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

2011-08-15 00:44徐红新张俊桥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劳动力

徐红新 张俊桥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石家庄 0500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

徐红新 张俊桥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石家庄 0500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蕴含着内在的相互关系。在概括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揭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社会保障

土地和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两个基本要素,中国人均耕地的数量不足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3,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却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土地流转,并对土地流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两者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状况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以及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我国农村出现了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民涌向城市,进入第二三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1)在行业分布上,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2)在流动方向上,分为区域内和区域外流动。东部发达地区以区域内流动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区域外流动为主。在区域内流动中,主要是由周边农村向乡镇和城市流动。(3)在流动方式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盲目性和群体性。农民外出就业主要依托血缘、地缘等传统人际关系,通过政府有组织转移的只占约四分之一左右。(4)在流动时间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兼业性。多数农民工平时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回家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完全脱离农业和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1]。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呈现以下趋势:(1)土地流转的形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土地流转的形式包括转包、出租、转让、代耕、入股、互换等。由于转包和出租不改变原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原承包人在土地流转后又能获得收益,因此转包和出租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土地流转的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土地流转的面积不断增多。(3)土地流转逐渐规模化。土地流转从以往本村本乡范围流转为主,逐渐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提高。(4)土地流转市场正在形成,土地流转价格趋于合理。(5)土地流转具有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活跃,城市近郊比偏远的农村土地流转活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相互促进关系

1.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流转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增大。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从事个体经营与在家务农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并且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劳动力富余,农民纷纷进城或者到乡镇企业务工。外出务工农民所在的家庭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因此减少,一些农户继而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土地有富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土地撂荒并能获得土地收益,农民自然会将承包的土地以各种方式流转出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缓和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逐渐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心理,从而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2]。

2.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条件。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人地分离的矛盾,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所在家庭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避免了土地的荒废和粗放经营,土地流转的收益增加了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成为大批农民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流入承包地的农户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集中开发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土地地流转后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还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同时,多数土地流转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外出务工农民仍然保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由决定是进城务工还是回家务农,进退有路,土地依然是外出务工农民最后的生活和就业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相互制约关系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兼业经营制约土地流转的效率

我国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的事实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程度要落后于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分析其原因,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兼业经营是重要因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彻底,他们亦工亦农,被称为农民工,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特点,这也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效率。农村劳动力不能彻底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拥有城市户籍是多数进城务工农民的梦想,因为户籍和就业、社会保险、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种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虽然大量农民进入了城市,但各种制度性障碍使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底,农民进城后,能够转为城镇户籍的比例仅为1.7%。由于进城务工农民不能取得城市户籍,因而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待遇,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不彻底的,我国的城市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城市收入和生活的不稳定使外出农民不愿也不敢放弃所承包的土地和进行土地流转,以保留在城市失业后返回农村的后路。

2.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市场化程度制约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积极意义。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度关系到土地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性和明确性,规范的土地流转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使外出务工农民无后顾之忧。土地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实现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土地流转的机会,提高土地流转的收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虽然《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将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和转让等方式流转,但由于缺乏完善细致的土地流转制度和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多限于村、乡等狭小范围内,难以在更大范围流转。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土地的保障功能过强和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也影响着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是由土地来承担的。土地既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依靠。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既制约土地流转从而影响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劳动力转移的要求。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只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很少。农村劳动力不能胜任现代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导致外出务工农民收入不高,在所从事的行业与领域的选择上处于劣势,就业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

2.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外出务工农民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如“钟摆”、“候鸟”般奔波于城乡之间。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渴望长期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农民工不能摆脱农民身份的根源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就业体系、社会福利,堵塞了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的渠道,把农民禁锢在农村,致使农民工不能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用工待遇和社会保障。农民工一旦失业,只能选择回家务农,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真正转移。

3.政府的服务职能缺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偏低。政府未能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到有效地宣传、引导、组织,劳动力转移呈现自发性和盲目性,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关系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农村人际关系逐渐淡薄,农民工之间的交流与帮助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呈现个体化、家庭化特征。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争议。土地流转应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依照法律规章进行规范化运作。然而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协议大多为口头形式,缺少作为证据的书面合同。少数人签订书面合同的,合同的条款和用语往往也不规范不严格不周全,土地流转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这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消耗当事人的人力财力和精力。

2.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分散自发的土地流转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各地的土地流转市场发育还很不成熟,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民的自发行为、个体行为,多数土地流转限于本乡村范围之内。这种分散的土地流转速度慢、规模小、效率低,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制度瓶颈。我国是城市现代工业和乡村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养老、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还要依靠土地的微薄收入。为了保障基本生活来源,很多外出务工农民仍然自己耕种承包地,甚至宁可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给他人。

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良性互动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增加流转土地的供给规模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前提条件。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对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发达国家注重农村教育投入,以提高农民的学历,如法国通过30年的持续投入使70%以上的农民拥有了大学文凭。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在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促进农村普通教育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加快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落后于工业化,致使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受到严重阻碍。基于大中型城市在发展空间上的制约,加快农村城镇化应是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产业集中是人口集中的前提,城镇化要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离不开现代产业的发展。在培育城镇产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大的转移空间。

3.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障碍造成城乡二元的劳动力市场,这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以跨越的鸿沟。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虽已有所松动,但其根本制度上仍未废除。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应当逐步放宽直至完全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口的户籍限制。笔者认为,对在城市工作满十年,签订有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有自己的产业,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并在城市中拥有自己住房的农村人口,应准许其落户到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因为他们已具有了在城市生活和就业的基本能力,他们的进入不会增加城市政府的负担,相反,他们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巨大的消费需求,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1.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可以使土地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经营者手中,可以促进土地流转的顺畅进行,更好地推动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土地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获得合理配置。要积极培育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规范中介组织的从业行为,不断完善服务内容。

2.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使现代农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土地流转不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公司—基地—农户”的流转模式为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3]。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土地有序流转创造良好的流转趋势和环境,产生土地规模经营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大量农业产业工人也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又一途径。

3.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周到的服务和管理。政府应大力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土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提供支撑

我国农村还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广大农民仍然以家庭和土地作为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民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还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还承担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只有剥离依附于土地之上的社会保障功能,才能为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和土地流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逐步将农民的生活和就业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转向依靠社会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1]张安良,金彦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0(12):30

[2]李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6):79

[3]焦珍,郭爱请,张侠.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平山县西柏坡镇与凤阳县小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871

F321.1

A

1009-5462(2011)04-0032-04

2011-12-05

201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RS-2011-6041)

徐红新,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责任编校:尚慧文]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劳动力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