为西方读者铲除了阅读的障碍,方便了其对文章的理解。[5]有时,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中国特有的习语,只有在了解其文化以后才能理解。

例3: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译文一: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译文二:His family are here.And his house and property are here too.He escapes,can his family and his house run away with him?[2]

第一句话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译文读者可能会感到很奇怪,“和尚”和“庙”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句话在中文中是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此处指的是人与家有千丝万缕,无法舍弃的关系。译文二就明确的表述出这种意思,传递了原文的喻指内涵。

例4:(贾珍)说着就作揖,凤姐连忙还礼不迭。

译文一:So saying,he clasped his hands before him and make her formal bow.Xi-feng hurriedly curtseyed back.

译文二:He made a low bow and,before she could return it.

译文三:On saying this,he made a hands-folded bow towards Xifeng who hurriedly curtseyed back in return.[2]

“作揖”是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formal bow”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没有体现作揖的姿势。“make a low bow”是日本人鞠躬的姿势,有悖于原文。所以第三种翻译才体现了作揖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文化翻译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国在文化上的理解也会产生偏差。

例5:Tonight at noon

Pigeons will hunt cats through city backyards

Hitler will tell us to fight on the beaches and on the landing fields

A tunnel full of water will be built under Liverpool

Pigs will be sighted flying in formation over Woolton

and Nelson will not only get his eye back but his arm as well

White Americans will demonstrate for equal rights

in front of the Black House

and the Monster has just created Dr Frankenstein

Tonight at Noon第二节

译文一:今夕午夜/鸽子会在满城的后院中追捕猫儿/希特勒会叫我们在沙滩上作战在机场上作战/在利物浦地下,会筑起一条灌满水的隧道/成对猪猡飞过吴尔顿/纳尔逊不得回了眼睛还重获手臂/白种美国人为争取同等权利而示威/在黑宫门前科学怪人刚刚制造了法兰根斯坦医生。

译文二:今夜正午/满城的后院都有鸽子猎杀猫儿/希特勒会呼吁英国全民在海滩和登陆地点抗敌/利物浦地下会建成一条灌满水的隧道/猪猡飞行队会在吴尔顿空军基地上空回旋/纳尔逊将军不但瞎眼重开而且断臂再生/美国白人会示威争取平等/游行到黑宫门前/而科学怪人刚制造了法兰根斯坦医生。[6]

要翻译此诗,首先要了解作者是有意违背语言逻辑,以达到某种荒诞的效果。在了解了诗句的表现手法后,就要冲破语言和逻辑的堡垒,跨越文化的鸿沟。译文一保留了原著的每一件荒诞的事件,但荒诞的基础是什么呢?上面的这节诗引用的大部分都是英美两国的情况,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未必都知道他们的意思,更何况是中国读者。如果采取译文一的译法,会让很多的读者不知所云。诗中“We will fight them on the beaches……landing field”,是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面对德国大军向英国全民发出的号召,而“吴尔顿”实际上是英国重要的空军基地。翻译这首诗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作者是以假设读者对某些事件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写的。但是因为文化背景相差甚远,这种假设其实是不存在的。[6]所以这种异化的译法只能使读者更加的远离作者,远离作者的文化。有人提议可以以异化加注的方式,但是如果在诗中加入太多的注解,感觉就不像是在读诗,而像是在读百科全书了。所以第二种译法使读者能让读者了解诗文的意思,也更乐于接受。

美国作家Pearl S.Buck在翻译中国经典小说《水浒传》时,特别强调要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内容。这种过分强调字面意思,或是说原著的文化表现形式,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本来想通过异化来保留原著的特色,但却失去了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在这种翻译思想指导下的译文。

例6: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译文:when you were at home,who dare to come near and pass his wind.

例7:三番五次,留得宋江,就在山寨里吃了一日酒。

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they did try to stay Sung Chiang and so he feasted for a day in the lair.

例6中的“放个屁”,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理现象,而是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的意思。在这里直译显然是不合适的,本来想保留异化色彩,却背离了原著的真实含义。所以改译为challenge me较为合适。

例7中“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指的是具体的次数,而原著要表达的意思是多次劝说挽留的意思,应该译为again and again为宜。[2]

例8:旁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三国演义》第二回

译文一:Then one of those about him suddenly clapped his hands,crying,“It’s as turning one’s hand!Why so much talk!”

译文二:Then one of those about him suddenly clapped his hands,said loudly: “ It’ s a piece of cake!Why so much talk!”[2]

第一种译法采取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易如反掌”并不是译文一所传达的把手掌翻过来的意思,而是指做一件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在英文中就能找出与此相对应的表达方法,这样翻译更能把原著的含义更好的传递给译文读者。所以在归化中寻找异味是一种比较奏效的方法。

3 结语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并不是矛盾的,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它们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行文更流畅,使读者更易于接受,使异味能更好的体现原味,很多情况下都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但并不能因此断言归化要优于异化。重要的是翻译过程中要掌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一定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不同。而且,译者一旦决定了遵循一种基本原则,译文就应尽可能保持这种基本倾向。只有两者的结合,相互地补充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归化原著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拔牙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