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琳
(国际关系学院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091)
数字阅读时代纸质出版物的发展前景
齐 琳
(国际关系学院 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091)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纸质出版物相对于数字读物,具有权威性高、公信力强、内容创新、思想深刻、阅读适意、储藏安全等显著优势,更由于阅读纸质出版物不仅仅是单纯的读字看图、听声触形的视觉行为,而是一种能满足人们心灵、精神、情感需求的饱含着珍贵传统价值的生活方式,因此,数字读物的兴起和发展不会导致纸质出版物退出人类的阅读历史,但会迫使它在新的媒介载体格局中重新寻找更适合功能定位,即未来的纸质出版物将成为小众化的高端产品,并向个性定制、按需生产的方向发展,其文化传播功能将大部分消失,其审美、艺术、收藏功能将大大强化。
数字阅读;纸质出版物;出版史
数字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各种电脑、MP3、手机、阅读器等。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85465.html?wtp=tt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受到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其未来发展前景问题也就成为出版界、传媒界以及电子硬件厂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数字阅读以其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范围广、使用快捷方便、几乎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阅读成本低、互动性强、个人化强烈以及特有的包含声音和动画的立体全方位展示等优势,深受各种读者尤其是广大年轻读者的欢迎,因而,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2009年,“我国18周岁以上成年国民数字出版物阅读率为24.6%。……分别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国民电子阅读器使用率虽然仅为1.3%,增幅却高达30%。”[1]面对这种局势,纸质出版物受到的冲击和挑战也是不容否认的。调查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91.0%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加上“51.0%的国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1]有了更便宜的数字读物,人们自然不愿意去买更贵的纸质出版物。
在这种形势下,“纸质出版物必将消亡”的观点纷纷出笼,有人甚至给出了确切的期限。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预言到2050年纸质图书将可能消亡;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甚至推算出了纸质图书消亡的时间表:“20年内,纸质阅读将被边缘化,报纸、期刊将会成为第一批消失的纸媒介,随后是休闲读物,最后则是学术类纸质图书。”[2]
与此同时,纸质出版物绝不会消亡且将长期存在的观点也是针锋相对、支持者甚众。方正集团高级副总裁方中华认为:纸质阅读不但没有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消亡,反而还保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出版增长态势,所以说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会共存,而且会长期存在下去。[3]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认为: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是我党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4]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郭志坤认为:纸质出版物将永远不会退休,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纸质出版物将会革新并给出版业带来新一轮的飞跃,纸质出版物将与人类同行。[5]
此外还有以北京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吴雨初为代表的“中观派”,认为“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其长,部分重合,互不替代,二者共兴”。[3]
那么,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兴起和发展,纸质出版物是消失还是长存?其原因何在?其发展命运又将怎样?这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题。
深入分析纸质出版物的优势与不足,将会较为容易地回答上述问题。传统纸质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杂志、报纸等,其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因此本文所说纸质出版物的优势与不足都是从广义的、整体的角度加以分析的,具体到单个纸质出版物与单个数字读物的比较则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对照数字读物谈纸质出版物的优势或不足时,并非肯定这一个的同时否定另一个,而是指在特定的方面两相对比,哪一个的特征更显著,哪一个就具有该方面的优势或不足。
