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苏州 215000)
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
—— 论中国古代书目子部杂家著录内容的演变
刘春华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苏州 215000)
通过对自东汉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官私书目子部杂家类著录书籍情况的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书目子部杂家类著录内容经历了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的演变。
杂家;著录;演变
自东汉至清代,书目中子部杂家类著录书籍的内容经历了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的演变。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七略》基础上编写的一部目录。其中的诸子略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十家。班固在《汉志·诸子略叙》中写道:诸子“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1]1378之时,“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1]1378,他认为诸子是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的学术流派。
杂家在其中居于第八位,“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1]1376。杂家共著录二十家,四百零三篇。蒋伯潜认为“自《东方朔》以下,皆别集、对策、簿书、杂文之类,非专著矣”。[2]541“别集”如《东方朔》二十篇;“对策”是指与君王的问对之文,如《博士臣贤对》一篇;①因为班固将杂家追溯为议官,所以将对策收录进来,是比较合适的。“簿书”如《解子簿书》三十五篇;“杂文”如《杂家言》一篇。二十家中《东方朔》以前的书,除了杂家代表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内外篇》,还有一些撰著年代极为久远的书籍,如《孔甲盘盂》二十六篇、②《汉志》此书下有小注:“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这些著作真伪存疑。《大禹》三十七篇,③《汉志》此书下有小注:“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这些著作真伪存疑。由于后代没有流传,所以不知道其具体内容。另外还包括一些兵书,例如《子晚子》三十五篇,《汉志》此书下小注中写道“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1]1375。可见,《汉志》中的杂家虽然主要是作为学术流派的“杂”,但是其中已经著录了一些非杂家类书籍,《隋志》杂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庞杂”。
《隋书·经籍志》首次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图书情况,子部分十四类,分别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家、历数家、五行家、医家,杂家在其中处于第七位,共著录九十七部书。除《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的杂家著作外,“有类书,如《皇览》、《类苑》等;有佛教方面的书,如《释氏谱》、《因果记》、《历代三宝记》、《皇帝菩萨清静大舍记》等。还有道教方面的书,④除了高路明所举例子,笔者经过查考在每种书后又增加了一些例子:类书,如《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梁 绥安令徐僧权等撰)、《圣寿堂御览》(三百六十卷);与佛教有关的书,如《内典博要》(三十卷)、《高僧传》(虞孝敬撰)、《众僧传》(裴子野撰)、《宝台四法藏目录》(大业中撰);与道教有关的书,如《道言》(六卷,叱罗羡撰)。如《道术志》等。”[3]250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早期书钞体书籍,如《子抄》(三十卷,梁 黟令庾仲容撰)、《杂书钞》(四十四卷)、《杂事钞》(二十四卷)等。高路明用“五花八门”来形容《隋志》杂家类的著录情况。较之《汉志·诸子略·杂家》,《隋志·子部·杂家类》著录的书籍庞杂得多,而作为学术流派之“杂”的意义也渐渐淡去。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杂家类的著录情况反映了后晋和宋代学者对于杂家类应包括书籍的看法。《旧唐书》由五代时的后晋编纂而成,经籍志部分著录书籍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所据书目是修成于唐开元年间的《古今书录》,因此著录的下限与《古今书录》相同,至开元年间;而将开元以后的著作附在著书人的传记中。《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分为十七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家类、天文家类、历算类、兵书类、五行类、杂艺术类、事类类、经脉类,医术类。杂家在其中居于第七位,著录书籍六十九部。
