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2011-08-15 00:46:50安仲森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谣言德育工作德育

安仲森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论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安仲森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网络谣言在高校的传播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对德育手段的创新和德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层面,应加强网络预警、监督、管理以及信息公开工作;学校层面,应增强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个体层面,应加强道德自律,主动践行道德规范。

谣言 网络 高等学校 德育

一、关于网络谣言概念的解读

1、定义

《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1](P458)。据此,我们可以做如下界定: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以公开或非公开的渠道传播的缺乏事实根据或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公众感兴趣或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中央和地方政府日常公共活动,公共突发事件的原因、伤亡情况、处理进展,公众人物的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等内容。

2、特征

这些信息借助于网络传播,往往具有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等基本特征。从网络谣言内容看,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掩盖其虚假的本质,它们一方面运用数字或细节的描述,如人物、数量以及规模、过程等。另一方面,常使用“据内部消息”、“据消息灵通人士介绍”、“据(权威媒体)报道”等短语,以增加谣言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此外,网络谣言往往迎合了部分受众恐惧、忧虑、好奇心、泄愤或对某个集团或组织的敌视等情感需求,因而在传播中更具“亲合力”。

3、类别

从不同的角度,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其传播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时事谣言、未来预言谣言等;从内容性质来看,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生活谣言、突发事件谣言、个人信息谣言等;从后果来看,可分为有害谣言、无害谣言;从情感类别来分,有恐怖谣言、怜悯谣言、利益谣言等等。

4、形成原因

从客观上来分析,首先,权威机构或个人没有及时发布正确的、详细的信息,导致信息的缺失、滞后或者模糊,给造谣者以可乘之机。其次,网络管理机构因技术、道德等多种原因,对网络谣言没有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导致虚假或未经证实的信息肆意泛滥。再次,部分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因报道内容的呆板、僵化使其在受众中的公信力降低,致使一部分群众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第四,一些不法机构或个人为了集团或个人利益,借用网络进行炒作,以提高集团或个人的影响力,谋取政治、经济利益。

从主观上来分析,首先,网民辨析能力的弱化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市场。辨析能力往往因恐惧、焦虑而被削弱。如在地震、疫情等灾害面前,谣言容易产生,而且较易传播。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谣言在群众中大肆传播,扰乱人心,影响了救援工作。其次,一部分群众因对社会、对某利益集团或个人的不满,通过网络造谣来宣泄其情绪。还有一部分群众因希望在网络上获得受关注、受尊重、同情的满足,而制造或传播谣言。

5、传播渠道

目前来看,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BBS论坛、网络新闻、电子邮件、聊天软件(如 QQ、MSN等)、博客(含微博)等等。

二、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除少数偏远地区,国内95%以上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场所已基本联入了校园网,多数高校的教室也提供了校园网接入环境,有74.3%的高校将学生宿舍接入校园网。[2](P2-3)网络已经将高校的德育工作推到了社会的最前沿,网络谣言因其基本特征以及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而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理所当然地使高等学校在第一时间成为谣言的受害者,给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给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1、网络谣言加大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首先,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员工,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校园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校园内得以传播并占领主阵地,以达到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促进校园和谐的目标。但是,有的网络谣言用虚假的信息歪曲事实、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削弱了主流价值观念和科学理论的影响力。

其次,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的背后往往有着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背景,他们编造谣言,攻击国家和政府的政策,给政府抹黑,危及社会稳定。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配合国外反华势力,以人权、民主、自由等为借口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或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西化、分化我国。大学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尤其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涉世不深,政治鉴别力、道德判断力不强,容易成为谣言的信任和传播者。甚至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身边的矛盾,受谣言的蛊惑,丧失了理性,加入了某些邪教组织或非法团体,成为反华的“马前卒”。

再次,网络谣言传播空间大,德育工作者感到难于应付。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接收信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以及口头、书籍等载体,其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况且,在党管媒体的主流舆论引导下,谣言的传播市场相对狭窄。互联网产生之后,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缺乏事实根据的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夹杂其中肆意传播,由此导致的思想问题量多且复杂,令德育工作者疲于应付,有的时候,甚至感觉“鞭长莫及”。

2、网络谣言挑战传统的德育手段

网络谣言通过互联网技术大肆传播,离散人心,干扰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秩序,破坏校园稳定,因此,通过网络加强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来为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传播我们的思想文化服务。”“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的特点”,“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3](P180-181)德育工作进网络的战略举措实施以来,高校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有了较大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网络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各种谣言的肆意传播,从一个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德育手段还应该创新,在注重抓教学科研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网络德育工作。在网络德育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方面还应该下大力气。

3、网络谣言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

网络谣言量多面广,传播技术多样,这给网络谣言的应对者——德育工作人员的政治、知识、道德、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政治素质方面,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情况下,在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灌输西方价值观念,企图煽动高校师生动乱,扰乱社会稳定的情况下,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明辨是非,抵制各种邪恶和反动势力的蛊惑。