(一)优势。发现并分析纸质出版物的优势是推导出其将继续发展和长期存在的重要依据,从整体上讲,纸质出版物相对于数字读物,具有以下显著的优势。
1.高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科研人员在参考和引用某文献资料时,即使他是在网络或其他电子载体上首先读到该文献,他也必定要看到或得知该文献确凿的纸质出版物出处,方才放心引用,并且学术成果的编辑出版者也会要求作者尽可能查找、引用、著录纸质参考文献;当人们从一般的网页上看到某新闻事件时,并不能立即确定其真伪,但当他在正规的纸质报刊上看到同样的报道时,他会自然而然地确信其为真;对于网络或其他电子载体上的文章书刊内容,人们往往不能肯定其准确性和可靠度,对其是否被删减篡改、是否有错误遗漏往往心存疑问,而对正式出版的纸本读物则不会有这样重的疑心。换句话说,即使同样内容的读物,人们对其数字版本和纸质版本的本能态度是有区别的,对于形之于印刷文字的内容,人们的信任要轻易得多。这正是纸质出版物高度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具体体现。
纸质出版物的高度公信力和权威性是由其产生过程决定的。由于纸质出版物一经印刷出版便不能更改或消除,因此比起可以随时修改、任意增减、轻易删除或恢复的数字读物尤其是网络读物,纸质出版物的产生要慎重严格得多。纸质出版物的产生都必须经过作者的创作(或采写改编)、编辑的选择考证修定、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审查检验以及出版单位的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精细、标准的程序,才能与读者见面。纸质出版物这种慎重、严格、缜密、复杂的出产过程,决定了它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必然的。加上,目前,数字读物,不管是网络在线还是离线下载的内容,其来源大致有三类:一是已经出版的纸质读物的电子版本;二是个人化、自由性浓厚的未经公认公评的“私人写作”(包括私人日志、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个人见解等等),这部分内容必须变成纸质出版物才能得到版权和正式承认,在数字阅读日益壮大的今天,各种网络作品纷纷寻求正式的纸质出版,恰恰从另一面证明纸质出版物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远远高于网络发布的内容,否则这些走红网络的作品就没有必要登陆纸质载体了;三是海量的、重复的、碎片化的、泡沫式的“复制粘贴”资讯,这部分内容往往被称为“信息垃圾”,缺乏最起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纸质出版物严格的产生流程决定了它具有高度公信力和权威性,进而使其在为读者提供准确的知识、可靠的参考、主流的价值判断等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2.优质的创新性
纸质出版物的创新性源于其最初产生时的原创性。没有任何出版单位出版者会允许或支持抄袭、剽窃、重复他人的观点和作品,原创性是对纸质出版物内容的基本要求。相比之下,数字阅读的内容因其产生方式的随意便捷、宽松自由、私人化、开放性,存在大量重复雷同、浮躁跟风、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症状。受商业运作、追求利润的影响,上述问题在纸质出版物中并非不存在,但因为纸质出版物的准入门槛和产品成本较高,使其在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方面的标准也更高,监督也更严;因其成品的不可更改性,使其在内容原创或推陈出新方面把关更为严格,这一点,是信息量铺天盖地、更新速度瞬息万变以致今天的洋洋万言书明天就变得“找不到网址”的数字阅读在内容把关方面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内容上的原创、准确、可靠、负责共同造就了纸质出版物优质的创新性,而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才能给读者提供真正有益的精神食粮。
3.高度而深刻的思想性
不可否认,未经正式出版数字阅读内容中不乏独到而深刻的思想,而正式出版的纸质出版物中也有相当部分的媚俗浅薄、空洞无物的产品,并且目前数字阅读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纸质出版物提供的,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部分的重叠。但是,撇开重叠的内容,首先,就整体而言,纸质出版物因经过层层筛选、审查、考证、修改,其内容的精炼、观点的缜密、思考的独立、行文的逻辑更加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因此其思想性在高度和深度上都比内容良莠不齐、形式哗众取宠、审核松散不严的数字阅读的内容高出很多。其次,纸质出版物的思想传承、历史积淀是处于兴起阶段的数字读物所望尘莫及的,其差距犹如世代贵族与暴发户之间的鸿沟。因此,就阅读内容而言,纸质出版物整体和宏观上具有更深沉的情感、更智慧的灵魂、更深刻的思想。
4.阅读体验的遂心如意与储藏的安全性
