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

2011-08-15 00:52吴娟
关键词:文化背景英语翻译黄山

吴娟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246003)

黄山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视角研究

吴娟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246003)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文本的译者必须从跨文化视角从事翻译活动。本文主要从英汉旅游文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差异,景点名称翻译,修辞语句翻译等方面来分析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旅游景介文本的翻译中的存在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黄山;旅游文本翻译;跨文化视角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增强,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十分迅速,旅游成为了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活动和跨文化交际,并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概要》一书中指出:“国外游客和我们之间的接触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所以,旅游英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转换。旅游景点名称和介绍的英文翻译是为英语国家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服务的,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引起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等产生强烈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所以旅游景介的翻译者必须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蜚声中外,令世人神往。相关的旅游英语翻译文本较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笔者就从跨文化这一角度,分析黄山旅游英语翻译的现状,从而帮助减少由于忽视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和误解。

二、黄山旅游英语翻译现状分析

(一)英汉旅游文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文化背景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有所体现。首先以黄山风景区的简介为例: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南歙县、黟县和休宁县的边境。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约154平方公里。这里,千峰竞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在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从这一段汉语的景点介绍可以看出,其间大量使用了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在表达上多使用四字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达到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的效果,力求音形意皆美。

下面是一段介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文字:

“Established in 1872,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s first national park.Located in Wyoming,Montana,and Idaho,it is home to a large variety of wildlife including grizzly bears, wolves,bison,and elk.Preserved with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e Old Faithful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geysers and hot springs,and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这一段介绍黄石公园的文字以事实性描写为主,修饰的部分也只是用了large,extraordinary等普通和较为常见的形容词。行文简明实用,语言平实直观,描述客观,文风质朴,逻辑严密,形象,通俗,易懂。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给游客提供关于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并运用文字去创造一个概括性的印象,为深度旅游服务。

在了解了英汉旅游文本语言特色风格差异之后,我们在翻译时就应准确掌握原文的信息,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文学色彩和客观描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达到真正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景点名称的翻译

关于景点名称的翻译,不少人认为只要按拼音或字面意义译出就行,殊不知景点名称的翻译要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译文要符合译语习惯和译语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将景点名称内容一带而过,结果其译文会让外国游客摸不着头脑,或引起负面联想。比如黄山的名称很多人将它译成“Yellow Mountain”,这属于字面意思的直译,这样的翻译会引起很多的误解,因为黄山的“黄”字,与黄颜色并无多少联系,黄山原名黟山,相传唐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唐玄宗根据轩辕黄帝在这里采药炼丹得道升天的传说,改其名为黄山。所以,黄山被称之为“MT.Huangshan”会更合适一些,如果在名称翻译的后面再加上黄山地名由来典故的英文解释,则会在更大程度上减少文化理解的障碍,从而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再比如,黄山有一著名景点“丹霞峰”,很多介绍材料上将它翻译为 “Danxia Peak”,可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Danxia”为何物呢?这势必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或偏差。而实际上,这座山峰是因为夕阳西下时,火红的晚霞经常映照于此而得名,所以如果译为“Reddening-clouds Peak”,则相对容易理解,能激发参观兴趣,留下深刻印象。旅游翻译就足应该注重这种“现场效果”(on-the-spot effect/immediate effect),尤其是处理名胜古迹景点的译名时,要做到简洁、明快、达意,能意译则意译。奈达曾经说过,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受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2]因此,在旅游景介的英语翻译中,为了消除国外游客在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在文本翻译上作适当调整,或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或注释。

(三)旅游语篇修辞语句的翻译

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西方人擅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而东方人擅长于整体性,富于想象依赖直觉。因此汉语中惯用“重复结构”、“四字结构”这样的修辞手法。而西方民族审美情趣则看重简洁严谨。

在描述旅游的景介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相比之下,汉民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多使用平行对仗结构。

如“黄山之美,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意境之美,有着让人产生太多联想的人文之美。无论是艳阳高照下显现出的铁骨峥嵘之阳刚之美,还是云遮雾绕下若隐若现的妩媚之美,亦或是阳春三月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透出的浪漫之美,甚至在雪花纷飞的严冬处处银妆素裹下的圣洁之美。”对于这样的旅游文本介绍,有些译者会为忠实于源语言文本的内容,追求最大限度的对等翻译,会逐字逐句的译成:“Huangshan mountain,is a kind of beauty beyond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making people produce too much association of humanistic beauty,whether the virile beauty appeared in the sun,or the enchanting beauty concealed under the eventful clouds,or the romantic beauty in March blooming flowers,or even the holy beauty wrapped in silver makeup in the winter with snow everywhere.”殊不知,这样的翻译却有可能被西方的读者和游客误解为是堆砌辞藻,故弄玄虚;也有可能造成最终意义传达的失误,无法让目标语言的读者弄懂源语言的基本意义。

其实,当翻译难以做到全方位对等的时候,功能对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方法。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倡的“动态等效”,强调同一信息,用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相同的效果。[3]

再如,“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我们首先对该文本中的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删减调整,以使得译文的语义简洁明了。译文可为:Spectacular rocky peaks will inspire your imagination.Some looks like human beings,birds or animals or many other objects.Something that makes the stones even more fascinating is that they assume varied shapes when seen from different angles.Every stone has its own fantastic legend.这样会比较符合外国游客的修辞审美情趣,他们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欣赏黄山之美。

(四)标示语的翻译

在旅游景区会有各种各样的公示语。一条好的公示语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的基础,更是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拓展和延伸的起点;而这其中的英语标示语更是境外游客了解我国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及其文化的重要渠道。但因中英文语言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语言不等效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理解的偏差和障碍。按照纽马克的分类标准,标示语属于信息类文本,转换对应和语用等效是标示语汉英翻译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黄山景区一些山崖边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示语:“危险!请勿走出警戒线!(Danger!Tourists stop!)”。这样的翻译属于典型的中式英文,是盲目直译的结果,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这种翻译会给外国游客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而且根据英语国家的语用原则,直陈的、强制的禁止用语不可避免地体现了对说话对象的不尊重,往往不受欢迎,并很容易引起交流中的误解。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借用英语中的现成说法“Keep off!”或者“Mind your steps!”

三、小结

总之,旅游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处处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处处体现出跨文化交际这一特点。在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并深入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差异,不仅要做到解读源语符号,还需要运用合适的策略破译源语非语言符号即文化内涵,这是保证旅游文本翻译准确乃至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处理,不仅可以把旅游材料当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国外游客,而且也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会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2]张宁.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英语翻译黄山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黄山冬之恋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