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1-08-15 00:52:14孙姗姗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花 楷,孙姗姗

(1.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花 楷1,孙姗姗2

(1.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民生、经济和国家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入手,进而从各个方面探讨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以期为改进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提供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 “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但是同时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56O万人,就业率不到70%;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就业率为87%,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超过630万,加之前几年沉积下来的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可能高达千万人,那么就业率会是多少?一方面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并且对工作的满意度也不是很高。虽然我国经济已经走出全球经济危机,但是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方面

1.当前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往往对物质更加看重。但是客观说各行业之间的工作性质不同,那么必定存在着薪水报酬、福利待遇、劳动条件、发展潜力等的都有较大的差别。社会上往往在评价大学生就业情况时,也以大学生从事职业收入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论,这必定使大学生容易急功近利,导致不正确的择业观和不良择业心理,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盲目追求高职位、高工资。

2.市场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发展,大学毕业生也必然要进入市场,结果必然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在就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必然要接受市场调节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有竞争就有淘汰,这可以说是市场调节的正常现象,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从供求关系上讲,导致所谓的“冷门、热门”专业,同时由于这种冷热具有滞后性,导致不断的恶性循环。任何时期,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偏离它时,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会越严重,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避免的,也是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结果,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和引导。

(二)高校方面

1.高校持续扩招致供需不平衡

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增长过快,导致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加之我国刚刚走出世界经济危机,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相对缓慢,造成了就业困难。

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没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目前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但学校的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课程和培养的专业技能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训整,造成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供给结构失衡。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1.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首先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存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增加而同时西部交偏僻城市吸引不了人才。其次,不少毕业生存在诚信问题。不惜通过造假求得各类证书,骗取企业的青睐。这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损害。

2.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个重要因索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欠缺。表现在: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求职定位不准确、就业不主动,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必要的求职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3.大学生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但是很对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如:自我期望值过高,评价不客观;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不能正确分析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一味追求热门地区和热门专业,极大限制了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性,造成了“主动”失业。

(四)家庭原因

1.过高的职业地位期望。

绝大多数家长仍存有着老观念,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认为子女读大学,就应该找到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好的工作。同时认为子女留在大城市、好单位才能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就业层次较高,这也使部分毕业生和家长一味的追求待遇和地域条件,不肯放下架子,以低姿态进入社会。

2.我国教育成本高,导致高投入与低产出。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从小学到大学,社会和家庭培养大学生都要投入了很大的精神和物质的投资,对于家长来说,他们认为子女毕业了就应该有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以回报自己十几年来高投入,给子女思想上造成压力,使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所谓的“理想的”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社会就业岗位共同发展

综合灵活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以维持与促进就业。就大学生就业来说,要与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从经济增长中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首,同时经济发展则是就业来源,必须放在将两者结合,切实提高就业。

2.进一步完善就业相关制度,推进社会就业

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加对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坚持市场导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3.鼓励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通过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到基层就业。同时降低创业门槛、创业成本。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使创业行动落到实处。

(二)学校方面

1.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高校要针对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相协调有意识地训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合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就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教育

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和社会联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情况。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密切合作,在学校即培养所需能力,实现预就业。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训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主动训整培养计划,使大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知识、能力和实践力面都具备定一定基础,以期实现学校学习与单位就业的无阻碍对接。

3.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考核标准、就业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的开展。

(三)社会支持方面

1.用人单位的支持

用人单位也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应广纳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所用,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找到各自的归属,实现自身的价值。用人单位应撤除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壁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的使用。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应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对将来的工作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加大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和交流。借助高校智力优势,两者互相渗透,结成产权与利益的共同体,也可以使用人单位保持产品的科技领先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的功能。各级各类中介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自身各项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改变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赋予完全的市场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中的作用。鼓励私营组织和个人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营造就业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好健全法制规章工作,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做好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交流等网络的基础建设工作,以增强信息的互动性、及时性、有效性。

(四)大学生自身方面

1.加强自身各种能力、素质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学习各种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在搞好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使自己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锻炼各种能力。同时努力培养各种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2.降低就业预期,切实转变择业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理想分析。但是自身及其他方面因素,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化转变,部分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薪酬工作,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也出现向大城市、好工作扎堆现象,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造成结构上供求失衡。

[1]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4.

[2]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韩秀云.看不懂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季明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陈洪建.中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J].经济论坛,2004,(19).

[7]洪艳.我国“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的原因探究——以经济和社会角度为研究点[J].知识经济,2009,(10).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