数字阅读必须依赖一定的设备,不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电纸书、手机阅读,都必须借助相应的电子显示设备以及必不可缺的电力能源。因此,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设备适应人的阅读方式而是人去适应设备的运行方式,进行数字阅读的人往往有一种被电子设备牵制的不良感觉,即传统阅读中蕴含的书香诗意、悠然适意几乎是不存在的;电子显示设备要么不能随意携带和放置,要么因电磁辐射危害、电力能源的受限而产生诸多不便,大大限制了阅读的舒适性;又因为其内容的虚拟存在,一旦电力遭到破坏或者网络遭遇攻击,数字阅读就成为不可能,其内容就会被他方窃取或者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纸质出版物虽然也有水火之忧虫蛀之害,但它不会全军覆没,不会消失得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因此它的储存与流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纸质出版物的阅读,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位置、环境、姿势、方式的限制,几乎在任何时候,拿起并翻开书报杂志总比打开电脑找到网页容易得多。纸质出版物既不需要电源,也不需要电线连接,还可以轻松地随身携带;除非漆黑无光的情况,阅读纸质出版物几乎不受任何设备的限制;它可以在任意时空环境、任何情境中阅读——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什邡市蓥华镇中学14岁的初一学生邓清清在被救出之前,还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由此可见,纸本阅读满足人们的不仅仅是汲取知识资讯的需要,还蕴含着安抚情感、快慰心灵、养育思想的深层需求。纸质出版物所提供的阅读之外的舒适与抚慰功能是数字读物所极其欠缺的。
一个值得特别指出的问题是,许多调查报告都将“成本低”作为数字阅读的优势,似乎几元几十元的书报杂志是过分昂贵的,其实这种结论并不全面,因为所谓“成本低”只是针对那些拥有数字显示设备、有上网下载支付能力的读者群而言的,而对那些买不起电脑手机、付不起网费信息费的大量的弱势群体而言,拥有一些纸质出版物却是能承受得起的可行之事,毕竟十几亿中国人几十亿地球人中的经济贫困者并非少数。从读者全体的角度分析,纸质出版物不是比数字读物昂贵,而是比它便宜得多,因此纸质出版物的阅读其实更容易更简单更方便。
5.纸本阅读,一种饱含着珍贵情感体验和文化气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在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里,读书看报不仅仅是阅读知识了解资讯,更深层的心理上,纸本阅读是一种饱含着传统价值判断的珍贵情感体验,一种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数字阅读有多少便捷与优点,都只能在纸本阅读面前败下阵来。阅读纸质出版物,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阅读行为,而是富含了提升心灵的高度、追求智慧的圆满、体现人生的勤奋、领略历史的熏陶、享受生活的超然等珍贵情感因素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天才作家蒋方舟说:“白纸墨香,乐在汉王iPad之上”,她认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最大的不同就是,数字阅读永远读的只是信息,每个人都仍在所谓信息的海洋里,疯狂地在这大海里喝各种不需要“信息盐水,“但这真的是你需要的吗?……在这时代里你还要保持自己的不知情权,很多消息是不需要知道的,这就是读信息和读书的不同。书不是让你知道得更多,相反读书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孤独的人”。[3]手捧着散发墨香的书卷,代表一种阅读的传统和理念,一种充满文化韵味的人生体验,一种象征品味的审美需求。纸质出版物这种独有的情感体验、文化韵味、延续传统等特征是数字阅读永远都无法超越和取代的——电子纸阅读器朝着越来越接近纸的形态和感觉(轻薄、纯白、可折叠、能弯曲,厚度不足半毫米)的方向发展,就是要让人产生在纸上而不是电子显示器上阅读,这正好说明了纸本阅读的美感愉悦感和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证明,无论数字阅读如何突飞猛进,纸质出版物都不会彻底消亡。
(二)不足。实事求是地研究纸质出版物的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到其应对危机与挑战的有效出路。
1.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纸质出版物的内容从整体上比数字读物具有更高的创造性、思想性和生命力,但是对纸质出版物自身的水平做具体分析,还是必须承认,其中存在大量的“残品、次品、废品和垃圾”。北京磨铁图书公司总裁沈浩波认为,纸质书和电纸书绝对不是谁战胜谁、谁压倒谁那么简单。“纸质书也好,电纸书也罢,内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高端内容才有商业价值,传统出版的优势在于对内容的研发能力,能够慧眼发现优秀作品。”[6]换言之,真正决定数字读物与纸本读物命运的,不是价格问题,不是环保问题,不是电磁辐射问题,也不是阅读姿势是否舒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改进或解决,电纸书的“纸感”越来越真实就是实证),更不是说数字阅读意味着庸俗、纸本阅读代表着高雅。决定哪一方将最终占领阅读世界的主导地位的是二者共同的核心问题:内容。目前,数字阅读遭遇的真正发展瓶颈就是其内容的贫乏——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泡沫、口水、痴言妄语,电子书又“只见电子不见书”,手机阅读的内容无非是网络资讯的重复,数字阅读的先进性大部分体现在其作为载体的外壳——阅读显示设备上,其内容主要还是由其“内容提供商”——纸质出版物供应的。这样一来,数字读物与纸本读物之争就好像足球界的“德比之战”,其实质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试想,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阅读能够像纸本阅读一样无线、无电(也许像纸质出版物一样依靠太阳光)、便携、适意、随手打开、有翻页的真实感、像真正的纸一样薄一样可弯曲可折叠可圈可点、以很低的价格就能下载等等,而且其内容也经过一套完善的法律规章的约定(这在将来是完全也可能实现的)具备了版权,具备了可靠性、真实性、权威性和思想性,那么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怎么能不被挤压得少之又少?因此,真正影响纸质出版物前途命运的不是它目前拥有的那些外在优势,而是其内在品质即内容是否优质精良、是否能满足人们心灵、精神、情感的需求。
