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飞 徐思丽
浅谈郑板桥的艺术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
闫 飞 徐思丽
“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无疑要数郑板桥。
郑板桥不仅是位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而且还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他的一生虽然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著作,但其美学思想却散见于具体的艺术创作题跋及诗文中。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而论,他的各种艺术又富有创造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通过解释他的民本思想、鲜明个性和崇高的战斗精神,而这种战斗精神打破了古典以和谐为美的特点,在矛盾中趋向崇高,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画,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自以为清高、坚贞、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的为多,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它的局限性。而郑板桥的题画诗却有所不同,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局限,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再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二书,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文,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摆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书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画意中。
三诗,从郑板桥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怪”、他的率真。他的诗有以下几个特点:(1)去陈旧套语。(2)白话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节。如他的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既点出竹之“处境”,更直接说出竹的贞定,经得起各种磨难考验,俨然是个顶天立地、昂然不屈的烈士,令人望之生“敬”。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前二句写画竹的气势,后二句则双写人与竹的“择善固执”及不从俗流、不为俗物的个性。
郑板桥有他自己的既定的思想意识和特强的争斗性格,这和当时艺坛那样的萎靡气氛是格格不入的。八大山人的影响,发挥自己对艺术的独立见解和独创的精神,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给当时“正统”派萎靡不振的画风以有力的打击。他所谓“画竹胸无成竹”,可以从他所写的“题竹”一文中“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数语获得印证,板桥最喜爱画竹,所以他这里专就画竹的问题发挥他的理论;而这个“竹”字,实际上就是一切描绘对象的代称。远在北宋时,“胸有成竹”成绘画理论就已经震动艺坛,而郑板桥所主张的和所实践的,却超过了“胸中之竹”的境界。“眼中之竹”是客观形象的外表形态所给予的印象,加以主观思想分析判断,作出对客观形象本质的看法,形成思维的艺术加工形象。这已不是当初眼所见的实际印象。所以“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而是画家所要用以表现于笔墨之先的“意”。“手中之竹”是“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的发展,是具体客观形象向着思想感情的转化,而不是“胸中之竹”以至“眼中之竹”的再现。因此“手中之竹”就不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也不是“眼中之竹”,而是“意在笔先”、“胸无成竹”。这是郑板桥见解的精深与独创的地方,也是创造性地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出色表现。
总而言之,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此外,他的艺术洋溢着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发挥了艺术的独创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表现特色。在祖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上,他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他的贡献和成就,是由于他在正确的艺术思想和忠于自己的思想的坚强战斗意志,始终贯串在他的艺术实践里。在我们讨论如何继承与发展艺术优良传统问题的现在,正确地认识这位杰出的画家是有必要的。
(闫飞,张家口市第二中学教师;徐思丽,石家庄市第八十五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徐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