《新唐书》编成于北宋仁宗时期。其中的《艺文志》对于《旧唐书·经籍志》所未收的开元以前的书,有所增补,又增加了开元以后的唐人著作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新唐书·艺文志》在著录完一小类书籍之后,进行书籍统计,都会这样写:右某类若干家,若干部,若干卷。下面有小字注文:自某书以下不著录若干家,若干卷。“不著录”就是指《旧唐书·经籍志》没有著录的书。例如《新唐书·艺文志》杂家类书籍后写道:右杂家类六十四家,七十五部,一千一百三卷。下为小字注:失姓名六家,虞世南以下不著录三十四家,六百一十六卷。《新唐书·艺文志》较之《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唐代书籍更加完善。《新唐书·艺文志·子部》也分为十七类,与《旧唐书·经籍志·子部》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将《旧唐书》中的事类类变为类书类,经脉类变为明堂经脉类。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在杂家类的著录标准和内容上有很大相似之处。这两部唐代书目中的杂家类书籍均包括《汉志》、《隋志》都曾著录的传统杂家类书籍。但《隋志》杂家类中的类书被提出而设为《旧唐书·经籍志》中的事类类和《新唐书·艺文志》中的类书类,[3]253这是和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类书的蓬勃发展相联系的。除此之外,《隋志》杂家类中有关佛教、道教的书也被提出来,附入道家类。[3]253
这两部唐代书目杂家类中仍著录有书钞体书籍,如《意林》(唐 马总撰)①此书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即被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家类》中;个别考证类著作也被著录在杂家类中,如《古今注》(旧本题晋崔豹撰);②《旧唐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家类》均著录此书。但唐李匡所撰之《资暇集》以及唐李涪所撰之《刊误》,当时并未著录于杂家类中,这说明考证类书籍并非这两部唐代书目杂家类普遍著录的内容。除了书钞体书籍和考证类著作,两部书目还著录了图谶之类的书,如《瑞应图记》(三卷,孙柔之撰);又如《符瑞图》(十卷,顾野王撰)。③以上两书均被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家类》。
宋代书目多为当朝编撰,反映的是宋代学者的观点。宋代在官修和私修目录的编撰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比较重要的私修书目有《郡斋读书志》④《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之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宋代淳熙年间以前的书籍情况。、《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玉海·艺文》⑤《玉海》是一部类书。因此其中《玉海·艺文》是具有类书性质的目录。、《文献通考·经籍考》⑥《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玉海·艺文》具有一些相同之处,是记录体的目录。在一书名下,除具备目录著录时要具备的作者、卷数、主要内容之外,还以时间为序,以前代、当代诸多目录关于此书的著录情况为材料基础,将其中著者认为重要的问题抽绎出来,进行说明。。宋代的官修书目,多数今日已不存。《宋史·艺文志》由元人修撰而成,且《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多不足凭”;但它合宋代四部《国史·艺文志》(即《三朝》、《两朝》、《四朝》、《中兴四朝》)再补上宁宗嘉定以后的宋代部分而成,能够反映宋代官修目录的面貌,且其《艺文志·子部·杂家类》著录书籍一百六十八部,数量很大。所以它可以成为查考宋代其它目录杂家类时的参考。宋代书目杂家类著录情况较前代发生了一些变化。
《遂初堂书目·子部·杂家类》首次合并诸子入杂家。《遂初堂书目》的作者尤袤生于靖康二年(1127年),卒于绍熙五年(1194年)。以其生卒年来推断,《遂初堂书目》著录书籍的时限大致与《郡斋读书志》相同。子部为十二门:儒家类、杂家类、道家类、释家类、农家类、兵书类、术家类、小说类、杂艺类、谱录类、类书类、医书类,杂家居于第二。《遂初堂书目·子部·杂家类》首次合并法、名、墨、纵横诸家,并非尽如《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小叙所说,变化始自明代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其中法家类书籍有《商子》(《汉志》中为法家)、《慎子》(《汉志》中为法家)、《韩非子》(《汉志》中为法家)等;名家类的书籍有《公孙龙子》等;墨家类书籍有《墨子》;纵横家类书籍有《鬼谷子》。
考证类著作已经被比较普遍的著录在杂家类中。“《郡斋读书志》将大部分考据笔记归入小说类,如《资暇集》、《缃素杂记》等”;[4]52《遂初堂书目》已经将《风俗通义》、①此书被编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刊误》、《资暇集》、《苏氏演义》②此书被编入《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等书置入杂家;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杂家类中则收入了自东汉起至南宋初期的考据笔记。但在《宋史·艺文志》中,考证类著作被分别著录在杂家类和小说家类中,“(《宋志》)小说家主要记载文士杂录,如诗话、文话及诗文纪事等;按胡应麟的分类,应是丛谈之属和辨订之属。”[5]而“丛谈之属和辨订之属”均是考证类书籍。③胡应麟关于小说分类的论述为“说家一类,又自分数种。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一曰辩订,《鼠璞》、《鸡肋》、《资暇》、《辩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小说,子书流也。然谈说理道或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他如孟《本事》、卢《抒情》,例以诗话文评,附见集类。究其体制,实小说者流也。至于子类杂家,尤相出入。郑氏谓古今书家所不能分有九。而不知最易混淆者,小说也。必备见简编,穷究底里,庶几得之。而冗碎迂诞,读者往往涉猎优伶遇之。故不能精……”(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第282至第283页)胡应麟所谈及的丛谈类中的《容斋随笔》著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梦溪笔谈》著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说之属。《资暇集》著录于《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虽然《宋志》没有像《直斋书录解题》那样将考证类著作全部著录在杂家,但是不得不承认:考证类著作已经成为宋代书目杂家类普遍著录的一项内容,且著录的数量较之唐代书目大幅度增加,这反映了宋代考据笔记的勃兴。
