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萍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在诸多国外理论流派中,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比较悠久,影响比较广泛,是世界范围内一种流行的政治思潮。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是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思潮在我国也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不少似是而非、模糊、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如有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近了;还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甚至有人公然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等。基于这些认识,笔者认为需要从源头上,从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实质来全面考察民主社会主义。透过它的变与不变,来回答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民主社会主义,是各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社会党国际奉行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概括。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多次上台执政。如冷战期间,曾有30多个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上台执政或参政,有的执政时间甚至长达半个世纪以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盟15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目前发展成为遍布世界五大洲、拥有170个成员党和4000多万党员的重要政治力量。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最初是工人运动中一种小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和流派。当时在工人运动中,不仅有马恩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还有其他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社会民主派、社会民主主义者就是其中之一。马克思说过:“社会民主派的特殊性质表现在它要求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消灭两极——资本和雇佣劳动,而是为了缓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对抗并使之变得协调起来。无论他们提出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无论目标本身涂上的革命颜色是淡是浓,其实质始终是一样的: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社会,但是这种改造始终不超出小资产阶级的范围。”所以,马恩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以示区别。民主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称不一样,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转型:以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为标志。恩格斯逝世后的第二年即1896年,《社会民主党人报》主编伯恩施坦连续发文章,公开向马克思主义发难,自称是“修正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派别”。他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修正。他否定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主张以康德的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庸俗的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攻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经济危机的理论;否定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学说,主张以议会道路代替暴力革命道路,鼓吹“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由于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代表,第二国际的领导人考茨基妥协、暧昧、调和的态度,修正主义很快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改良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的一面旗帜,对第二国际及其各成员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910年前后,伯恩施坦主义更成为第二国际多数社会民主党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左派成立了共产党,并于1919年3月组建了共产党的世界组织——共产国际(也即第三国际),原第二国际各党的右派和中派组建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继续用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念表述自己的改良主义观点。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从此对峙起来,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也分道扬镳。后来在希特勒法西斯的镇压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组织最终瘫痪。民主社会主义在伯恩施坦的影响下,完成了第一次转型,转变为修正主义,直接导致了第二国际分化和破产。
第二次转型:以《法兰克福宣言》(又名《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得到很大发展,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在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大为提高,许多党还取得了执政地位。这表明,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已成为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因此恢复或重建国际组织很自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是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奉行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成员党存在着严重分歧,长期以来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1951年《法兰克福宣言》提出:不再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各成员党自行选择其理论基础。这次转型有三个重大变化:
一是定下了思想多元化的基调。《法兰克福宣言》声称:“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显而易见,这里的关键是——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了。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荷兰工党明确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二是奋斗目标上从认同制度替代到提倡抽象的伦理目标。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调整变化,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认为追求制度目标“思维过时”且“意义不大”。《法兰克福宣言》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三是定下多党制的基调。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以此区别于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并认为“民主制要求不止一个政党有存在的权利和当反对派的权利。”这意味着民主社会主义认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竞争、轮流执政。
这次转型,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社会党国际的宣言表明它同过去的理论决裂了。”转型的结果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举起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
第三次转型:以第三条道路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并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即“滞胀现象”。这意味着以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以谋求充分就业、全面福利保障的民主社会主义难以为继。而新自由主义坚持放松国家对大资本的管制,大力推进私有化,限制工会权利和削减社会福利,这种政策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也遭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英国工党领导托尼·布莱尔受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影响,他在竞选期间以“第三条道路”作出竞选口号,结果使工党在野18年后,终于在1997年赢得了大选,英国工党重新上台。布莱尔认为,老左派的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过分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新右派的新自由主义又太强调绝对自由市场,各有偏颇,必须扬长避短,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调整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关系中取得新的平衡。
“第三条道路”有四个重大主张:一是在政治上打破左右两分法。英国工党打着超越左右的口号,明确以“中左”身份标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二是在经济上主张建立以私有制占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放弃了公有制的提法。三是在福利制度问题上,主张变“消极的福利制度为积极的福利制度”,力图建立一个“社会投资国家”,以便消除旧福利制度所存在的负面作用。四是由工会党变为人民党。在英国,工党是在工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党与工会并存了一个世纪,人们通常把工党描述为工会的政治臂膀,把工会描绘为工党的选举臂膀。1997年工党上台后,有意疏远与工会的距离,提出“要使工党变成一个开放的党”,“跨越民族,跨越阶级,跨越政治界限……代表所有英国人民”。之后英国媒体有评论说:布莱尔赢了,但工党败了。因此,这条道路带有浓厚的新自由主义色彩,被公认为是“打左灯,走右路”。
纵观民主社会主义的三次转型,可以看出:第一次转型的主要特征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第二次转型的主要特征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第三次转型的主要特征则是逐步告别作为替代制度的社会主义。一句话,他们离科学社会主义,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了,与资本主义越来越近了。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载体的政党,也由初始的资本主义的反叛者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改良者,再变为资本主义的共生者。然而,民主社会主义在10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千变万变,变的只是表象,它的实质并没有根本改变。
