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波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方法
陈剑波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不经适当处理,会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恰当处理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问题,选用适当的补偿方法对其进行补偿,以帮助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文章从认知图式理论出发,对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及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并结合翻译中的实际例子对五种常用的补偿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英汉翻译;文化缺省;认知图式;补偿方法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语言现象,是指源语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效率。然而,这种能提高源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际效率的文化缺省,如果不经适当处理,会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极大的困难。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教授就曾说过:“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87:85)王佐良教授说的“要花大力气加以解释”的“不言而喻的东西”就是文化缺省成份。那么,文化缺省为何会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困难,译者又该如何处理这种文化缺省呢?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和生成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处理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1932) 提出的。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新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记忆中已存的图式相匹配才能激活图式,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因此,人们头脑中已存的认知图式对理解新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理解和表达同样离不开交际者认知语境中的各种图式,其中既包括源语作者的认知图式,又包括读者(意向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如果读者输入的新信息可以激活认知语境中与原文相关的图式,就可以地正确地理解原文要传达的信息;如果读者输入的新信息无法激活相关的图式,理解就会遇到障碍。由此可见,共同的认知图式是源语作者和读者双方据以交流的前提。然而,由于认知图式会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图式。源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通常生活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具有共同的认知图式,所以在写作时常把一些他认为与其意向读者共享的文化信息省去,以提高交际效率。其意向读者在阅读时会根据文本中的某些信号的提示,不自觉地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从而正确地理解源语文本要传达的信息。然而,由于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两者很难具有共同的认知图式。译语读者阅读时输入的新信息经常无法激活相关图式,或者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有相关的图式备用。源语作者为了提高交际效率而省去的一些文化信息,到了译语读者这里就成了“语义真空”,反而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必须对原文中因文化缺省而留下的语义真空进行适当补偿,以帮译语读者建立新图式,或修正、改变他们记忆中已有的相关图式,使译语读者正确地理解源语传达的信息。
补偿是指在译文的某个地方处理某种翻译问题时(如笑料、比喻、俚语、文化专有项等)有所损失,而在另一个地方加插该种特徽,以补偿损失(Shuttleworth &Cowie,1997:25)。 翻译家王东风总结了国内翻译界处理文化缺省问题常用的几种补偿方法,并按其效果及使用频率进行等级排列,分别是文外作注法、文内明示法、归化法、删除法、硬译法。在下文中,作者将结合一些知名翻译家英汉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对以上几种补偿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
文外作注法是指文内直译,而把有关文化缺省的说明放在注释中的补偿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能较好地利用注释,比较详细地介绍有关源语文化的知识。这是解决文化缺省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翻译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时。缺点是译语读者在阅读正文时不得不中断阅读去查找注释,阅读的兴奋惯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 1:The May-day dance, for instance, was to be discerned on the afternoon under notice, in the disguise of the club revel, or “lub-walking” as it was there called.(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譬如现在所讲的那个下午里,就可以看出五朔节①舞的旧风以联欢会(或者像本地的叫法,游行会)的形式出现。(《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 译)
注释:①五朔节:英国风俗,五月一日奏乐吹号,采用树枝、野花装饰门窗。在草地上树立五朔柱,围柱跳舞,并选举五朔后。此风古时极盛,现在穷乡僻壤上还有举行的。
简析:五朔节是英国的传统民间节日,但中国读者中对此节日所知者无几。翻译家张谷若教授采用文外加注法,利用注释向译语读者介绍了“五朔节”这一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文内明注法是指在文内用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化缺省部分作详细介绍而不借助注释的补偿方法。正如Newmark所说的,“译者应尽可能把详细信息插入到文内部分,因为这样不会中断读者的阅读”(Newmark,2001:92),此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使读者迅速建立起语义连贯,阅读兴奋惯性不会受到影响。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隐性的含蓄就成了显性的直白,甚至拖沓冗长。此外,文内明注受空问的限制比较大。
