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2011-08-15 00:52车晨娇
关键词:盈余董事董事会

车晨娇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车晨娇

(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问题被广泛讨论。本文在收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独立董事的有效性及相关实证研究作了整理和归纳,以期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独立董事;盈余管理;相关性

一、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按其动机和表现形式出发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出发将其反映为一种“欺诈”行为。Katherine Schipper(1989)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获取私人目的而进行的“披露管理”。与此类似的还有,Levitt(2001),Goel&Thakor(2003)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第二种观点从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的个人操纵行为。Johnson&Brow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滥用会计准则的行为活动,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个过程。Scott(2000)指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晚于西方,整理相关的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对其定义的研究主要从目的、动机和手段出发。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调节账面盈余,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应在法规、准则限制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偏离其轨道而走向盈余欺诈。

二、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综述

1940年美国颁布《投资公司法》中规定,公司董事会需要40%由独立人士担任,由此独立董事开始了扮演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角色。早期将董事按照其是否也是公司雇员分为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Fama&Jensen(1983)指出外部董事是相对于内部董事而提出的。外部董事的职责是充当内部管理人员争端的仲裁者,执行涉及内部管理者和剩余索取权人之间严重代理问题的任务。Rosenstein&Wyatt(1990)认为独立董事是一种非公司雇员的董事,与公司的正式唯一关系仅仅只是他作为董事的职责。关于独立董事是否能改善公司治理问题,Fama&Jensen(1983)认为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可以减少经营者通过控制董事会而合谋剥夺所有者财富,占用公司资源为自己谋取更多福利的可能性,从而防止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意见》还指出,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强制性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我国学者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他们的疑虑和担忧。许家林(2003)强调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想通过独立董事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我国独立董事的固定薪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范英杰(2006)认为独立董事没能尽到公正、诚信与勤勉的责任和义务。阎达五、谭劲松(2003)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集中度高和流动性差,借贷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并不具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所需要的制度基础。同时,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责任重叠,导致其监督职能比监事会更弱。我国学者对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尚存在着疑虑,主要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监管法制体系尚未完善,使得独立董事的设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关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综述

纵观国外对于独立董事制度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即独立的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Beasley(1996)选取对1980~1991年SEC通报有财务欺诈行为的7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了75家未发生财务欺诈问题的相同规模的上市公司作为对比,以财务欺诈为因变量作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公司董事会结构中,外部董事比例越高,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越低。同时,外部董事的任期越长,外部董事在其他公司任职数量越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低。

Peasnell(2000)选取英国1993~1996年间共192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对英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盈余管理的发生率是否相关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反比。设置了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操纵性应计项目则越低。

Klein(2002)从1992年和1993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选取了687个研究样本,用Jones模型计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量度。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或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会提高,尤其当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从51%以上减少为50%以下时,盈余管理水平会大幅提高。这说明董事会独立性越高,在监控财务会计报告过程方面越有效。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的程度的相关性的结论比较统一,但也有些学者得出了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无关的结论。例如,Park&Shin(2004)选取了1991至1997年53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加拿大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普通的外部董事并不会给董事会提供太大的帮助,而有金融机构背景的外部董事能发挥更大作用。说明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也是体现独立董事对企业盈余管理实施控制的因素之一。

相对于国外学者结论的一致性,我国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则不尽相同。从我国特定的市场环境出发,主要出现了以下结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栾驭、黄谦,2009;李延喜、董文辰,2009;王凤华、张晓明,2010);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傅蕴英,2004);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无相关关系 (胡奕明、唐松莲,2008;杜晓旭,2009;潘新宇等,2009);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U型关系(张逸杰等,2006;刘月维、田京京,2008)。对于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薪酬等因素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结论均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傅蕴英,2004;胡奕明、唐松莲,2008;刘月维、田京京,2008)。

栾驭、黄谦(2009)选取2004~2005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截面的Jones模型计算操纵性流动应计项目来分析董事会特性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涉及经营的独立董事人数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独立董事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能够防止总经理或董事长独断决策的风险。

李延喜、董文辰(2009)以2004~2006年沪深两地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上对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委托代理冲突样本中,独立董事人数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的制约作用,而全样本与低委托代理冲突样本则不显著。

王凤华、张晓明(2010)以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为切入点,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独立董事行为的有效性。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有控制的责任,能够利用职权降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发挥了制约作用;独立董事敢于说“不”对抑制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作用非常明显。

傅蕴英(2004)以2002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共52家为研究样本,并选取了52家规模相当的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对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直接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具有相关背景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及独立董事津贴数额均与盈余管理的大小无关。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的原因并不在于独立董事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而很可能是因为独立董事在聘请、报酬等问题上缺乏独立性所导致的。

胡奕明、唐松莲(2008)以2002~2006年深交所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ST和PT的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1486家为样本,研究独立董事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董事参会次数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在5%的水平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公司独立董事参会次数较多,其他独立董事特征变量,如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比例、薪酬等都没有发现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张逸杰等(2006)通过对董事会规模、活动强度和独立性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自中国证监会要求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后,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明显增强,独立董事比例越大的公司,董事会活动越强。独立董事的比例和盈余管理的程度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盈余管理程度的最低点出现在独立董事比例约为25%时从实践上支持了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的有效性。

综合我国学者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独立董事的比例、专业背景、薪酬等并不一定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还有可能呈正相关、U型曲线关系或是无关。导致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强制引入独立董事的时间较短,仍处于磨合与发展阶段,研究范围相对较小;我国的监管体制尚不完善,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来规范独立董事的责任;独立董事的聘用及薪酬激励由管理层负责使其难以保持独立性;独立董事的经理人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履行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义务。

四、总结及展望

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达到了比较统一的阶段,虽然学者们普遍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但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却各有不同,研究模型主要有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Healy模型、陆建桥模型等。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选择适当的模型以达到更准确计算盈余管理是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方法。我们对于独立董事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的目的在于,能以充分的证据证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是否有效监督了上市公司的行为,并进一步为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建议。但是将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衡量其有效性的标准是否合适?由于我国是强制采用独董制度,许多上市公司也只是“形式上”接受,而实质上并没有重视,这也可能是导致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原因。因此,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更重视其他因素,如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薪酬、是否兼职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Healy P M,Wahlen J M.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 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3]阎达五,谭劲松.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J].会计研究,2003,(11). [4]许家林.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会计视角解读[J].会计研究, 2003,(6).

[5]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6]谢德仁.独立董事:代理问题之一部分[J].会计研究,2005,(2).

[7]范英杰.独立董事制度的理性思考——基于道德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6,(6).

[8]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 2008,(9).

[9]张逸杰,王艳,唐元虎,蔡来兴.上市公司董事特征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3).

猜你喜欢
盈余董事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第四届董事会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论独立董事与外部董事的界分
——兼评“胡某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案”
论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与归责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兼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一视同仁吗?
董事对公司之赔偿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