总体上说,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潮,是以世界观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思想基础,是为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具体表现在:
1.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潮。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载体的政党,从来不忌讳自己是一个改良的党,也从来不忌讳他们所奉行的是一种改良主义。21世纪初,法国前总理、社会党的领袖若斯潘就曾经说:“改良是我们政治特性的一个中心要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良主义的”,“改良主义始终是进步的同义词”。一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弗里茨·塔尔诺1931年曾形象地把社会民主党说成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1975年时任社会党国际副主席的瑞典首相帕尔梅也明确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社会党人确实是同资本主义共同生存的”。所以他们不是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是只对现行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改良。比如,在意识形态上,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奉行的基本价值,归根到底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上层建筑服务的;在经济上,它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它认同并参与资本主义政治游戏规则,完全融入现存国家的多元化政治体制,与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这种改良主义活动,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积极影响,如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迫使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让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它始终是局限于资本主义框架内、局限于资本主义体制内作文章,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根基,不可能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触动大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2.以世界观的多元论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为思想基础。民主社会主义强调世界中立、多元,反对以一种固定的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兼容并包所有符合改良主义的思想材料。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纲领》中明确指出:“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的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民主社会主义,不想宣布任何最后的真理,这……是因为它尊重人们对信仰的选择,无论是一个政党还是国家都无权决定信仰的内容。”此外,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还广泛吸收了马克思的批判方法、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福利经济学、自由市场经济学等等。这些多元的思想体系,是唯心论、唯物论、唯理论、唯神论的大杂烩,通过兼容不同的观点与主张,以便随机取舍,为他所用,以各个阶层都能接纳的理论来寻求跨阶级的支持。他们美其名曰为指导思想多元论,实际上是崇尚和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奉行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就是一切以效果、功用为标准制定内外政策,表现为:一是名称上颠来倒去。最初使用的是“社会民主主义”,主张以民主主义的方法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在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时,为了凸显它的所谓的民主,也为了与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相对立,表明他们所信奉的是民主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他们说是专政牌的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此时变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苏东剧变后因为“社会主义”这个词已经被资产阶级妖魔化,为了防止自己被牵连进去,又变成了“社会民主主义”。
二是政策主张多变。布莱尔在《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中说:“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们的方式是‘永恒的修正主义’。”这与伯恩施坦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一脉相承。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这种多变性,常常使他们背离自己的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一向标榜自己的和平立场,但是在二战后很长时期,这些党实际上紧随美国的反苏反共政策,充当美国“冷战”的得力助手。冷战结束后社会党国际有的成员党政府,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参与南联盟、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致使政府在国内外声名狼藉。2003年的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布莱尔是美国布什发动战争的坚定支持者,因为布莱尔很善于演讲,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很多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背叛了自己的和平主张。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毫不掩饰地说,他(布莱尔)推崇实用主义政治,不管标榜什么,什么政策能产生最佳效果就采用什么政策。
三是在党的阶级属性上,奉行实用主义的方法。最初在恩格斯的影响下,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主要依靠工人阶级,是工人党,后来变为改良的党,再后来为了扩大最广大选民的支持,变为全民党人民党,甚至变成以争取选民为目标的选举党、议会党。
作为其载体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这种多变、善变,也使其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方向的迷失。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因其反对设置任何终极目标,频繁地改变政治走向,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的定位和长远目标,这容易导致信任危机,选民容易转移他方。二是身份的迷失。民主社会主义实用的“政治技巧”越来越失去自己的身份特征,前景堪忧。在政治光谱上,到底是属于左翼还是属于右翼,人们开始质疑。三是价值观的迷失。他们一直强调和标榜“自由公正互助”等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的翻版,归根到底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工具,这也使得它逐渐失去自身的独立性。近几年来,社会党国际的多数成员党在困境中徘徊,其弱势局面没有改变。
3.与共产主义根本对立。1951年颁布的《法兰克福宣言》,按照反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划了一条界限,宣称“共产主义妄称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传统。但事实上,它歪曲了这个传统,使它面目全非。它建立了一种僵硬的、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相符合的神学。”“国际共产主义是新帝国主义的工具。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它获得了政权,它就破坏自由与获得自由的机会。”社会党国际1956年伦敦《关于拒绝同共产党合作的声明》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共产党人完全歪曲社会主义思想。在他们当政的地方,他们对社会主义者历经几代人的斗争所赢得的一切自由权利、一切工人权利、一切政治成果和一切人类价值都进行了歪曲。”“我们信奉民主制,他们则并不。我们相信人权,他们则嘲弄人权。”基于这一立场,社会党国际从成立时起,就拒绝、反对其成员党和党员同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有任何形式的政治合作。共产党和社会党国际长期对立,这种情况一直到1972年阿姆斯特丹特别会上被迫改变做法,在一些国家的社会党强烈要求下,社会党国际才同意、允许成员党有权自由地决定同任何党建立双边关系。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丝毫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界限的消失。曾任社会党国际主席、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提出“同东方谅解”,他说,同东方谅解的政策,同共产党关系缓和的政策,不会缩小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德国社会民主党正是“力求通过明确划清意识形态界限来论证自己的东方政策的”。
民主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这种对立性,直接导致了苏东的剧变。戈尔巴乔夫1988年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1989年他强调说,我们感兴趣社会民主派的经验,从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看到了许多有意义的、富于启发性的内容。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正式作为党的纲领,导致了后来的“8.19”事件。1999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说:“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苏东的剧变,社会党国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9年社会党国际18次大会《原则声明》强调:“社会党国际支持旨在通过自由化和民主化来改革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切努力”。目前在原东欧一些国家上台执政的社会党更是毫不讳言地反复表示,他们决不奉行马克思主义、恢复共产主义,而要继续沿着使这些国家发生剧变的路线走下去。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一是指导思想不同。前者主张世界观的多元性,反对指导思想一元化,后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二是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反对设定任何终极目标,后者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三是经济制度不同。前者坚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制度,后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四是政治制度不同。前者主张实行多党制的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后者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是两条道上跑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