例2 Hygeia herself would have fallen sick under such a regimen; and how much more this poor old nervous victim?(W.Thackeray,Vanity Fair)
译文:按照这样的养生之道,别说这可怜的心惊胆战的老太太了,就连健康女神哈奇亚也会害病。(《名利场》:杨必 译 )
简析:Hygeia 是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方人对此很熟悉。但是如果译文仅仅按照原文发音译出人名“哈奇亚”,中国读者就搞不清楚哈奇亚到底是谁,或许会以为只是另一位老太太的名字罢了。翻译家杨必教授应用文内眀注法,在“哈奇亚”的前面添上“健康女神”,使得上下文之间的语义更为衔接、连贯,也使得中国读者能正确理解译文,不至于产生误解。
归化法是指套用某些带有译入语文化色彩的词句来翻译源语词句的翻译方法,其优点在于使译语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觉得译文比较地道生动。但是,此种方法不能随意使用。过多的归化对原文文化是一种损害,因为它不仅屏蔽掉了源语中的文化,还剥夺了译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而且,它还可能使读者误以为两种文化之间并无差别。
例 3:“Well,well,”said the Duck,who was of a very peaceable disposition,and never
quarreled with any one, “everybody has different tastes.”’’(Oscar Wilde,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译文:“呵,呵,” 鸭子说,她生就一副和事佬脾气,从来不跟任何人争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幸福王子》苏福忠,张敏 译)
简析:翻译家苏福忠、张敏应用归化法,将以上句子译为中文谚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仅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生动,而且还达到了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
删除法并非删去源语中所有的文化缺省内容,而是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文化信息。如果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需要补充说明,会造成不必要的累赘,这时可以适当舍去该词句,直译其意。此种译法删去了含有文化缺省并可能造成意义真空的内容,从而使译文的语篇处于较好的连贯状态之中。但是,这种译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阻隔文化交流,使读者无法了解本应了解的文化信息。所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删除自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
例 4:Hogwarts,Hogwarts,Hoggy Warty Hogwarts,teach us something please,whether we be old and bald,or young with scabby knees,our heads could do with filling with some interesting stuff.(B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译文:霍格沃茨,霍格沃茨,霍格沃茨,霍格沃茨,请教给我们知识,不论我们是谢顶的老人,还是跌伤膝盖的孩子,我们的头脑可以接纳一些有趣的事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 译 )
简析:这是魔法学校的学生齐唱的一段歌曲的歌词。Hogwarts一词在首句中重复了两次。译者将其后的会让人产生疑惑的Hoggy Warty部分删除,用重复性的词取代,并不影响理解。“霍格沃茨,霍格沃茨,霍格沃茨,霍格沃茨”一句给人以魔法咒语的联想,此种处理既符合故事情境,且更好地方便了译文读者的理解,省去了对文化缺省所进行的繁琐填补。
硬译法即按字面照译原文,对于源语中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这种译法,由于既不能帮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也不能帮助读者解决由此而引起的意义真空,以至无法建立起理解语义所必需的语篇连贯,因此,有百弊而无一利。
例 9: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and has killed more than Mars.
译文:被巴克斯淹死的人比尼普顿还多;被巴克斯杀死的人比玛尔斯还多。(《英语谚语词典》1987:36)
简析:巴克斯、尼普顿和玛尔斯到底是何方神圣? 对希腊神话不了解的译语读者肯定一头雾水。Bacchus,Neptune与Mars其实是希腊神话中酒神、海神和战神的名字,所以该句要表达的意思是“被酒淹死的人多于大海,死于喝酒者多于战争”。用这些在西方妇孺皆知的神话典故来指代酒、大海和战争不仅贴切,更增添了该谚语古朴、含蓄、凝重的特色。但是该词典的编纂者不顾中国读者文化认知的心理习惯,将这些古代西方神怪的名字原样照搬地硬译成汉语就大谬不然了。
文化缺省的恰当消解是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成功交际的关键。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双方克服文化差距。因此,对于原文中出现的那些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障碍的文化缺省,译者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译者要充分利用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依据不同的文化语境、翻译目的等,采取诸如文外作注、文内明注、归化、删除乃至硬译等策略实现对文化缺省的消解,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图式,或修正、改变已存在的相关图式,正确地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
[1] Bartlett, F. Remembering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 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l.
[3] Shuttleworth,Mark.and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Manchester: St.Jerome Pub, 1997.
[4]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写组.英语谚语词典[Z].北京出版社,1987.
[5] 葛校琴.当前归化/异化策略讨论的后殖民视阂[J].中国翻译,2002,5.
[6] 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苏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7] [英]萨克雷.名利场[M] 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H059
A
1008-7427(2011)04-0101-02
2011-01-22
作者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