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2011-08-15 00:52张世忠
关键词:分工合作长三角安徽

孙 艳,张世忠

(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淮南 232007;2.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部,安徽 淮南 232007)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孙 艳1,张世忠2

(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淮南 232007;2.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人事部,安徽 淮南 232007)

本文从区域分工合作的理论入手,分析了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意义及定位,提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实现路径。

安徽;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现实基础;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概念,更为构建吸纳安徽加入的泛长三角分工合作“3+1”格局指明了方向。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安徽应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选择有效路径,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

一、区域分工合作的理论依据

区域分工合作起源于区域的差异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机制。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产生的基本前提,这种差异以一定的区域因素为基础,区域利益是驱使区域分工合作的动力,也是区域分工合作产生的最基本原因。由于区域是一个类似于国家的地理空间概念,因此一般借助国际贸易理论阐释区域分工合作问题。[1]

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区域分工,合作的本质是分工的深化。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绝对成本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应分别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其他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只要国家(地区)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就会使各国(地区)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国际(地域)分工成为可能。各个国家(地区)都集中生产并输出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即相对劣势的产品,那么每个国家(地区)都能够从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将国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国或地区的要素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分工生产相对密集地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便具有了比较优势。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的不足,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这为区域分工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发达地区资本充裕,适合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产品;落后地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充裕,适合生产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由此可以形成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分析

安徽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与长三角无缝对接,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加快建设,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优势日益凸显,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安徽坚持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产业转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

(一)比较优势基础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从区位上看,安徽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腹地,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接壤最多,距离最近的省份,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已经站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位置。目前,安徽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道和国际空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今后几年还要相继建成合武、京沪安徽段、宁宜城际、合蚌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在中西部率先建成高速铁路网,实现合肥一个多小时到南京、两个多小时到武汉、三个多小时到上海、四个多小时到北京的目标,进一步提升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区位优势。

2.要素禀赋优势

安徽自然资源丰富,铜、铁、硫、水泥石灰岩、煤炭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基地;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4000万劳动大军,成本仅相当于沿海的40%~ 60%,“十一五”期间高校、中职毕业人数达100万人;产业集群优势强大,已经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材料、汽车及工程机械工业、家电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因此相对于东部地区,安徽省劳动力成本便宜,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具有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禀赋优势。

3.创新资源优势

安徽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58家、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校101所,国家大科学工程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省会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安徽的科技创新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极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合肥、芜湖、蚌埠三个高新区以及铜陵电子材料、芜湖医药等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正在使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体系。而且,自主创新亮点纷呈,以奇瑞、江汽为代表的汽车工业,成为我国民族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象征。安徽在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安徽越来越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输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已有的合作基础

自2004年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决策,同沪苏浙三省市签订了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协议,与长三角在政府间合作、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皖江示范区规划与长三角规划联动实施机制初步形成,沪苏浙皖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正式建立,合肥、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合肥纳入与沪宁杭一并规划、重点建设的“1-2小时交通圈”,标志着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取的新的重大突破。同时,各市县也与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

三、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意义及定位

(一)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有利于提升安徽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国内外的经验充分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三角的快速发展,为与其无缝对接的安徽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有利于全面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2]

(二)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是实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梯度推进理论,每一国家或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低梯度国家或地区或者说后发区域的发展,相对于先发区域经历的某个发展阶段,可能会出现超常规的赶超行为,即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平均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泛长三角”区域内处于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应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长三角泛化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构筑皖江区域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增强,已进入一个区域结构的加快调整期,区域内城市间的“距离”在拉近。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直接腹地经过多年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城市功能的积聚,新兴市场要素正在注入,传统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溢出,核心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于下降。这时候跨区域的发展将是必然趋势,迫切需要安徽这样的纵深腹地来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安徽与长三角也已经呈现了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趋势。目前安徽55%以上的省外资金来自长三角,75%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70%以上的省际物流和通讯面向长三角,一半以上省际旅游客源来自长三角。[3]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对安徽来说有利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体制创新步伐,是区域经济发展得的必然要求。

