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与儒学

2011-08-15 00:55杨晋娟
关键词:礼教五四儒学

杨晋娟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五四”与儒学

杨晋娟

(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对儒学的态度演变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观念的对立,“五四”人批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其核心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精神相悖,试图用民主、科学在中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及学术思想,认为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没有存在价值,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思“五四”,牟求儒学的新发展,应继承、发展“五四”的批判精神,实现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结合,推动它的现代转型。

“五四”;儒学;现代化

对“五四”与儒学的研究要区分孔学、儒学、礼教。孔学是孔子的学说,提倡仁爱、克己复礼、中庸与忠恕之道等;儒学则是对孔子及其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礼教是建立在尊尊、亲亲基础上的宗法等级教化制度,后经“三纲”观念的渗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社会的手段,在一定时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礼教成为禁锢自由、压抑人性的牢笼。

孔学与儒学是思想文化,礼教则是物质、制度文化,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互通之处。孔学、儒学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孔子从周礼中抽离出的人文价值,儒学在后期发展中,为适应君主专制而衍生出三纲、天理性命之说,将孔学抬出为礼教的存在做论证,因而孔学、儒学、礼教三者之间纠缠纷扰。“五四”对孔学、礼教的批判,为我们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初的思考。

一、“五四”对儒学的批判

“五四”是怎么对待儒学的?对此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林毓生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指出,“五四”是全盘性反传统,“五四”知识分子借助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其传统主要指儒学。但也有学者认为“五四”是部分的反传统,反儒学,且这个儒学不是孔子的真正思想,反对的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礼教。“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1]。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五四”所谓的“反传统”,反对的是被专制统治者利用的孔子,要打倒孔子的权威,推翻作为封建制度代言的孔子,还原真的孔子。

“五四”时期批判儒学的目的:一是反对儒学被人利用而不反对儒学本身;二是他们反对儒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1]。当时为了附和袁世凯复辟,康有为、陈焕章等主张将孔教立为国教,将孔学编入宪法等,恢复帝制。李大钊认为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取消了部分人的教授、言论、出版、信仰的自由,“是必有大奸慝怀挟专制之野心者,秘持其权衡,而议坛诸公,未能烛照其奸,诚为最可痛惜之事”[2](P228-229)。陈独秀、胡适等人也反对孔教被强权势力利用,认为“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3](P290-291)。反对孔学、儒学被强权者利用,因为他们是帝制的产物,与民主和自由的精神相悖。认为孔学、儒学不适用现代社会,它的存在会阻碍社会进程,“只有(德赛)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而要拥护德、赛二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以及“旧艺术、旧宗教”和“旧文学”[3](P442),以图更快地实现共和制。

陈独秀等人已经认识到中西之间的差距是政治制度的不同,而造成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实由思想文化的不同。他们将礼教看成是孔学、儒学的精华,视三纲为礼教的精华,反对以三纲为根基的宗法等级礼教制度,认为宗法制度有四大恶果:“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识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之生产力。”[3](P167)自由、平等是构成现代社会生活的思想基础,礼教与自由、平等相悖,“吾人不满于儒家者,以其分别男女尊卑过甚,不合于现代社会之生活也”[3](P389-390)。礼教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血缘系统而建立的制度,其实质是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名分,使处尊位者拥有对在下位者的绝对优势,束缚被统治者的人身自由,妄想实现思想意识的掌控。“五四”人急于抛弃礼教这一不合时代的“物品”,他们对礼教的批判及对时人的当头棒喝,使人意识到真正的人是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推动了独立个体的成长,为以后清除封建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将孔学、礼教与帝制建立起必然联系,认为“孔子者,历代专制帝王之护符也”[2](P242)。在使礼教成为过街老鼠的同时,儒学也成为礼教残害人性的“同谋”。历代统治者都标榜要实行尧舜之道,将孔学、儒学立为主导文化,在现在看来,孔学成为封建王朝兴衰的挡箭牌,功成则帝王居其功,事败则孔子食其过,没有认识到孔学、儒学自身的价值,暴露了孔学、儒学作为工具性的存在,成为他们政治文化斗争的导火索和牺牲品。因而对孔学、儒学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政治体制之争、政治文化之争:帝制与共和制之争(专制与民主的执政方式之争)、尊卑等级与自由平等观念之争。

他们认为孔子自身作为思想家有伟大之处,但是千百年来统治者对孔子所塑造出来的神圣权威使孔学成为专制政治的灵魂。陈独秀认为“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3](P247)。意识到思想观念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但是否认了文化的传承性,低估了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力,将旧文化作为物品抛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无法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无法为现代社会提供资源。

