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刘长垠 刘 青 王冠辉
素有“豫东门户”之称的永城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地处豫东边陲,北、东、南三面与安徽省毗邻。南北长75km,东西宽53km,面积2000km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31.9m,除北部有方圆16km2的芒砀山群外,大部分为平原地区。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置县,距今已有1398年历史,1996年10月撤县设市,下辖29个乡镇(16镇13乡)、768个行政村、6687个村民组。永城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10个直管试点县市之一,全市耕地面积11.87万hm2,人口149万。
李春杰局长介绍:“永城是一个以煤炭、面粉、旅游、铝电为主导的新兴能源城市,是河南省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北依陇海,东傍京沪,永青铁路和建设中的济祁高速纵贯南北,311国道、连霍高速、永淮亳高速和已规划的郑徐高铁横穿东西,通讯发达,人口密集,是周边10个县市中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矿产资源丰富,地下储煤面积1000km2,储量达50亿吨,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现有永煤集团、神火集团、裕东电厂等骨干企业,其中永煤、神火两大企业集团已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年产原煤1800万t。永城还有铁矿、瓷土、花岗岩等17种矿产资源。”
另外,永城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芒砀山旅游区,名胜古迹遍布其间,有孔夫子避雨处、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斩蛇起义处、三国名将张飞寨和西汉大型王室陵墓群,有代表龙山文化的王油坊黑固堆文化遗址;还有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纪念馆、抗大四分校旧址等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尤其是西汉自梁孝王刘武以下八代梁王、王后及大臣的地下王陵,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在其中发掘出土的金缕玉衣、四神云气图等,被历史学家称为“敦煌前之敦煌”。
“永城是全国粮油百强市、全省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市;小麦产量常年稳定在7亿kg以上,面粉加工企业已达1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年加工小麦30亿kg,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已成功举办六届中国(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永城坚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永城建立起健康的自然生态体系、矿区修复与综合利用体系、完善的环境支撑体系、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体系、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和文明进步的生态社会体系。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全国幸福感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综合实力进入中部百强县(市)前十强,并连续两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李春杰局长自豪地给我们介绍。永城市属淮河流域,境内沟河纵横,包河、浍河、沱河、王引河四条骨干河道横贯全境,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沟河有92条,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骨干河道有14条。永城市境内年平均降水总量15.87亿m3,年平均径流量2.699亿m3。年平均过境水径流量4.41亿m3。永城市水资源地表水约2.699亿m3,浅层地下水约3.536亿m3,总量为 6.235亿m3,可采量3.22亿m3,其中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460m3。永城市位于豫东平原最东部、最下游,每年的过境水量较大,能补充部分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在2~4m之间。由于多年来水利建设成效突出,永城市16次获得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城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永城市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主要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涝渍灾害及旱灾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010年春季发生大干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困难很多,挑战空前。李春杰局长与我们相视而笑后,认真而激情澎湃的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都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及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脉络,永城市积极抓住此次水利发展的机会,认真领会一号文件、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桥涵重建和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为确保大旱之年夏粮丰产,永城市切实加强领导,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精心组织,严把工程建设程序,狠抓工程建设质量,坚决克服等靠思想,倒排工期,加快工程进度,把分别安排在裴桥、芒山两乡镇的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国家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等抗旱应急灌溉工程按时完成。两项工程共新打机井518眼,新建斗农桥232座,疏挖沟渠94条、113.6km,扩大浇灌面积0.17万hm2,为夏粮丰产奠定基础。
同时,由农综办、农业局分别完成了上级下达的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资综合补贴和现代农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0.13万hm2,安排在茴村乡。整个工程疏挖斗农沟40条、50km,建斗农桥216座,新打机井240眼,修复旧井100眼,埋设低压管道86.4km,实行井井通电,整个工程完成土方30万m3。现代农业工程安排在双桥乡,打井384眼,建斗农桥375座,铺设砂石路19km,治理马4.6km,疏挖斗农沟46条、45km,完成土方12万m3,效益面积0.23万hm2。
针对未来几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李春杰局长说:“永城市仍然要积极实施节水改造和农田除涝体系建设,到2015年,完成92条干支沟及控制区内斗农沟的疏浚开挖,新打机井10152眼,修复旧井3506眼,配套机井15102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3万hm2,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67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hm2,新增旱涝保收田3万hm2。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33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0.67万hm2;农田除涝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完成和顺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骨干工程配套率100%。”
到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平,巩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实现“堤固河畅,灌排自如,水清岸绿,饮水安全,管理科学,良性运行”。