在当前的“纸数之战”中,尽管数字阅读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纸质出版物依然占据着牢固的优势地位,但是,纸质出版物自身存在的因追逐合法或不合法利润而产生的大量思想贫乏、内容空洞、趣味低俗、欺世盗名的“文化垃圾”将是导致其失去读者、失去市场进而渐渐失去阵地的根源。
2.形式上的衰落
纸质出版物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既不环保,也不低碳;其发行和流通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其信息容量很有限,表现形式也不及数字读物那样有声有色、立体展示、丰富多彩;其传播速度远远低于突破空间地域束缚的电子传输,其阅读的互动性也不像数字阅读那样及时、开放、自由、迅速,等等。这些不足之处恰恰是数字读物的长处,也是数字读物一直致力改进和完善的方向,因而也是影响纸质出版物在已经打响的“纸数之战”中的结局的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若论优势,纸质出版物不但绝不会消亡,而且“必将与人类同行”;若看劣势,纸质出版物又有被数字读物挤出人类出版史的危险。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都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的极端论断。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纸质出版物与数字读物各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根:内容,也就是纸质载体也好,数字载体也好,都是人类知识文化、精神思想、智慧文明的承载传播工具,因此,谁能更好地展现、储存、传播、延续人类的文明成果,谁就能在“纸数之战”中胜出。
没有一种载体是完美无缺的,数字载体作为新兴事物既美好的前景,也有太多待改进之处;纸质载体作为传统载体既有牢固的历史积淀,也有实际的落后和不足,因而目前看来二者都不可能独占出版领地而把对方排挤出局。数字阅读想要达到纸本阅读那样的视觉感官享受,上升到文明积淀文化修养的精神高度得攻克多少技术难题、经过多么漫长的时光沉淀呢?并且数字阅读的“理想国“——人人都拥有显示设备终端、输出印刷装订设备终端,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方便的场合付费、下载、打印、装订一本自己喜爱的纸本读物,达成这种梦想,社会得有多发达、人民得有多富裕?别忘了我国还有多少人依靠社会或慈善机构才能看到一本未必是优秀的纸质读物,更别提地球上还有太多需要救助的弱势人群。既然数字阅读的”理想国“不可能真正完全达成(也许在它达成之前又出现了更新奇的阅读方式),那么纸质出版物因为数字读物的低价、新颖、迅捷、海量、先进等等特点而”被逼退位直至消亡“的论断也是不成立的。那种认为纸质出版物终将消亡的观点其实是抹杀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试想科学家成功研制了一种药丸,营养健康美味无比还价格便宜,吃一颗可以十天不吃饭,人类会因此放弃复杂多样、麻烦费时的种种美食吗?当然不会。人们只会各取所需,爱药丸的吃药丸,爱美食的也决不嫌麻烦。同理,读书报杂志这件事,并非单纯的读字看图、听声触形的视觉行为,它更是一种思想活动、情感享受,由于人类思想情感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一定不会是人类全体都对技术先进、形式新颖、引领潮流的数字阅读奉若神明,正如电视的出现并未将阅读和广播排挤出局,碟片的诞生并未使真人真景的剧场演出烟消云散,电脑打字并不能抹杀人类对手写书法的热爱,汽车的普也没能使走路这种生活方式绝迹一样,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全新形式的数字阅读也不会使内涵丰富、意义深广、代表着饱含着珍贵情感体验和文化气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纸质出版物退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相反,读(纸质)书而不是读(电子)屏这件事将永远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事实证明,数字读物与纸质出版物都在对方的逼迫下寻找着合适的定位,都为对方做了改变。数字读物不但极力在外在形式和阅读感觉上向传统的纸本阅读感靠拢(例如电子阅读器实现薄如纸、可折叠可弯曲,努力提高显示器反射率使其接近纸张的水平),而且极力寻求内容上的重大突破(例如构建数字阅读的全流程的产业链,包括文本内容生产、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电子阅读器接收三个部分,其中以解决版权问题和建设电子书内容的购买商店为主);同样,纸质出版物不但把传统出版流程做得更加精益求精,而且借助电子设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宣传、推广、发布、销售自己的产品,数字读物与纸质出版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上各出版社(商)往往是同时开发数字读物与纸本读物,各数字阅读器生产营销商往往与纸质出版商合作,更是造成了数字读物与纸本读物“本是同根生”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新媒介的出现的数字阅读不会导致传统纸质出版物的消亡,而是逼迫它在新的媒介载体格局中重新寻找更适合功能定位。那么纸质出版物在未来(这个未来是很长一段时期,而非20年、50年或者100年)的新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呢?
