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南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广东 广州 510663)
旧的生产方式是指已有的、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础;同时,它也有可能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桎梏。首先,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而在社会历史的一定阶段上,已有的、旧的生产力水平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其中,一定生产工具的运用决定了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限度。原始社会石器工具的使用,绝不能促使人民群众在当时发明电子计算机,封建社会的手工操作,也决不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出按需分配所需的全部产品;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之上来发挥自己的创造作用,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超越历史,一步登天。因此,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了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并通过自己的艰辛劳动使之不断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只能在“既得的”、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范围内发挥作用。人民群众也正是在这一定的实际水平的生产力范围内进行新的实践,推动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并使其自身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又在新的生产力水平范围内把这种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更新,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和历史作用也就越来越惊人地显示出来。从总体上说,生产力的发展永无止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潜力也是不可穷尽的。但从具体过程来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一个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由浅入深、从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和热情随意作为的过程。其次,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它也同时压抑、束缚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明显地限制、阻碍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因此,恩格斯说:“人民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里,恩格斯所说的“现实关系”,主要是指现有的社会经济关系,亦即现有的生产关系。作为各种社会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而作为腐朽的、旧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在阶级对抗社会里又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凭借国家机器等强制工具,以残酷的手段压迫剥削劳动者,他们不仅剥夺、榨取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作为一个已经没落、衰退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或出自其保守落后的本性,必然要千方百计摧残、扼杀劳动者的创造性。这个腐朽的阶级本身已经毫无创造性可言了,但它同时也要压制其它阶级的创造性,企图使社会永远停滞在毫无活力的现状中,(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阶级社会里革新与保守、反抗与压制的冲突。于是,革命带着历史的必然爆发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沉重的枷锁下劳动,在政治专制、经济贫穷下生活,他们对这种异化劳动毫无兴趣,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则一定程度上处于蒙昧状态,这就严重地限制了他们创造历史的能力和水平,也使得他们既有的、或潜在的创造性作用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整个私有制社会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是社会的主人,而作为被奴役的对象而生存和劳动,他们的创造性最多只能是被动地、消极地显示出来,或者遭到压抑。在这种社会里,劳动者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
在原始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包括由选举产生出来的氏族首领、部落酋长等。当时,一般成员与首领的关系不过是人民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要受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限制。到私有制存在并产生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随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形成,人民群众这个历史范畴包含了阶级内容。这时,只有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才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并作为一种进步的革命势力与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没落的、腐朽的、代表旧的生产方式的剥削阶级相对立而存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者——奴隶和农民,由于忍受不了专制压迫和残酷剥削,不得不兴起暴动和起义的旗帜,起来进行反抗。在几千年的人类史上,他们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以雷霆万钧之势动荡了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摧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有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用血与火、刀与剑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可以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真理在他们身上成功地表现出来了。然而,历史的进程却并不向正义的道德方向跨进,而是表现为反抗者与被反抗者最终同归于尽。历史以悲剧的形式作了这些搏斗的结尾,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包含了整整两个社会形态的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无不被打上这种悲剧色彩。但是,这只是历史的一种表象,透过这层表象,我们可以找到悲剧的实质:奴隶和农民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力前进的生产关系;从而使他们不可能有先进的革命理论作指导,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政党来领导。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使命最多也只不过是动摇腐朽的生产关系,加速腐败王朝灭亡而已;而不是由他们来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之时,奴隶和农民的反抗愈烈、规模愈大、程度愈高,则他们离自己的灭亡也就愈近,英勇的奴隶和农民们正是在不断加速自己和他们的敌人灭亡的历史悲剧中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正是这种带着悲壮色彩的历史作用,使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被动摇、被瓦解,使新的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在被扫荡了旧社会的废墟上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诞生了,历史的车轮又在新的生产关系的跑道上飞驰。