去冬以来,由于连续150多天缺少有效降雨,永城市再次发生了超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旱情。麦播面积11.4万hm2,受旱面积8.53万hm2,其中轻旱面积6.53万hm2,重旱面积2万hm2。面对严重旱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多次深入抗旱一线,调研督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抗旱浇麦工作。积极开辟应急抗旱水源,购买抗旱设备,无偿送给群众,同时鼓励通过打泥眼井、对口抽扩大抗旱浇麦面积;抽调47个市直单位组成督导帮扶工作组支持抗旱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抗旱服务队,对出外打工家庭、无劳力家庭进行帮扶和技术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抗旱浇麦工作。因此今年的防汛的工作要继续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积极备汛。一是认真搞好汛前普查,完成了13座中小型节制闸的维修、保养、试车。二是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部,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进一步细化防汛工作方案,完善了防洪预案。三是切实加大投入,消除安全隐患。今年市财政投资20万元,购置救灾帐篷6套、救生衣100件,安装雨量采集系统一套;对芒山、黄口、和顺等五闸的17间管理房进行了修葺,对防汛料物进行了补充。“为保障农业丰收,未来十年永城市的防讯工作仍要紧抓不放,永城市要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洪水管理、抗旱调度、应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一步降低。”李春杰局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重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基本建成主要河流防洪减灾体系,沱河大堤新城段及永城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沱河、浍河、包河、王引河等主要河流基本达到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乡镇防洪标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全面提升低洼易涝地的除涝能力,重点区域低易涝地除涝标准基本达到5年一遇。建设洪涝灾害预警系统,洪涝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明显提高。
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障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区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城市及重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各类防洪工程实现良性维护和运行,平原洼地具备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除涝能力;整体抗旱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一直造福于民的基础工程,永城市的市政府和领导一直很重视,而且2010年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余资金500万元,通过管网延伸解决了13个行政村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要解决农村饮水5.91万人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1.87万人,安排在侯岭和陈集两个乡镇34个行政村,计划投资3507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806万元,省投入524万元,群众投入177万元。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已完成投资的44%,计划12月底正式通水。放眼永城市农村安全饮水未来的发展,要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李春杰局长任重而道远地说:“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我们要团结一心,努力完成永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到2015年,要解决农村6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达到管理落实,长久发挥效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继续实施病险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沱河、浍河、韩沟等采煤沉陷区及王引河、包河复堤任务;对7座中型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有效降低水闸病险率。到2020年,农村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完成病险堤防和病险水闸加固任务,完善管理机制,工程运行状态良好。”
李春杰局长还向我们介绍,永城市还一直在认真搞好“五化”堤防建设,巩固完善“五化”堤防长度28km;结合生态市建设,大力组织面上沟渠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春季栽植或更新树木8万株。并积极争取项目,加大对病险提防加固维修力度。今年以来,争取河道堤防整治经费30万元,对包河左岸裴桥郭庄村段堤防进行修复加固处理,复堤长度900m,计划土方9875m3,6月3日开工,目前已经结束并通过商丘市水利局验收。
永城市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宣传治水新思路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积极推进水利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法规宣传活动,使水法制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全民依法用水的意识明显增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要开展“防洪保安”百日行动,加大采砂查处力度,保障河道安全,为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水行政执法规则,查处水事渔事违法案件106起,申请法院执行33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维护了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的良好秩序,使永城市水行政执法在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水产生活是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永城市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水产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搞好旧坑塘、废窑坑改造的同时,继续以煤矿塌陷区的开发复垦为重点,新建了一大批高标准鱼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水面600hm2,培训人员300人次,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要利用省投资金30万元完善省水生动物防疫站续建项目,为推动永城渔业生产提供了条件;投资50万元完成苗桥黄水寨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厂池塘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同时,为保护野生渔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启动了增殖放流活动,一期安排在生态湖,放流各类鱼苗1.3万尾;二期计划投入5万元,9月份实施。
在采访的最后,李春杰局长还补充说:“十二五期间,水产品产量要实现年递增10%、养殖面积年递增8%,初步建成永城市渔业苗种生产与供应基地、新品种与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基地;生态环境检测与病害防治、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保障与执法监管体系;推进永城渔业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增强永城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27万hm2;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3万吨;产值3.5亿元,递增率达到13%。构建成保障渔业生态环境、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民增收、渔业稳步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