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看《鹿柴》的翻译

2011-08-15 00:52彬,康玫,郭
关键词:译诗原诗译者

张 彬,康 玫,郭 华

(1.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056038;2.邯郸市教育局,河北 邯郸056000)

关联理论视角下看《鹿柴》的翻译

张 彬1,康 玫1,郭 华2

(1.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056038;2.邯郸市教育局,河北 邯郸056000)

关联理论下,诗歌是可译的。译者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交际的桥梁,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必须传递最佳关联性。以《鹿柴》为例,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从影响关联性的两个因素方面对其译诗进行分析。

关联理论;最佳关联;语境效果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明示和推理分别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来说的。就说话人而言,交际是明示的过程,即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交际对象(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说话人提供信息中推导出其意图。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确定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关联性的指导下,听话人才能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逻辑推理。关联性指人们理解话语时在新出现的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主要受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两方面的影响。

关联理论还认为:语境在明示—推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境又称语境假设是听话人为了正确理解有关话语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系列假设,是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凭借其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作出语境假设。由于人的认知结构不尽相同,上述三种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也就会因人而异。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听话人从同一个语言信息中未必就能推导出相同的结果来。

二、关联理论下的诗歌翻译

翻译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关联理论正是关于认知与交际的理论,因此关联理论能指导翻译实践。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译者是这个交际过程的桥梁,他先与原文作者交际。在此交际中,译者根据关联性,通过逻辑推理和判断,得出对原文的理解,然后在选择合适的语码,形成译语文本,与译文读者交流。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是一种牵涉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的三元关系。为了保证翻译这种交际的成功,即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从原文作者提供的各种明示信息中推断出作者的语境暗含,然后按照最佳关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表达形成译文,使得译文读者在理解原文时能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综上,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标准是最佳关联性的传递。

诗歌是一种以最浓缩的方式交流经验的文学体裁。诗歌之所以难译主要源于诗歌的特点。例如,诗歌的语言独特且意义深远,一些日常用语在诗歌中由于新奇的搭配变得耳目一新。诗歌中多种修辞的使用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此外,诗歌常借助于形式,如节奏、韵式表达诗人的想法和情感。这些特点在使得诗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译者翻译的难度。难怪美国诗人Robert Frost说“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金岳霖也说过“诗歌几乎不可译”。(金岳霖,1983)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而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方的意图能被另一方识别。对于译者来说,他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和理解原文作者真正的意图,然后在充分估计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译语语码重塑原文作者的意图。这也就是说,译者为了到达特定的交际效果是可以能动地选择语码的。因为语码只是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工具。由此,诗歌是可译的。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结合认知语境寻求话语间的最佳关联成为理解原文的方式,交际意图或信息意图成为翻译的内容,译者是否向译文读者传递了最佳关联成为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关联性有两个制约因素: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最佳关联即译语读者付出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三、关联理论下《鹿柴》的译文比较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中国古典诗歌不乏描述山水风景的主题,诗中的意象如空山,人语和山林早已深深内化于中国人心中。因此,中国读者认知语境中的百科信息能很容易地被激活。诗人在这首浓缩的诗中创造性地把山,人,人语,山林这些意象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整体,表达了禅意即无为、静。

诗中的“空山”并非指山贫瘠,空无一物。为了正确理解该诗,译者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辋川以迷人的自然景色而著名,王维在此居住了三十年对当地的景色非常熟悉,和裴迪一起创作了约20首绝句来赞美辋川的景色,《鹿柴》是其中之一。“不见人”也不是真的没有人,因为第二句的“人语响”证实了山上有人。前两句侧重听觉而不是视觉来描述山上的静谧。诗的后两句中“入”字一方面表现出日落时分阳光的柔和另一方面强调了森林的晦涩不明。

译诗一

On the lonely mountain

I meet no one,

I hear only the echo

of human voices.

At an angle the sun’s rays

enter the depths of the wood,

And shine

upon the green moss.

——C.J.Chen&Michael Bullock,1960译诗中“空山”被处理成了“lonely mountain”。语境效果强于原诗因为lonely有种孤独的情感在里面,而原诗则通过“空”表达了诗人的禅宗,即空、静。译诗中译者加了一个主语I,尽管原诗中没有主语,但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存在因为全诗正是通过作者的感觉记录下来的,此外,也更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减少了认知努力。译诗中的I meet no one将原诗中“不见人”这一客观结果处理成了带有目的性的动作,语境效果强于原诗。原诗中的“返景”翻译成了sun’s rays使得译语读者付出更多的处理努力,因为sun’s rays可以是日出的阳光,正午的阳光甚至是傍晚落日的阳光。而“返景”在原诗中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因此译诗没有很好的传递原诗的内容。“at an angle”是译者对原诗的改写,同样没有尊重原诗的内容。从形式方面说,原诗的四句在译诗中改为了八句,且没有押韵。译者没有很好的让译语读者了解原诗形式方面的信息。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译诗对原诗形式的保留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译诗二

Empty hills,no one in sight,

only the sound of someone talking;

late sunlight enters the deep wood,

shining over the green moss again.——Burton Watson,1971

在译诗二中,“空”被翻译成了empty,在内容以及意境方面很好的呼应了原诗的禅宗。同时,译者保留了原诗的无人称,在译诗中也没有出现主语,这就给译语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另外,“不见人”和“人语响”体现了禅中“有”和“无”的平衡,译诗则是通过“no one”和“someone”来传递这种最佳关联,体现了原诗的意境。Late sunlight也与原诗中的“返景”相对应,减少了译语读者的处理努力。

在形式方面,译诗用了24个词翻译原诗的20个字,像原诗一样简洁。

四、结语

关联理论这一关于人类交际与认知的语用学理论能够指导翻译,因为翻译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关联理论框架下诗歌是可译的,译者能够向译语读者传递最佳关联成为翻译成功的标准。译者首先应该正确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减少译语读者的处理努力;在使译语读者获得语境效果方面,如何更好的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意境是译者应该首先予以考虑的其次是诗的内容和形式。

[1]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Gutt,Ernst -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Weinberger,Eliot& Octavio Paz.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How a Chinese Poem is Translated.[M].Kingston,Rhole Island:Asphodel Press,1987

[4]孙华祥.关联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1(2):

[5]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83.

[6]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7]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8]高楠,张彬,任自峰.对翻译等值理论的认识[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88.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of Lu Zh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ZHANG Bin1,KANG Mei1,GUO Hua2
(1.School of Arts,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2.Handan Bureau of Education,Handan 056001,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and the main task for translator is to deliver optimal relevance.Through analyzing the original poem of Wang Wei’s Lu Zhai,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o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optimal relevance.

relevance theory;optimal relevance;contextual effect

H315.9

A

1673-9477(2011)02-0096-02

2011-03-16

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青年基金课题

张彬(1982-),女,河南辉县人,助教,硕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王云江]

猜你喜欢
译诗原诗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峨眉山月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改诗为文三步走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去车站听乡音(駅へ行ってお国なまりを闻く)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