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东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400031)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读书、做学问曾经都只是少数贵族或是精英们的事,普通的民众是没有机会也不被允许学习知识的。只是到了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实现了普遍化、大众化。每一门学科都希望自己能让大多数人来学习、了解、信服。但唯有哲学这门最古老的学问却始终固执地坚持“我行我素”。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的思想是深刻的,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记录哲学家们深邃思想的著作却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哲学追求一种普遍性的,追求事物、现象背后本真的东西。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是很直观、感性的,很好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表达。但是正是由于哲学的这一特性,它要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感性活动本身中去抽取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说明事物本真的东西,所以也就没办法用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语言去表达了。
以上是传统的哲学观,但哲学中也有经验性的东西。哲学中的经验有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哲学是思考的,其特点就是感、知混杂的思辨。我们也需要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实验室,我们的实验室就是大脑,我们实验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思想。笔者借助对黑格尔自由意志结构的分析,提出一个认识哲学思想、理解哲学语言的独特视角。
“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早期的思想就认为“到达哲学之路的起点是实际的生活经验”[1]10,这些生活经验是“自足”的,它总是一种“充满了意义的状态”[1]1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把哲学理解为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本真的样式。指出哲学不是对生活的实践性指导,而是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一个因素,因而只有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哲学才能真正地被理解,通往哲学的道路的出发点是实际生活经验[2]。但是,哲学毕竟是一种思想,是思维的产物,它毕竟不能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中直接去得到,哲学源于实际生活经验,但又需要有思维地介入、提炼、升华,才能成为哲学思想。笔者借助思维实验来考察,实现哲学思辨和思维实验的转换,为我们理解哲学思想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哲学思辨就是借用抽象的思维和语言从概念世界推衍出客观世界,将客观世界隶属于概念世界,力图将世界的发展变化纳入思维构造出来的法则之中。对于思维实验,笔者认为是在思维领域内以经验世界为对象或是工具对思辨哲学的理念、概念、范畴进行解构、说明并加以印证。需要说明的是思维实验不是实际的生活经验,而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反思,它要高于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但是还没有达到哲学思辨的层次。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是哲学最原初的材料来源和对象,是最低层次的,那么思维实验就是第二个层次,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反思,哲学思辨则是最高的层次,是对思维实验的进一步抽象和反思。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特点就是从一个确定的概念出发,经过层层推理、演绎最终达到对概念的深刻准确的把握,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论述“自由意志”这一核心概念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黑格尔在论述自由意志结构的时候为了作更好的说明,运用了抽象的哲学思辨和经验的思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高度抽象的哲学思辨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哲学概念,来自于经验的思维实验则是为了更明晰地说明概念本身的思维推演过程。笔者下文将论述如何把哲学思辨和思维实验相结合来理解黑格尔的自由意志。
黑格尔批判了以前认识意志自由的方法,即意志自由的表象论——从意识的表象出发得出意志的定义。然后依照经验心理学的方法,从寻常意识的种种感觉和现象,如忏悔、罪过等,导出所谓证明,证实意志是自由的,并主张以上这些东西只有根据自由的意志才能说明。这种传统的认识意志自由的方法,可以把它看成三个认识环节:第一个环节,定义什么是“意志”,它所采用的方法是从意志的表象出发给意志下定义。第二个环节,从寻常人的意识感觉和现象来说明意志是自由的。第三个环节,反过来说明只有根据自由的意志才能说明现实人的种种心理、意识、感觉。