在知识素质方面,因网络谣言呈现出知识化、高科技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否则,网络德育工作将举步维艰,面对网络谣言也往往会束手无策。

在道德素质方面,德育工作者要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谣言以及所折射出的道德观念进行深入分析,在网络德育工作中要增强说服力,以德服人,并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展示给广大师生员工,这些都对他们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能力素质方面,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人才,为科教兴国战略服务。这一过程绝不是简单任务,尤其在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工作形成新冲击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德育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科学的判断力和高超的组织管理艺术。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举措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既要从主观上努力,又要从客观上加强管理,既有政府和网络管理部门的职责,又有对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员工提出的要求。

1、政府的职能

(1)加强网络预警

网络谣言从萌芽、在网络上出现,初级传播到大范围转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网络谣言产生之前,也往往会呈现出一些蛛丝马迹或有苗头性的言论,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早期预警,及早发现容易产生谣言的苗头,对可能产生的危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进行初步判断,及时回应苗头性的言论,从源头做起,以防患于未然。

(2)加强网络监督

网络谣言产生的渠道是网络论坛、群体性社区及博客等场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些渠道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危害社会稳定、具有明显恶意行为的谣言及时予以消除,把危害降到最低。

(3)加强信息公开

网络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缺失和模糊。信息越公开透明,越权威、越有说服力,网络谣言产生的几率就越小。如果在网络谣言产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将事实真相及时发布出去,就能有效遏制谣言的蔓延。如杭州富二代飙车案、江苏新沂宝马碾童案等发生之后,谣言盛行的一个基本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发布权威的调查信息,导致信息以讹传讹,社会影响极坏。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海盐受到污染,吃碘盐能有效防辐射”的谣言在全国部分城市大肆传播。绝大部分超市的食盐被抢购一空,有一部分商人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谣言产生后,中盐公司及政府有关部门、媒体强力介入,发布准确信息,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并迅速调拨食盐,才使谣言逐渐消亡。因此,加强信息公开,增强社会透明度是遏制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4)加强网络管理

首先,通过数字认证、口令和加密技术、防火墙和敏感词过滤、生物学身份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管理,给造谣者无机可乘。如可以与网络搜索引擎(百度、搜狗、雅虎等)建立便捷联系,若发现恶意谣言,可及时关闭谣言的搜索,屏蔽有关信息。

其次,加强立法工作,针对网络谣言所反映的技术问题、网络管理、公共危机信息的发布等及时出台相关法律。例如,对于恶意制造、传播谣言,破坏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的行为进行立法并追究刑事责任,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健全网络执法队伍。引进更多懂专业、懂技术的人才,成立网络执法组织,提高执法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5)加强对媒体的管理

有一些报纸、杂志或网站在未经核实和权威部门发布有关消息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追求经济效益,私自发布“小道”、“内部”消息。对于政府分管宣传工作的部门来说,应进一步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对于擅自发布这些消息而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的,要及时予以处理,或停刊或关闭其网站。此外,对于宣扬并炒作明星、官员等公众人物隐私等内容的低级趣味的媒体或栏目,也应该加以劝诫或处罚。

2、学校的职责

(1)增强网络伦理意识

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对网络谣言的认识。要通过专题培训会、报告会、教职工政治学习等多种途径引导师生科学分析和辨别网络谣言的传播背景、本质和社会危害性,使师生逐渐认识到网络是为自己学习生活、提升自己境界的工具,而不是传播谣言、发泄对社会不满和为所欲为的温床。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网络理论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者及教师的素质

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P385)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举全校之力,德育工作者、广大教师、学生干部都应该纳入进来,努力实现群防群治。此外,应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政治、知识、道德和能力素质,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并科学应对,有效处理网络谣言。

(3)强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

有的网络谣言要么直接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要么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处处唯马克思主义是尊,其实质上却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这些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谣言面前,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反驳,揭露其虚伪荒谬的本质。

此外,我们应通过德育手段的创新,采取“以网络促德育”的思路,建立健全网络特色教育新模式,增强主流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巩固和加强网络德育的主流阵地。高等学校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对民情、社情、国情的认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

3、个体的道德自律

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很多是无辜的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出于各种心理原因信任、转载,使网络谣言得以继续传播。因此,阻断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师生的个体的道德自律,不信、不传网络谣言,使网络谣言在网络中没有市场。提高师生道德自律要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和增强道德情感,锻炼和培养道德意志,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逐渐使师生成为守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

[1]夏征农主编.辞海(1989年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G6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2803(2011)05-0080-04

2011-05-17

安仲森(1975—),男,江苏赣榆人,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卓 乐

猜你喜欢
谣言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