除了以上变化,《直斋书录解题》可能已将杂家类又划分三小类。姚名达所著《中国目录学史》书末的《历代目录分类表》,在《直斋书录解题》子部杂家类下又标明三个小类:杂考、杂说、杂钞。④雷坤(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2000级硕士,2003年毕业)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分类考》(硕士论文打印稿)中也曾论及此点。但雷坤经过查考并未发现细分的小类,所以她认为《直斋书录解题》并未在杂家类下细分小类。笔者查阅了《直斋书录解题》,⑤所用版本是《丛书集成初编》本。无论目录还是杂家类下书籍均没有分为三小类的痕迹。但如果《直斋书录解题》确实曾在杂家类下又分三小类,这对后代杂家类著录的影响是很大的。《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下的杂考、杂说之属可以看作直接来源于杂考、杂说;而杂纂之属则脱胎于杂钞。
明代书目中的杂家继承了宋代书目杂家著录的一些特点,如合并诸家入杂家;且因为其最接近《四库全书》修撰的时间,因此直接影响着《四库全书》的分类。
《千顷堂书目》、⑥《千顷堂书目》还补收了宋、辽、金、元代著作。《明史·艺文志》均以著录明一代的书籍为主。《千顷堂书目》由黄虞稷修撰。子部分十三类:儒家类、杂家类、农家类、小说家类、兵家类、天文类、历数类、五行类、医家类、艺术类、类书类、释家类、道家类。杂家在其中居于第二,沿袭《遂初堂书目》合并诸家入杂家。《千顷堂书目·子部·杂家类》下有这样一段文字:“前代艺文志列名法诸家,后代沿之。然寥寥无几,备数而已。今削之,总名之曰‘杂家’”。《千顷堂书目》的作者黄虞稷撰写了《明史·艺文志稿》,《明史·艺文志》是在《明史·艺文志稿》的基础上由王鸿绪删削而成,这就决定了《明史·艺文志》的分类受《千顷堂书目》的影响。《明史·艺文志》的分类又直接影响了《四库全书》。例如《明史·艺文志·子部·杂家类》和《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都将诸家合并入杂家。但二书子部各家排列的顺序稍有不同:《明志》杂家在子部十三类中位置第二,《四库全书总目》杂家在子部十四类中居于第十位。
《四库全书》子部分十四类。“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6]769这篇《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总叙接下来逐一论述了十四类为何以这种顺序排列,同时概述了每类的主要内容。因为《四库全书》是清政府组织纂修的,所以无论是书籍的取舍,书目的分类,还是提要、叙的撰写,都体现了其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这篇子部总叙对十四类的主要内容进行叙述时,是以其学说与政治的亲疏关系以及其对治世的助益为出发点的。例如“儒家尚矣”、[6]769“唐虞无皋陶,则寇贼奸无所禁,必不能风动时雍。故次以法家”、[6]769“以上六者,皆治世者所有事也”[6]769。
十四类中的杂家类居于谱录类之后,类书类之前。子部总叙称其“群言岐出,不名一类,总为荟萃,皆可采摭菁英”[2]769。子部杂家类著录书籍一百九十一部,二千二百二十二卷;存目书籍六百六十五部,六千七百二十一卷,内有四十九部没有卷数。若以书籍部数论,那么,杂家类在子部十四类中居首位,共八百五十六部书。若以书籍卷数统计,杂家类在十四类中居第二位,第一位是以卷帙浩繁著称的类书类。以上这些数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杂家类著录书籍的丰富,或者说是庞杂。杂家类下又分为六小类:杂学之属、杂考之属、杂说之属、杂品之属、杂纂之属、杂编之属。程千帆、徐有富认为《总目》杂家六小类中的杂考、杂说、杂品、杂纂之属在《隋志》中就已著录在杂家,但划分小类却是始自《总目》。[7]136
“立说者”[6]1006谓之杂学。杂学之属所收书籍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先秦秦汉的诸子之作、先秦秦汉之后的诸子著作以及明代出现的西学类著作。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小叙中有一段文字,是对“立说者”的解释:“衰周之季,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小叙接着叙述了汉代以后学者大多“株守”前代目录之例而每每为日渐衰微的诸子如名、墨、纵横家单独立类的情况,并认为这是“拘泥门目”。《四库全书总目》在这一点不同于前代目录,它采用《千顷堂书目》的体例合并诸家入杂家。①关于此点的具体论述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小叙:“或其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不同,不能一概著录。后人株守旧文,于是墨家仅《墨子》、《晏子》二书,名家仅《公孙龙子》、《尹文子》、《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题,自为支派,此拘泥门目之过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变而得宜,于例为善。今从其说”。四库馆臣认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合并诸家入杂家是“变而得宜,于例为善”,[6]1006因为“杂之义广,无所不包。班固所谓合儒、墨,兼名、法也”[6]1006。但《汉志》杂家类的“杂”并非此处所说的无所不包的“杂”,而主要是指作为学术流派的“杂”。班固所说的“合儒、墨,兼名、法”是指杂家对于诸家著作内容的吸纳以及对各家思想的吸收,并非指杂家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类型的书。《汉志》“杂家”概念的内涵在《隋书·经籍志》时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是由它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但四库馆臣在此处将后代“杂家”之“杂”上溯为《汉志》“杂家”之“杂”,认为《汉志》“杂家”之“杂”就是合并诸种书的“庞杂”,是理解的偏差。