以上这三个环节看上去是环环相扣的,符合作为主体的个人的经验判断。但是这种认识意志自由的方法最致命的缺陷也正在于此,完全停留在经验层面之上,三个环节都是从表象、经验层面出发来证明意志自由的。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与其采用这种方法,还不如直截了当地把自由当作现成的意识事实而对它不能不相信,来的更方便些。”[3]11把意志、自由以及意志和自由割裂开来。黑格尔指出,“意志是自由的这一命题以及意志和自由的性质,只有在与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演绎出来。这一前提的基本特征是:精神首先是理智;理智在从感情经过表象以达于思维这一发展中所经历的种种规定,就是它作为意志而产生自己的途径。”[3]11从黑格尔的论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对意志自由的认识是肤浅的,仅是从人的感觉、经验出发,黑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认识方法是没有必要的。
黑格尔谈意志自由首先明确了两种关系:一是意志与自由。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是将意志与自由作为基本等同的概念来使用的,意志本身就是自由的。而自由意志则是更凸显了意志内在的自由本性。黑格尔在这里用了一个“思维实验”:“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正如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3]11黑格尔认为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两者是等同的。二是意志与思维。这里的思维指的是精神,是动物所不具有的,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意志和思维(精神)不是两种不同的官能。不能设想,人一方面是思维,另一方面是意志,他的一个口袋里装着思维,另一个口袋里装着意志,思维和意志的区别无非是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的区别。黑格尔接着用了一句非常精彩、极度精准的话概括了意志和思维的关系,“意志不过是特殊的思维方式,即把自己转变为定在的那种思维方式,作为达到定在的冲动的那种思维。”[3]12首先是思维的理论态度。思维是观念的普遍化,要使某种东西普遍化就是对它进行思维。思维实验:我在说“桌子”时,我已经是把桌子的观念普遍化了,关于桌子的一切感性的东西包括它的外观、质地、功用、分子的结构等一切都被去除了,我的思考已经把“桌子”变成了一种思想。同时我所思考的仅仅是“桌子”本身,不是“这张”也不是“那张”桌子,不是全世界任何一张桌子,“桌子”的观念已经被我普遍化。黑格尔就用了“自我思维”的“实验”来说明思维的这种“理论的态度”。其次是意志的实践态度。它表现出跟思想对立,当我依自己的意志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我就是在规定自己,规定就意味着设定差别,但这些差别因为带有我的精神的痕迹,它们依然还是我的。思维实验:当我以自己的意志要去用面前的这张“桌子”时,我已经在规定着自己,这种规定就指向我是用面前的“这张”,而不是其他的桌子,那么这张“桌子”对我而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桌子”就有了差别,为我所用,对我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就是实践的态度,尽管这个“桌子”是存在于外部世界中,但是它经过了我的意志的设定,它就带有我的精神的痕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指出,意志只不过是把普遍化的思维转变为定在。
第一个环节是无差别的无规定性。在这个环节中意志包含纯反思的要素,我能从每一个规定当中抽象出来的绝对的可能性。思维实验:当我们什么都没有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吃苹果、可以看书、扫地……这种可能性的选择是无限的、没有被规定的(无差别的无规定性)。一旦我们在无限的可能性当中选择实施一个行为(比如吃苹果),就是为自己设定规定,但是我们也随时可以放弃这个行为(吃苹果),即使我们没有那么做,但是意志的本性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从一切对象中抽象出来的可能性)。这与前面所谈到的思维是紧密相关的,因为人只有在对自身的纯思维中才有力量给自己以普遍性,也就是摆脱一切规定性。动物由于没有思维,只是把自己消极的置身于异己的规定中,动物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它的本能所规定的可能性,所以动物是不具有这种普遍性的。
第二个环节是规定性。即从无差别的无规定性过度到设定一个规定性作为内容和对象。思维实验:我从无限种可能性中选择吃苹果,就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规定——苹果,这种选择是依自愿的任性的选择。它比第一个层次的自由要高,因为在这个层次上它已经依自由意志追求一定的目的,在这个环节,自由意志不再是盲目的追求一种可能性,而是有了确定的指向性。如果说前一个环节是在纯思维中的抽象的自由,那么在这个环节就有了外部指向性的积极的肯定的自由。
第三个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统一,即单一性。这是自由的最高层次——具体的自由,是经过在自身中反思而返回到普遍性的特殊性。前两个环节还只是抽象的、片面的,只有第三个环节才是具体的、真的。思维实验:我的意志规定我吃苹果(前两个环节),但同时我的意志仍然存在从一切对象中抽象出来的可能性,意志通过反思知道设定苹果这种规定性只是一种单纯的可能性。意志不受这种可能性的约束,它可以随时放弃苹果这个对象,它之所以在其中,只因为它把自身设定在其中而已,此时意志已经把前两个环节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通过反思实现的。意志在这个层次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具体的自由。只有人具有反思的能力,也只有人才能拥有这种真正的自由,动物不会反思,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被动的接受,因此动物没有真正的自由[4]。
