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习观”探析

2011-08-15 00:44:08刘国杰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习观好学学问

刘国杰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4)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一生致力于教育,全身心培养人才。孔子关于学习的理念与方法造就了无数英雄豪杰,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明确学习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P173过去的读书人以学修养自己的知识道德,现在的则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为己者,欲以身率天下;为人者,欲借他人之学以显摆自身。学习的目的不同,则态度不同,动力有大小,效果也就会完全不一样。为己而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立于社会,了解他人。因而要懂得命运、知晓礼仪,分辨语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P238

“学习”首先是对道义对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1]P40,要“学以致其道,”[1]P226就要懂得并躬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P76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其次在于修养道德、增长才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P208如不好学,爱仁德就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就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就易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就会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就易捣乱闯祸;爱刚强就会胆大妄为。

第三是学以致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P75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灵活运用知识,即知行合一。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P152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二、端正学习态度

学要有所获、有所成,态度极为重要。要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P108的决心,并贯穿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孔子认为,学习有三层境界:即对学习产生浓厚乐趣的学生,喜欢学习的次之,认识学习重要性的再次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P68孔子欣赏的是“乐之者”,即以此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1]P75学习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不知疲倦。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P66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者,是走到中途就停止下来。你(冉求)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他要迎难而上,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P81的人。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P82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者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P200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五,学贵有恒,有始有终。孔子感叹世人“难乎有恒乎”,[1]P83“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1]P227有开始而能坚持到最后的,大概只有圣人吧!世上之人,持之以恒者少。故学贵坚持,教难有心。

三、把握学习内容

依据《论语》,孔子一是以历史文献、道德行为,忠诚笃厚,坚守信约教育学生;二是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是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之类的文化典籍为基本教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P93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1]P201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P208概言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而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P83。他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5,把道德和品行放在最突出的地位。在多学的基础上,孔子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就是学习重在抓住根本,“一以贯之”[1]P42。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强调博与精的关系。

四、讲究学习方法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P77

孔子认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时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P101。孔子“入太庙,每事问”。[1]P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P105,流逝的就象这河水啊! 日夜不停地。水是这样,时间与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无法挽留,后悔不灵。此情此景,需要我们用生命去解读与演绎。“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2]P97从滔滔不绝的江河中可学其“九德”,由观水的形态特质,联想到水似乎“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一系列美质并实践于自己的言行。正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孔子方能成就君子人格,为后人所瞻仰。

孔子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P13孔子随时、随地、随人而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P43孔子虚怀若谷,善于向人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1]P91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欺侮,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便曾这样做了。

孔子强调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用功,“敏而好学”,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而且还求教不如自己的一切人,即边教边学。在求学、敬事上,“敏则有功”,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P44“敏”字有三层意思,一是反映迅速。所谓“敏,疾也”,做事快而说话慎。二是思想敏锐。“敏而好学”、“敏以求之”,则指学要勤于思考、反应快。三是勤勉、用功。之所以要“慎于言”、“讷于言”,是因为说易行难,故强调为人宜少说多做,这正体现了孔子学以修身、学以养德的思想。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探讨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主张“学而时习之,”[1]P1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与此同时,孔子还主张学思并重,二者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P18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困惑,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危殆,疑而不能定。倡导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P199-200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五、检验学习的标准

学习的效果如何检验,古往今来就是一个难题。在孔子看来,学富五车,手不释卷,一目十行,并非真正的好学。他认为检验学习的标准就是实践标准,闻其言,观其行。好学之人、学习得好之人,即在做事方面,“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P5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能否实行“仁”、“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在个人追求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P9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在人的性格方面,孔子认为好学者必有好品行。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迁怒,不贰过”[1]P61者乃好学之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修养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不断精进,则可视之为好学。所以,孔子经常认为自己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之不厌,诲人不倦”[1]P8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P75,他这也是一种激情满怀、不知疲倦、永不自满的躬践精神。在对待知识学习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P226,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好学精神的一个绝好注脚:每日每月学所不知的新东西,又每日每月习已学过的东西,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这就是好学。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推崇孔子,极高地评价: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孔子《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如一座精神宝库,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总结。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

[2]“孔子家语”译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学习观好学学问
谦虚好学的陈能宽
比多少的学问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8:26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16
担心等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24:44
《论语》学习观综述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5:47:47
基于人才成长的高职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 16: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