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

2011-08-15 02:49蒲国利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10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政策

蒲国利,苏 秦,张 艳

(1.西安交通大学 a.管理学院;b.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9;2.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我国物流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物流基础设施能力欠缺;物流市场不够规范;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完善;物流服务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1-3]等。而目前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给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还不完善,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及核算表式(试行)〉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社会物流统计和核算制度正式建立。鉴于目前我国物流统计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在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时,借鉴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利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来代替物流业产值[5-8],从物流业增加值和增长率两个方面,对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横向比较。其中,东、中、西部的划分按照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一般划分方法,即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一)我国不同地区物流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首先采用2001—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对我国各地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将我国物流业发展分为四类地区,如表1所示。从表1聚类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物流产业较发达地区大多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其中,河北、广东、山东发展最快,增加值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江苏、河南、浙江、上海、福建、辽宁次之。四川、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山西、黑龙江、江西、陕西、广西、天津、吉林、重庆属于第三类,物流业增加值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陕西为例,2008年陕西物流增加值为352.57亿元,高于宁夏、西藏等大多数西部省市(除四川外),但与山东、广东等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年增加值仅为山东的22%。而物流产业比较落后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海南除外)地区:甘肃、新疆、贵州、云南、青海、宁夏、西藏等。其中,2008年,西藏物流业增加值还不到山东省的2%。这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体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东西差距较大,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表1 31个省、市物流业增加值特征分类表

(二)我国不同地区物流业增长率比较分析

同理,采用2001—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对我国各地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并将我国物流业发展分为四类地区,结果如表2所示。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由于起步较晚,绝对值较小,增长速度较快的省市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藏为最。2001—2010年西藏物流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32.74%,2002年相对于2001年,增长率高达128.17%,物流增加值翻了一番。甘肃、内蒙古,山西增长势头也比较强,特别是山西,相比于甘肃和内蒙古,山西物流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2001-20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远远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宁夏、重庆、安徽、河北、北京、贵州、山东、吉林、上海、河南等属于第三类,平均增长速度在12%至17%之间。而青海、广西、四川、湖北、海南、浙江、江苏、陕西、辽宁、湖南、江西、黑龙江、新疆、天津、云南、福建、广东等属于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小于11%。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增长情况的区域差异比较大,其中西部地区由于起步较晚,追赶效应比较显著,增长最为迅速,中部地区次之,而东部物流产业发达地区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以广东为例,广东物流产业增加值全国排名第二,仅低于山东,但2001—2010年其增长速度仅为4.72%。而河北,山东等地在物流增加值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此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其物流业将仍然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而新疆、云南、青海等西部省市,无论在增加值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处于劣势。

表2 31个省、市物流业增加值增长率特征分类表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通过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大部分西部地区无论从增长量还是从增长率方面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足够的重视,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物流业在近几年取得较快发展。而任何产业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系统机制发挥作用,明确物流业政策作用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物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截至目前,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物流业政策框架尚不统一,仍缺乏对物流产业政策的系统分析。因此,需要首先对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业政策框架,然后在改政策框架下对我国各地物流业发展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一)物流业政策作用机制及政策框架构建

1.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

目前物流业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对物流产业政策而言,可根据区域可获得性资源、物流业基础、物流业结构调整目标等因素,明确物流业结构政策、物流业组织政策、物流业技术政策等[9]。本文采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如图1所示[10]。

图1 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

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阐述为:

(1)物流业政策作用基本原理。物流业政策通过以下机理发生作用:①影响物流业系统内部企业组织、资源要素等,进而影响物流业系统整体功能。比如为物流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政策和土地政策,有利于以较低成本获得物流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及改善物流基础设施。②物流业政策影响政府、关联产业(如制造业)等各个环境因素,并与之相互作用影响物流业系统的环境状况,以及物流业系统的输入。比如国家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扩大物流业的社会需求水平。③物流业政策对系统的影响是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物流业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联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物流业系统。

(2)物流业政策与资源配置。物流业政策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影响物流业资源配置,并通过物流业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变实现物流业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与物流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资源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资本、物流技术、物流人力资源等。提高物流资源配置能力、质量和空间,是提高物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物流业政策对物流业发展作用是长期的,这不仅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更由于物流业产业结构本身具有延续性、持久性,导致物流业政策影响的长期性。