谈到这里,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黑格尔思想的深刻与晦涩难懂,还是用思维实验的方法,我们再从头梳理或是体会意志自由的这三个环节。首先当我没有做任何决定时,我的意志本身就是一种纯思维的活动。我可以选择吃苹果,也可以选择扫地、读书、爬山、听音乐,等等、等等。我具有无限种可能性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同时,无论我自由的选择任何一种可能性,我的意志都可以随时放弃这种选择。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我的意志具有从一切对象、一切规定中抽象出来的可能性,我的意志具有摆脱一切东西的可能性(第一个环节)。注意它还只是种“可能”,因为此时我的意志还只是一种纯自我的活动,我只是希求,没有任何外在的行为,因此此时还处于抽象自由的阶段。当我去吃这个苹果时,我的意志就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对象——苹果,也就从无规定过渡到了为自己设定规定的第二个环节,我不光是希求而已,而且是希求某物。也就是从这个环节开始,我从主观的纯思维的状态开始转化到外部的具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就不再守在自己身边了,而把自己设定为他物,从而丧失其为普遍物。但是我选择吃苹果这个行为本身也是我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从这个方面看你都是自由的,这就是一种任性的自由。但这还不够,当我的意志决定吃苹果时,还内在的包含着第三个环节,我的意志规定我吃苹果,但同时我的意志仍然存在从一切对象中抽象出来的可能性,意志通过反思知道设定苹果这种规定性只是一种单纯的可能性,意志不受这种可能性的约束,它可以随时放弃苹果这个对象。它之所以在其中,只因为它把自身设定在其中而已,此时意志已经把前两个环节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是通过反思实现的。意志在这个层次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具体的自由。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意志在规定自己的同时仍然守在自己身边,它并不停止坚持自己为普遍物,意志在这个环节把前两个环节统一起来,通过反思达到了单一性。只有人才具有这种意志的反思性,才能掌握主动,达到这种真正的自由,而动物是被动的,是永远也无法达到这种单一性的[4]。
哲学思辨和思维实验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哲学层面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之所以称其为哲学层面上的,是因为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种“实践”不具有能动性,而是对思辨哲学“理论”的一种印证、反映,这与思辨哲学的唯心性相关。笔者认为,单独的哲学思辨具有“经院哲学主义”的倾向,单独的思维实验则不成为哲学,而仅仅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但很少有人能进入更高的一个层次对其进行反思——思维实验,如果再往上一个层次——哲学的思辨,只有像黑格尔这样的极少数的哲学巨人才可以达到这个层次。
我们每个普通人虽然无法达到哲学思辨那样深刻的层次,但在读哲学家著作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际生活经验的肤浅层面,这样就导致我们无法理解哲学家的思想甚至读不懂哲学家的语言。我们可以借用思维实验这个中间环节来作为沟通实际生活经验和哲学思辨的桥梁,这样哲学对我们来说更容易理解,也更有趣,因为我们在其中感到了思维的快乐。黑格尔讨论自由意志的结构首先是从思维实验开始的,通过高度的抽象,黑格尔以他深邃的思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自由意志这一哲学的核心概念,使它具有了普遍性。在读黑格尔的著作时我们可以反向的沿着哲学家的路径返回到思维实验的阶段,我们每个人未必都要成为哲学巨匠,但是可以通过这种“思维的体操”来锻炼我们的思想,会更容易地理解哲学家的思想,也会迸发出一些自己思想的“闪光点”,这对我们的人生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这种哲学思辨和思维实验转换的方法对于深刻的哲学思想来说也许还显得肤浅和幼稚,但至少它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视角,得以窥视哲学巨匠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让我们每一个人感觉到哲学思辨的美和乐趣。由此,用什么方法以及方法的肤浅与深刻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1](德)海德格尔.宗教生活的现象学[M]//.海德格尔全集(第60卷).Cermany:Vittorio Kloster mann Frank furtam Main(Germany),1995.
[2](德)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M].孙周兴,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邓晓芒讲黑格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