后世学者对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合并名、墨、纵横诸家往往有论述。余嘉锡先生对这种合并的评价是负面的。他认为名、墨、纵横各家学说迥然不同,而《总目》杂家合并诸家,“非所以剖析条流,辨章学术也”[8]848。并以提要认为“名、墨、纵横失儒之本原,便为杂学”[8]848,因而应入杂家的论证为依据,发出了“则九流十家,孰非儒之失其本原者?何不变子部为杂部?合十家为一家乎”的诘问。[8]848黄爱平先生在《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则认为此种合并“比较恰当的反映了图书的实际情形”[9]371;但同时其书也论述了《四库全书》对诸子除儒家之外的学派采取的是排斥态度,那么合并诸家入杂家应当也有这方面的考虑。②“当然,由于阶级立场的限制,《四库全书》对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的介绍和考辨,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公允。阶级烙印清晰可见。如子部古籍,主要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的著作,当时号称九流十家,均自有渊源,也各具长短。《总目》虽然承认‘衰周之际,百氏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但却极力贬低儒家以外的某些学派,认为《汉志》所列‘名家称出于礼官,然坚石白马之辨,无所谓礼;纵横家称出于行人,然倾危变诈,古行人无是词命;墨家称出于清庙之守,并不解其为何语。实皆儒之失其本原者,各以私智变为杂学而已’。在此,《总目》对《汉志》有关诸子渊源的论断提出了异议。作为学术问题,诸子百家的渊源当然可以深入讨论,提出不同看法,但《总目》完全站在维护儒学正统的立场上,一味排斥其它学派,显然不足为取,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见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381页。还有的学者认为“《四库全书》将墨家、名家、纵横家并入杂家,其做法虽然悖于辨章学术之宗旨,受到后人指责,但这也说明了诸子的衰微,百家争鸣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3]256笔者认为虽然这种合并符合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图书的实际情况和学术发展情况,但《四库全书》采取这种合并确实是出于维护儒家正统地位进而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的。因为清代撰修《四库全书》“以阐圣学明王道者为主,不以百氏杂学为重也”。[6]19
“辩证者”[6]1006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6]1006谓之杂说。杂考之属与杂说之属收录的书籍主要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考据笔记”。
“胪陈纤琐者”[6]1006谓之杂品。“古人质朴,不涉杂事……宋以后一切赏心娱目之具,无不勒有成编”,[6]1060“宋以后书多出于古来门目之外”,[6]988杂品这一类目的设立就是为了容纳新产生的图书,“盖既为古所未有之书,不得不立古所未有之例矣”。[6]1060
“类辑旧文,途兼众轨者”[6]1006谓之杂纂。杂纂之属著录的多为书钞体书籍。
“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6]1006谓之杂编。杂编之属著录的多为丛书。
至此,子部杂家类完成了由“思想流派”之杂到“庞杂”之杂的演变。纵观自东汉至清近两千年间子部杂家著录书籍情况的演变,我们发现杂家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以及图书出版界的新变,例如类书被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后在唐代两部官修史书目录中又从杂家被分出单独立类就说明了类书出现并在魏晋南北朝至唐时蓬勃发展的历史事实;又如考证类著作被普遍著录于宋代书目杂家类中,这反映了宋代考据笔记的勃兴;我们还可以看到愈到后代,儒家思想愈发独尊于天下,其他诸家愈衰微的趋势。如名、法、墨诸家,最后竟被并入杂家,诸子争鸣的时代一去不返了。而杂家——这一古老的类目,却因为它的“无所不包”而始终焕发着活力。
[1](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2]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廖菊楝.宋人考据笔记研究 [D].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2004.
[5]黄权才.试论历代史志目录的小说家—— 兼论《中国文言小说书目》[J].图书馆界,1982(4).
[7]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
[8]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9]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K05
A
2095-0683(2011)06-0038-05
2011-07-10
刘春华(1979-),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 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