1.新的出版形式
随着数字出版法律法规的完善,其版权问题将得到解决,其内容将实现原创和独立,既不再依靠纸质出版物作为其“内容提供商”,那么数字读物的权威性、创新性、思想性将逐一拥有,纸质出版物最主要满足的就是人类的阅读习惯、情感体验与传统审美的需求。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数字出版必将拓展今后的阅读与传播方式,未来的纸质出版物将向个性定制、按需生产的方向发展。到那时,随着数字阅读流程的顺畅完善,随着数字阅读设备的人性化和舒适度的日益完美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人们将可以很方便很适意地付较低的费用下载阅读版权合法、内容精良的各种读物,人们可以根据个性需要订购纸质版本的读物。到那时,大批量生产纸质出版物然后再推广卖出的方式将不存在,出版社需要大力宣传推销的只是读物的内容思想,人们各取所需付费阅读数字版本或订购纸质版本。
2.纸质出版物将成为小众化的高端产品
正如电影电视激光碟片技术的发展使得观看文艺戏剧演出的影像版本变得十分容易和便宜,但真人剧场演出并未从此消失,而是变成了小众化高端消费,成为有爱好、有消费能力的人群的专属生活方式,与在家看电视相比,去各大剧院看演出已经不是普通普遍的生活方式。将来,当数字阅读成为普及普遍的生活方式,当读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如出行坐汽车(而不是走路)一样平淡无奇的习惯,读书将成为纸质出版物爱好者、崇拜者特有的阅读方式,且由于纸质出版物需要特意印刷装订,它将演变为高端消费品乃至奢侈品,成为特定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
3.纸质出版物的艺术与收藏价值充分强化
随着数字出版流程的合法与完善,大众的阅读习惯、文化的储存传播形式都将被改变,纸质出版物的储存与传播功能将极大削弱,其情感与审美功能将被强化,随之而来的是艺术与收藏功能逐渐升高。香港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梁文道认为:“传统书籍仍然会存在,就像CD出现后,黑胶唱片仍然存在一样,但是它会变成少部分‘发烧友’的爱好。”在谈及数字出版时代纸质书的未来时,他表示,“能够活下来的纸本书一定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纸本书以后标志着某些特别珍贵、重要、有价值的书,让人觉得它值得浪费那么多纸张和树木,值得做成纸本书;第二,它的设计、装帧一定是特别考究,印刷上面一定特别强调工艺,这样它本身就变成了某种工艺品。”[7]随着纸质出版物走向小众化、高端化、特定化,其文化传播功能大部分消失,其审美、艺术、收藏功能将大大强化,就像电子邮件的普及使邮票的作为邮资的作用几近消失,但其收藏升值作用却反而变强一样。
[1]徐升国.数字时代你怎么读书?——从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看国民阅读趋势[N].光明日报,2010-04-20(9).
[2]徐楠,张晓东.纸媒阅读遭遇数字出版猛烈冲击 纸质图书打响生存保卫战[N].北京商报,2010-04-24(C6).
[3]“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公司第八届讲坛”。(北京出版集团官方网站 http://www.bph.com.cn/cweb/NewsInfo.asp?NewsId=784)
[4]尹明华.纸媒的生命力[J].传媒,2006(12):41-42.
[5]郭志坤.纸质出版物将与人类同行[J].编辑学刊,2006(6):8.
[6]廖小珊,杨雅莲.电子(纸)书一股劲风搅动传统出版一池春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4-09(3).
[7]蒲荔子,吴敏.电子阅读时代来临 纸质图书变成收藏[N].南方日报,2010-08-31(A20).
[8]张西可.原创新闻:纸媒的竞争优势[J].青年记者,2007(16).
[9]符莹.新兴媒体下传统纸媒的生存思考[J].新闻天地,2008(8).
[10]吴春光.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差异化价值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3).
[11]余清楚.纸媒依旧有春天[J].新闻战线,2010(2).
[12]范国忠.读屏时代,纸媒如何引领阅读[J].新闻爱好者,2010(1).
[13]北京阅读状况调查:纸媒地位难以撼动[J].青年记者,2009(21).
F287.5
A
1008-2603(2011)03-0036-06
2010-09-30
齐琳,女,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责任编辑:王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