在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尽管在西欧,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被一个政治上更加宽泛的概念——“第三等级”所代替,并且在“第三级”,特别是在劳动群众的浴血奋战下,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在“民主”、“自由”、“博爱”的旗帜下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又一次得到勃发。但是,历史阶段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成为严重阻碍人民群众发挥创造作用的赘瘤。尽管资产阶级革命粉碎了森严壁垒的封建等级制,消除了人身依附关系,把一切劳动者从政治奴役中“解放”出来,并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笼罩在封建伦理道德关系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并没有被废除,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式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这种经济制度奴役下,劳动者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和创造性的,而是被迫的、消极的;劳动者不能控制劳动过程;劳动产品被别人夺去并用来反对劳动者自身;而劳动者自身则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商品。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对工人阶级来说都变成了异己的力量,变成了资本家支配工人的权力。所以,马克思一针见血指出:“资本关系使工人处于和他自己劳动的实现条件完全无关、相外化和相异化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劳动者的主体意识不可能得到弘扬,其创造作用仍然被扼杀。现代资本主义已越来越从付出的代价中“聪明”起来,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安抚”、“怀柔”工人阶级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并让部分劳动者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将盈利的一部分用来训练劳动者的专业技术素质,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等等。然而,只要私有制仍然占主导地位,所有这一切措施便必然是围绕着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运转,而决不是真正让劳动者发挥其全部创造性作用。所以,只要劳动者(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仍然被迫带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镣铐而劳动,他们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就决不会改变,他们的劳动就仍然是一种异化劳动,他们的创造性作用便不能真正自由地得以发挥。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而社会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但是,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是一点都不受限制的。首先,目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在这种“既得”的现实生产力水平上尽可能多地发挥其作用。其次,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带上旧时代的痕迹,特别是封建的思想和观念成为扼杀创新作用的包袱。此外,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它日渐暴露出来的经济、政治等弊端也严重妨碍人民群众的各种创造活动。例如,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在人民群众中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恶劣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铁饭碗”则使劳动者的创造性几近窒息。在所有制上一味追求抽象的“一大二公”,似乎公有制越纯越好,这种企图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社会形态的做法,其结果是使劳动者游离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之外,使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具体体现;因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仍然得不到调动和发挥。在政治制度上,林彪、“四人帮”一伙就利用了某些缺陷,在十年浩劫中,大搞个人迷信,个人崇拜,使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被剥夺,其创造性作用一定程度地被这场“神化领袖”的运动所淹灭。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独断专横等现象,则都是对人民群众创造性作用的践踏,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是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格格不入的。最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某些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失误;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程度的不高;民主法制的不健全等等,都有可能成为阻碍人民群众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可能是随心所欲,毫无阻拦的。相反,人民群众正是在通过与各种阻力的斗争中不断发挥其伟大作用。而社会主义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为人民群众的这种奋斗和创造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力体现,同时,这些巨大成果的取得又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列宁曾经针对那种企望革命早日爆发、早日取胜的思想指出:只有当统治阶级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异常加剧;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形势迫使他们革命;只有当人民群众具有坚强的组织性,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具备党的正确领导等等因素;只有当这些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都基本具备了时,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否则,任何群众运动都只是自发的,而自发的群众运动对社会革命的作用是无力的;任何只凭主观热情、不顾客观条件,轻举妄动,盲目蛮干都只能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丝毫不利于革命的胜利。国际共运史上历次“左”倾路线的干扰所提供的教训,都无不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要成功地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和革命素质,克服群众运动中的自发性、懒散性、狭隘性,加强人民内部的团结,并正确地估计革命的客观形势,利用最好的革命时机,采取有效的导火线来引爆革命;使无产阶级革命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人民群众在社会革命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人类的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我们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必须承认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人民群众正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历史条件的局限中更加强大地显示自己的威力,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掌握了这一辩证法,就能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实践中,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洪流中,努力发扬和珍惜人民群众创造性的伟大意义,并促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消除、克服各种制约因素,使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演出更加波澜壮阔和威武雄壮的活剧,从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