(四)准确定位,建设五大基地

安徽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中,应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功能定位于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五大基地。一是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二是提升能源原材料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基地。三是改善承接条件,优化投资环境,选择式、集群式、跨越式、提升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基地。四是加大劳动力配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劳务输出基地。五是完善旅游区域规划,提高旅游产品品质,增强对外旅游营销宣传,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基地。[4]

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路径

如上所述,安徽在资源禀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前提,能否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合作动力,是区域分工合作的有效标准。对此,可积极开展基于比较优势的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互补式的一种分工形式。这不仅可以帮助长三角地区解决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偏高的问题,而且对于安徽省的资金、技术引进有着重大意义。

欧盟、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也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5]安徽要想更好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五大基地。

(二)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要主动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

1.打造产业承接的平台

皖江城市带内的各级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要进一步做好各类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功能、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完善,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科学界定园区的产业定位,重视打造特色园区,避免内部低水平竞争,做到差异化发展,错位化承接。[6]

2.明确承接的重点产业

承接的产业应是能够做大做强的成长型产业;能够延伸产业链的产业;能够弥补和丰富安徽主导产业组合条件的产业;能够提升、带动现有产业成为品牌的产业;能够尽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安徽优势资源的产业;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产业;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条件的产业,包括资本、人才、管理、现代物流、金融等,能够促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基础性产业,包括交通、通讯等。[7]另外,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在产业选择上要注意避免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向安徽的转移。

3.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对于中小企业群体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8]泛长三角的提出,使得长三角核心区的产业链向周边地区延伸加速,在更大空间范围培育产业集群。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在本地区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并建立一系列公共培训机构和合作研发机构,在集群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地政府还可以针对集群中各厂商共同面对的难题,制定强有力的支持性措施以帮助厂商解决实际困难。此外,对于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雏形,应该尽早识别并加以培育;而对于各地政府有意识规划发展的产业集群,则要明确其发展战略。

(三)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为龙头,实施区域创新战略,缩小安徽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明确提出,安徽“要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同年10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两年多来,合芜蚌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明显提速,科技、产业、人才和改革成果加速涌现,形成了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当前,安徽正处于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各项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和途径。

(四)推进区域分工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泛长三角共同市场

泛长三角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而不是行政区域。通过区域分工合作,使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梯度转移都需要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作为基础。

为了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建设和协调,尽快建立区域内安全、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消除人、财、物和信息流动的障碍,促进经济要素在区内双向自由流动和结合,创造一个公平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省区的比较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另外,要进一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取消不利于市场统一,妨碍公平的地方性政策,努力消除限制地区流通的障碍,实现区域一体化,逐步形成开放、竞争有序、公平公正的区域统一大市场。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具有竞争力的灵魂,包括城市的精神、文化和风格,是城市间彼此区别的关键标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能否成功引进“总部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城市内涵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涵的关键。皖江地区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著称。因此要做好城市文化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名城”。要加大文化投入,建设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着力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QRS166)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沈卫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提升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J].江淮论坛,2008,(6).

[3]孙敏民.抓住机遇奋力追赶加快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EB/OL].安徽政协网2008-08-11.

[4]谢广祥.积极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发展,2009,(4).

[5]孙艳.欧盟、泛珠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师,2010,(6).

[6]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安徽科学发展与热点解读[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7]王三运.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 加速推进安徽崛起进程[J].江淮论坛,2009,(1).

[8]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 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J].城市,2009,(12).

[9]安徽省统计局.对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分析与思考[EB/OL]. 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80526_402483014.htm.

[10]徐琛煜,万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素条件分析[J].经济视角,2010,(5).

猜你喜欢
分工合作长三角安徽
小龙虾历险记之夜幕下的晚餐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