(3)物流业政策与物流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物流业政策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总量、质量和结构,政府通过制定和规范物流行业标准、融资政策、财税政策、采购政策等手段和途径来影响物流市场需求。比如优惠的融资政策与财税政策能调动物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与更多相关企业如制造业合作的积极性,从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总量需求。

(4)物流业政策与物流业企业组织。物流业政策不仅为物流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和条件,它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物流业政策对企业战略(如融资战略)、企业组织形态(如制造业与物流业战略联盟)以及产业集群(如物流产业园区建设)都会产生影响。

(5)物流业政策与物流业关联产业发展。物流业的用户面向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相关行业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物流业政策对相关产业的激励进而会影响市场需求和物流业发展。

(6)物流业政策是物流业发展机遇。根据经济学原理,机遇也是一种资源,丧失发展机遇等于浪费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机遇显得尤为重要。物流业发展机遇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可能来自政府的某项制度创新、或某项政策措施。物流业政策为物流业自身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机遇。

2.物流业发展政策框架

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应强调提升物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分析,其整体框架应包括四大要素:物流业产业资源、物流业市场需求、物流业企业组织和物流业产业环境。资源是物流业发展基础,主要资源包括物流业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资本、物流人力资源等;物流业市场需求是决定物流业规模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可以包括国际、国内和区域三大市场;物流业企业组织是参与市场的主体,在研究物流业企业组织时,要关注企业战略与政府目标的协调、支持物流业骨干企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支持产业链形成。物流业产业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平台,良好的产业环境能够支持物流业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和产业组织发展,其主要因素有政府/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商业/法律/人为环境等。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整体框架见表3。

表3 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整体框架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分析与比较

1.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总体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不仅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振兴我国和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以表3所构建的框架为基础,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出台的《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行解读,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表3的二级政策措施进行编码[11]。如果出台相关政策,则赋值为“1”,否则为“0”。全国各地政策出现的频次汇总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表3总结我国各地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其政策制定主要体现在:

(1)在产业资源方面:①加强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和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规模、物流发展水平、产业构成、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位特点和经济关联度等因素,重点建设规模较大的物流中心/园区。对于公路/铁路/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挖掘现有基础设施的潜能,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进一步加快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深水码头、内河航道、机场、输油管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加强ERP、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效率。③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主要是建立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另外,各地教育部门加强与省内外大学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开设物流专业,采取联合办学等方式,培养物流人才。④加大对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的财政投入,同时实现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的建立。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积极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物流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⑤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是做好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货运物流网、车辆信息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与服务方式信息网络,构筑行业物流信息网,并逐步实现行业之间信息联网。逐步与银行、保险、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系统联网,建成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2)在市场需求方面:主要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自身经济和物流业发展具体情况,确定市场定位。加强与国际国内不同区域之间多层次的合作。各地物流业则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传统物流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同时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大型物流企业。

(3)在企业组织方面:①制定物流业技术与行业标准。主要是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研究制定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条码化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支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②提高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充分利用区域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鼓励形成物流企业联盟。主要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运用,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及物流单位横向联系,形成优势互补,渐成规模,以增强服务的覆盖面和市场竞争能力。④与制造业等行业的互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物流业务外包)。主要是促进产业协作融合,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协作联动。鼓励引导工商企业物流外包,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将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整合,优化流程,创新物流管理模式,组建独立完整的物流经营实体,承担企业物流任务。

(4)在产业环境方面:①加强制度/政策/管理创新。主要是促进对物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的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以系统整合为理念,促进不同隶属、不同所有制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按照国家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扩大货运代理企业参与面。规范物流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后续监管和检查。②构建组织领导体系。主要是设立“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区域物流的统筹安排、规划、协调、指挥,推动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与运作,争取国家对物流设施、信息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及物流发展的日常工作。③维持物流业良好的市场秩序。主要是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消除物流市场准入障碍,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地区自我封闭现状,建立统一开放的宽松外部环境。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④健全物流行业法律法规。主要是建立健全积极合理的物流企业税收政策和交通运政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确定合理的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对新办独立核算物流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等。在交通运政优惠政策方面,一些地区对参与重点工业产品公铁分流的物流运输企业车辆,经认定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而对承担重点工业产品公铁分流的物流运输企业车辆,其养路费、货运附加费、运管费、公路通行费等可享受减免政策。

