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朝阳 122000)
论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民主思想
李 娜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朝阳 122000)
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民主思想,这一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出现了倒退,提出了不合中国实际的主张,例如国民会议的思想,但此时他的民主思想也有闪耀之处,他提出了宝贵的党内民主思想。
陈独秀; 民主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而又复杂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又有着种种是是非非。陈独秀一生思想广博,民主思想是陈独秀复杂思想体系中最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他对民主孜孜以求,为了民主在中国的实现坚定不渝地做了一生的努力和奋斗。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在其一生中有多次的变化和转折,可大致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思想、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大革命失败后的民主思想和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四个部分。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思想,即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而又不断演变的过程,他先是由一个封建正统教育的接受者转变为维新派,再由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从《新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高举民主大旗,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倡导人权自由,追求自由平等,主张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对传统文化、思想、伦理进行批判。陈独秀作为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坚决地彻底地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国人的进取心和民族觉醒,在当时封建主义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国提出,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陈独秀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和政治态度对当时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具有很大的思想启示,它整整哺育了一代人,这对尔后的五四运动和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的陈独秀与时偕行,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民主思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他剖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提倡无产阶级民主,支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在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是值得赞许的,我们党早期的民主思想的形成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他在我国较早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框架,指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实现前提等,奠定了无产阶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追求民主的方向和道路。
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思想和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不同,20年代后期,由于主观和客观各种复杂的原因,陈独秀犯了错误,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陈独秀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责,作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替罪羊和错误路线的代表,承担了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对此他陷入了迷茫之中。而后当他获悉托洛茨基的政见与自己一致时,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责任问题上,与自己的错误情绪相契合,他拜倒在托洛茨基的麾下,开始了党内反对派的活动。从此,这颗明星就暗淡下去了,但是虽然他与中共的关系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而被开除出党,然而他这时的民主思想如党内民主、国民会议的主张等,仍值得我们做比较系统阐释和解读。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被撤消了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对大革命失败等问题,他与当时的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有不同的看法,以至发生争辩。他在政治上被批判受冷落,作为大革命失败的责任的主要承担者,陈独秀需要一个公平平等的地位,因而他非常渴望民主,可以说正是中国革命的悲惨失败,共产国际与中共的矛盾关系和自身的遭遇,促使陈独秀对民主问题重新思考。1929年下半年,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前后,在致中共中央和全党同志的书信及托派的政治意见书中,除总结了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外,着重谈到以前不曾涉及的党内民主问题,请回了德先生。他说:“德谟克拉西,是各阶级为求得多数意见之一致以发展其整个的阶级力所必需之工具,他是无产阶级民主集权之一原素,没有了他,在党内党外只是集权而非民主,即是变成了民主集权制之反面官僚集权制”。[1]他指出:“同志间关于理论上政策上意见不同的争论是党的进步的现象,决不是坏现象;反之,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这正是党之幼稚的表现。争论之结果,理由最充足的,自然会为大家所公认;错误的意见,一经公开的被大众批驳下,以后才不至隐藏在党内,遇着机会便要发作起来,俄国布塞维克党的理论,就是长期在这样的争辩中生长出来的……”,“如果压制党内民主,”“……便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阻住了党的进步。”[2]这里陈独秀通过阐述民主与无产阶级政党间关系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迫切渴望党内民主。另外,他还提到了党内民主原则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在政策上,在工作方法上,只要不离开革命的立场和党的立场,即使和中央有显然不同的意见,而公然出来争辩,都是党内德谟克拉西所容许的。”[3]陈独秀所阐述的发扬党内民主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这也正是列宁所提出的,后来将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写进党章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陈独秀关于发扬党内民主的思想是深刻而正确的,又具有独到见解,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只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远离革命的领导地位,这一思想不可能引起充分的重视,但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正确评价这一思想的意义。
陈独秀在决定毫不隐讳的站在托洛茨基所领导的国际反动派即“真正马列主义”的旗帜之下后,他的思想脱离了马列主义的正确轨道,向托洛茨基主义转化,陈独秀不仅用托洛茨基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且在革命策略上沿用了托洛茨基主义的内容,即“国民会议”的口号。陈独秀认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整个革命形势进入了低潮,“目前没有革命高潮的局势,并且革命高潮也不会有马上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国民会议”运动是中国革命最好的选择。他说:“目前既然是没有革命高潮的局势,无产阶级既然不能即时武装暴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缩短过渡时期,为加速到革命阶段的速度,为要求自己的利益,为力争自己解放的斗争的条件——政治自由,也对于已经开始的民主运动所应取的态度,便不应该消极的或用激烈而无行动的空洞的口号来抵制,而应积极的号召广大的下层民众参加这一行动,领导这一斗争,使之彻底的民主化,使之向前发展,走向革命的高潮。”这就是陈独秀提出国民会议口号的理论背景和现实依据及其目的。
陈独秀基于中国社会性质的错误认识,受到了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影响,主张国民会议完全不适合中国革命的需要。这些内容看起来似乎很美,但却不中用。国民会议运动实际上是适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合法议会斗争,可是中国社会性质却完全不一样,国民会议运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同时,陈独秀居然还一厢情愿地希望国民会议运动能够得到国民党统治的承认,取得合法化地位,从而达到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目的,所以他说:“我们要懂得国民党政府之存在是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便可了事,而是要造成某种力量怎样去动摇,推翻它的存在,他们可以利用国民会议做争夺权利的合法工具,我们也可以利用国民会议,以力争民主政治做反对军阀官僚等一切反动势力的合法工具”。[4]陈独秀为中国设计的这种通过议会斗争的合法运动,推动革命进入高潮的道路,完全是闭门造车的自欺之谈,这条显然走不通,国民会议运动无异于与虎谋皮。
毛泽东说的好:“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5]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会议的主张,实际上是取消革命的主张,放弃革命,看不到革命的前途和希望。陈独秀的这一思想明显受了托洛茨基的影响,加上他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心论”主张以及远离中国革命的实际战场,囿于这些因素,他怎么也不可能把中国革命的高潮与农民阶级和农村根据地联系在一起。
陈独秀走上托派道路完成了他人生上的又一次重大转化,对这次转化,托派曾几次吹嘘“其划时代的意义,当不在创立中共之下,……是他的政治生活还在向上的象征。”[6]事实恰恰相反,这次转化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由“封建正统教育的接受者”转化为“康党”,再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化为无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不断进步之后的一次倒退,是一个历史的悲剧。陈独秀在这一时期民主思想的转向,主要是因为没能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没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也有闪光点——党内民主的思想,但总体上说,由于他逐渐远离革命斗争的实际,以及退出党的领导核心后,自身环境与地位的变化,其民主思想的主体不适应中国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对此我们只能作为思想史上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也有助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
[1][2][3] 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中共中央的信[A]. 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C].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1991.
[6] 唐宝林. 陈独秀传——从总书记到反对派[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The study of Chen DuXiu’s democratic thought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LI Na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Chen DuXiu’s democratic thought went backwards, he bringed up the proposition that can’t conform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such as the proposal of national congress, but his thought of democracy also included the precious idea of inner-party democracy.
Chen Duxiu; democratic thought;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D61
A
1008-7427(2011)06-0060-02
2011-04-11
作者系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