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0039)
论情境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为例
唐建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0039)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因素。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主动参与,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学法;情境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概论”课是最核心的课程。长期以来,因课程内容、学科特点等原因,加之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相关概念、基本原则和单纯结论,使高校思想政治课陷入“课时多、费力大、效果差、声誉低”的尴尬境地。如何改变高校思想政治课目前的尴尬处境,体现其教育价值,是值得人们酌思的问题。本文以“概论”课的教学为例,试就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做初浅探讨。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目前已经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就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领域和具体形式教育界仍存有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法仅适用于中小学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及以后教育阶段适用性不强;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贯穿于人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那么,情境教学法究竟是否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概念入手。
所谓情场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获取知识或技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展开想象、开发潜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此,不妨作进一步地理解。情境教学在教学主体上,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作为情境的设置者,在教学中起到驾驭课堂的作用,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先吃透大纲、熟悉教材,在哪个教学环节运用什么样的情境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身处教学情境当中,作为当局者,在教学中起到主体作用,需要积极融入其中,认真领会情境。可见,情境教学法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获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或某项技能。因此,情境教学法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是适用的。
认真阅读“概论”课的教学大纲就会发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实践经验和具体结论,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存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这就是说,“概论”课的教学是通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获得观察世界局势、中国现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概论”课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理论的心理刺激,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情,唤起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处于兴奋状态,最大限度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概论”课作为有一定特殊性的公共高校思想政治必修课,因种种原因,有不少学生抱有偏见,认为它是纯粹巩固国家政权需要而开设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太差、趣味性不足,并且与就业关系不大。因而学习仅是为了课程考核,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该课程有抵触情绪,学习缺乏兴趣,效果自然较差。对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激发其兴趣,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概论”课教学中,转换学生观念相当重要,变学生被动去学为主动要学。通过适当创设情境,以培养兴趣、引发共鸣为突破口,进而在愉悦、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教学效果。
(一)情境设计科学、合理,着力激发学生兴趣
“概论”课作为政治必修课,也就是说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得学习,非专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顺理成章。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兴趣入手。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情境主题,做到科学、合理。
首先,情境内容选择做到两个“紧扣”:紧扣教学大纲、紧扣教材内容。任何课程,不论它如何特殊,都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简言之,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系统连贯地按章节和课题叙述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通常情况下,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检查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概论”课的教学也需要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来组织、安排教学。“概论”课是以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为主要内容。即共产党人怎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怎样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4]教材内容就要求在运用情境教学时,情境内容也只能围绕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这一主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思考的经典的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而不能选择与其无关的内容。
其次,情境主题设计做到两个“贴近”: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情境主题的设计相当重要。主题设计要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前提,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主题时,要尽量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或根据现实生活自己设计情境,如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前,教师需要做些准备,不仅要考虑周全,收集尽可能多且典型的资料,而且要了解一下班级生源情况,然后提出情境主题,告诉来自农村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相关知识设计情境内容,要求来自城市的学生做一些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理论资料、影视资料和图片的收集整理工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准备充分后,课堂教学中就能按照一定程序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独立思维,最后教师点拨,将问题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教材相关内容也就理解了。另外,情境主题设计时,还需考虑学生实际,如即使教学内容相同,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情境主题。例如,针对经济学专业可以设计经济运行方面的情境,法学专业可以以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等为情境主题。
再次,情境场景摘取做到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相对而言,“概论”课个别地方理论性的确较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理解确有难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迸发激情,形成积极乐学的的意愿,摘取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情境场景尤为重要。需要在“概论”课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尽量摘取一些受到学生普遍关心而又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并能触发学生情感的场景,如讲到“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时,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是仅仅依靠一首爱国歌曲,而是再现1999年的中国驻南使馆被炸、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这些生动、具体的场景,烘托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愤慨,进而牵动学生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起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教学环节把握准确、恰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概论”课教学情境的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便于理解教材、获得知识,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因而教学整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与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同的是,高校学生思想异常活跃、情感丰富,对于课堂的主导者而言,在情境教学中要善于驾驭课堂,何时采用情境教学,采用哪部分情境进行教学,需要把握准确、恰当,否则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对教学情节的准确把握,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中的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既是剧中人,又是评论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参与情境教学中,获得教学知识点,进而有所思,有所悟。
首先,教学环节中,情境引入要准确、恰当。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历程,都可以从无数的影视剧、文献纪录片或者歌曲中反映出来,有的从身边就能找到实例。这些影片和现实案例为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素材。但这些鲜活的素材并不是都能运用到“概论”课的情境教学当中,而且从教材内容来看,也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用情境教学方法。对此,教师需要提前备课,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手上所掌握的影视资料情况,精心挑选。“概论”课也是一门思想政治课,它需要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给出合理解释,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思想中的的困惑。如民主化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认识上有哪些误区、思想上有何困惑?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准确,如用《王怀忠的两面人生》视频解决学生对贪污腐败的疑惑,用《服务西部教育·爱心照亮希望》情境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只有这样,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转变学生对“概论”课昔日的看法,提高学习兴趣。
其次,明确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概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专业课教学主要重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拥有某种技能,属成才教育。但“概论”课与专业课教学有一定区别,它不是要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种成人式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为此,“概论”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考虑,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针对“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受挫及攻打长沙计划流产后,革命又走向何处?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如《井冈山03》视频再现在文家市召开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和三湾改编会议情境,巧妙将学生引入其中,当然这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进而认识和领会情境。在学生热烈论辩、情绪高昂之际,教师点明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然,还可以适当拓展,如果文家市会议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而采纳了余洒度、苏俊宾二人继续攻打长沙的意见,结果会怎样呢?经过这种情境体验,大多数学生就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深刻体会了。在这个情境教学环节中,教师只需发挥启发、点拨、解惑的诱导作用,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思考中国革命出路何在的问题?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前提,以共鸣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在“概论”课教学中是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替代的。基于此,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要密切配合,学生积极参与,并建立一套保障情境教学的运行措施机制。
(一)学校高度重视“概论”课教师的业务培训
在目前的情况下,“概论”课教学效果不佳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校自身因素是最主要原因,不重视公共课的教学,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导致教师教学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培训。知识水平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教师自学逐步提高,但教学能力的培养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一方面学校应采取传帮带的方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经验不足的老师,或让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的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引导年青教师;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实施“走出去”的教师业务培训战略,定期选送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概论”课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的高校去取经,以便积累经验,达到提高情境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建立合理而有效的考评体系,着力端正教师态度,敦促教师搞好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担负着对知识的传授的任务,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却不是短期就能见到的。长期以来,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都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概论”课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学校不重视,学生也无所谓,“概论”课任课教师把它当作差事,随便应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教学中,教师始终采用以前的教案、教学资料,而不再去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端正教师态度,转变学生心态相当重要。情境教学法正好适合这一需要。而且对“概论”课来讲,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推广,但这需要学校考虑当前,着眼长远,对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心理状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等因素综合衡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合理而有效的考评体系,以敦促教师在教学上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围绕教学内容勤于思考,精心备课,着力搞好教学。
“概论”课当前的尴尬境地并非一日所能改变,但只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开拓创新、敢于实验,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积极引导。我们相信,有今天广大师生的“共同团结奋斗”,明天“概论”课定能与其他课程一样,受到学生的喜受,迎来“共同繁荣发展”的未来。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3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3]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61.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G642
A
2095-0683(2011)02-0178-03
2011-03-18
唐建兵(1975-),男,安徽怀远人,淮北师范大学讲师,安徽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校 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