而对于其中一些出现频次比较低的政策措施,我们认为主要由我国物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各地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更侧重于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撑性政策措施,而物流业较发达的美、日、德等国家,则具有众多知名国际物流品牌(B23),具有明确的市场业务(B12)并能积极发现和拓展潜在的国际物流市场业务(B13B21),具有完善的物流企业认证体系(C22)等[12-14]。这也是我国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而另外一些政策措施如良好的经济秩序(D21)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环境(D22)则取决于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环境,需要国家政府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横向比较分析

依据表1的分析结果,对第一、二类地区与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发展政策的比较,有助于为第四类地区发展物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十二五”规划制定物流业发展政策及措施提供决策依据。运用表3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类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在产业资源方面,第四类地区还应:①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的快速流通和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②加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物流业运作效率;③构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加强物流信息的整合/共享/发布。

(2)在市场需求方面,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发展应:①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包括区域、国内、国际的市场定位。②对于规模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高的物流企业,应鼓励制定海外拓展计划,拓展海外业务,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物流业先进经验;③物流业也应建立多层次合作体系,包括在不同区域、不同能力层次、不同业务之间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体系。

(3)在企业组织方面,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发展应:①加强物流业技术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争取技术与行业标准与国家和国际接轨,为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务向国内国际市场拓展奠定基础;②提高物流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和物流技术方面的市场竞争力;③形成物流企业形成联盟,实现集群式发展,以获取更大的集聚效应;④加强与制造业等行业的互动,以更好地明确制造业等行业业务需求,努力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4)在产业环境方面,第四类地区物流业发展应:①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远期物流业规划与战略制定工作;②加强物流业市场商业氛围/信用建设,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健康的市场化境;③进一步健全物流行业法律法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的保障。

三、结 论

本文采用物流业增加值和物流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分析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业政策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业发展区域差异显著,体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部分西部地区物流业出现了较为迅猛的增长趋势。

(2)目前物流业政策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以考虑从物流业产业资源、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关联产业、产业政策、环境与机遇等方面,构建和分析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并从物流业产业资源、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物流业发展政策框架。

(3)我国各地区物流业发展政策主要集中在:①产业资源方面主要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②市场需求方面主要是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多层次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等;③企业组织方面强调制定物流业技术与行业标准,提高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等;④产业环境方面则加强制度/政策/管理创新,建立物流业发展组织领导体系等。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展开:

(1)进一步明确物流业政策作用机制。本文对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但作为一个复杂的政策作用系统,物流业政策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系统外环境要素也对系统运行发挥着质和量的作用。深入分析物流业政策作用系统机制,对于准确把握和制定物流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明确物流业政策对物流业发展的贡献。物流业政策从不同角度对物流业发展发挥着作用,但不同政策对物流业发展贡献的多少尚不明确。不同发展环境下,相同政策对物流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也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物流业政策对其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以提高政策制定的准确度。

(3)金融危机下物流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影响和冲击还在向纵深发展,国外需求减弱及进出口贸易减少,这对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物流业提出了严峻的生存考验。金融危机下我国物流业该如何发展,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物流业政策抵御经济“寒冬”,这对于我国物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李陶,何婧婧.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5):3-6.

[2] 安永芳.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企业,2007,(2):13-14.

[3] 李朝晖,刘长涛,刘长军.浅谈我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物流科技,2007,(3):99-101.

[4] 孙颖,马潇颖.金融风暴下我国物流业的“危”与“机”[J].商场现代化,2009,(5):364.

[5] 王婉薇.物流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5):38-39.

[6] 赵晓卓,苏德勤,韩增林.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物流管理,2006,(4):33–37.

[7]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Z].2006.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3):62-65.

[9] 王建平.区域软件产业政策分析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82-86.

[10]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李钢,蓝石.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38-45.

[12] 许雯.国外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1(4):66-69.

[13] 汪旭晖.日本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4):28-32.

[14] 王德占,耿雪霏,何世伟.关于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理论与若干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06,(1):93-94.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