二、“五四”对儒学的发展

“五四”对于儒学的批判,不仅因为外在的政治原因和社会环境,同时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专制制度下的儒学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李贽的呐喊,魏源、严复等人对于引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的意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在实践层面的努力,都为“五四”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五四”精神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历史的必然,敢于批判、敢于否认权威的精神应当被继承。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认为孔子之道只适应于封建社会,于现代社会无益。“五四”知识分子倡导新道德、新文学,以求变、求新的心态面对传统文化,以自由、平等的观念摧毁礼教对人思想、人性的束缚,祛除“吃人”的礼教。儒学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失去了驾驭意识形态的地位,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儒学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赋予独尊的显要地位,鲜有人去批判,“在历史上,在所谓‘至圣’、‘垂宪万世’、‘万世师表’、‘万世教主’的名义下,孔子与孔子之道主要被作了一种非历史和非语境化的读解,从而剥夺了人们对他进行反思与批判的根据”[5]。“五四”人打破了儒学一直占主导的地位,否定了儒学,将孔子拉下神圣的祭台,打破千年来对孔子的崇拜,将孔学丢入历史的糟粕中。使批判精神、怀疑意识深入人心,让人们在“五四”之后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儒学、孔教与帝制的关系,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权利等观念在全社会引发浪潮。

儒学的产生、发展一直伴随着封建王朝的存在,与封建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吴虞所说,孔学之所以能成为统治者的护身符,是因为它本身有可以被利用之处。将孔学、儒学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文化看成是旧与新的对立,否认传统主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试图通过批判礼教清理人思想中的毒素,将西方思想嫁接到中国人脑海中,并以西方的价值评判中国文化,而没有认识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

在中西文化碰撞之后,中国人从物质文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不断深挖中西、旧新、落后与先进的原因,这是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使命。“五四”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批判是20世纪对儒学反思的开始,在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间搭桥铺路,变相地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他们的功绩即在于为以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他们用自由、平等思想改造中国文化的思路也被继承,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发展,引导了它的现代转型,进一步回答了近代以来中西古今文化碰撞之后,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的问题。

三、现代启示

“五四”过去了90多年,在这期间,儒学一直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引发了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如中国哲学合法性、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儒学的发展更加明朗地得以呈现。儒学是我们的传统哲学,探讨儒学的现代发展,要回到传统文化自身,辩证地看待儒学,在此基础上谋求儒学的发展,回答现代社会的问题,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五四”对儒学的批判带给我们现代的启示:儒学在古代有其价值和作用,除却礼教制度层面,儒学的本质是什么?儒学对于现代的人和社会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儒学与自由、民主、科学等精神是否背道而驰不能共存?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生活在现代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儒学及其真正价值。儒学本质是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的超越的学说,作为社会个体,它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感性欲望,以理性指导自己的生活;能仁爱他人,与人诚信;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践行“道”,实现人生价值,与天地圆融。儒学作为时代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运用天理性命为封建礼教做论证,提倡三纲五常的必要性,不可否认儒学确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地方,如提倡尊卑有等。我们应对其认真剖析并做“手术”,在被历史覆盖的现象中,抽离儒学的本质,还原其价值,并使儒学在现代社会得到认同,如儒学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应得到借鉴,而儒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在解决生态文化建设中也会有所启示,将儒学作为解决与现代社会问题的一种方法途径,既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又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五四”对儒学的批判采用的标准是西方的民主、自由等思想,但评判两种文化,采取单一标准极容易陷入中心主义和单元文化论的陷阱。张灏在《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中,谈到“五四”人将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转变为德菩萨与赛菩萨,妄想把所有的传统全部抛弃,用民主、科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发展。文化的发展不可也不能被割裂,立足于自身,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以割裂民族文化为代价谋求发展,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文化最终会失去其独立性,反思传统文化,寻求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自身、展现自身,以开阔自信的心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1]欧阳军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J].中国文化研究,1999,(2).

[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李新宇.论“五四”启蒙思潮的形成[J].齐鲁学刊,2000,(3).

[5]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J].孔子研究,2004,(3).

“The May Forth”and Confucianism

YANG Jin-juan
(Faculty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20th century,the collision of East and West,the strong impac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culture results in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e because of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Confucianism.People deem that the patriarchal hierarchy contradicts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They try to use the western’s democracy and science to change the political system,ethical and academic thought.They think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no value.Rethinking the May Forth can help us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movement's critical spirit,break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chieve a combination of legislation,to promote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 May Forth”;Confucianism;Modernization

I206.2

A

1008—4444(2011)06—0043—03

2011-09-04

杨晋娟(1984—),女,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红克)

猜你喜欢
礼教五四儒学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