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洁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释家文化与中国古桥关系探析
——以潮州湘子桥为例
曾丽洁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释家文化自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古桥建设中,释家文化中的积德行善、普渡众生、吉祥祈福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古桥之一,其身上凝结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关于湘子桥与释家文化关系的分析研究对于说明释家文化对中国古桥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释家文化;中国古桥;潮州湘子桥;建造目的;装饰;命名
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古桥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骄傲,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释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古桥建设影响很大,从古桥的建造、装饰到古桥的命名,都深深地镌刻着释家文化的印记。潮州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7年(公元1171年),列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和北京的卢沟桥同居中国名桥之列,是中华大地上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古桥。湘子桥的建造目的、装饰题材和命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释家文化对中国古桥的影响。
释家文化强调人有先天的孽缘,人生充满痛苦,只有努力修行,约束身心,艰苦磨练,才有可能修成正果;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释家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行善积德,渴求能善报今生、惠及子孙。关于桥梁,《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是道路的延伸,其作用是跨水行空,勾通二岸。没有桥,江河峡谷就是天堑,渡船就有可能被惊涛骇浪所吞没。有了桥,天堑变通途,道路成康庄,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人生就有了希望。修桥铺路便民利民,给人以生命和希望。“修桥铺路,善莫大焉”,释家文化把修桥铺路视为普渡众生的大善举。释迦牟尼常教弟子:“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修桥铺路成为释家信众行善积德的重要途径。
潮州历史上是广阔的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古城处于闽粤交界,经过潮州的驿道通闽浙、达二京,是东南沿海北上闽浙京津的惟一通道。韩江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河,长470公里,纵贯潮州注入南海,是东南沿海这条千年古驿道上的天堑。据潮州府志载:“潮州为全粤东境,闽越豫章,经涂接壤。城东之水曰韩江,合汀赣九河之流,汇鳄溪(注:鳄溪为韩江旧称)於广济门。……今者(注:湘子桥修建后)梯航万国,南抵扶桑,北暨流沙,舟车所至,莫不攸往,则是桥也。周行如砥,泉货以通,民用以利,可以宣圣天子承天载物之治矣。”湘子桥的建造,使“周行如砥,泉货以通,民用以利”,实为天堑变通途。
湘子桥横跨韩江,历经几个世纪都是千里韩江上惟一的桥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座桥的重要性潮州历史上多有记载,如:“潮之水,以韩江为最,江上有桥,当闽粤孔道。”[1]“郡治东,并城之水曰恶溪。旧有修桥……名曰‘济川’,其途通闽浙,达二京,实为南北要冲。”[2](P41)作为东南沿海惟一的驿道,南宋以来,随着宋室南迁,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韩江汇集赣南、闽西、粤东九河之水,水量非常丰富,汛期径流量最高达到17 800立方米/秒。加上韩江处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季很长,正常年份从四月到十一月都是韩江的汛期。汛期的韩江:“江势婉蜒,飙横浪激,时多覆溺之患,循抵中流,势若微杀,往来冠履,踵蹑肩摩,轻舸短楫,过者寒心。”[3](P75)“其流如马骋而汹涌,触之者木石俱往……虽设济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士女不得渡,有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军民病涉,莫此为甚。”[2](P41)现在韩江流经潮州市区河段大部分宽度超过2 000米,最窄处也有500多米,而考古发现,宋元时期韩江潮州段的河面一直延伸到今潮州古城以内,河面的宽度超过现在上百米。韩江古代被称为“恶溪”,除了惊涛凶险外,江中更有悍鳄肆虐,汛期渡江随时有为汹涛所吞或葬身鳄腹之险。由于江宽、水深、流急、鳄凶,湘子桥建成之前不知有多少生命葬身惊涛鳄口。释家视救人生命为善之善者。行善莫大于修桥,在韩江上修建桥梁能化危为安,化险为夷,救万民于惊涛鳄口,是对释家文化普渡众生思想很好的诠释。
俗话说:“桥梁不辨曲直,桥名内有乾坤”,命名是中国古桥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桥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古桥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或为纪事或为抒情,或诗情画意,或寄寓吉祥,或包含祈盼。以释家普渡众生思想为桥命名是中华大地上古桥命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河北赵县的安济桥,福建泉州的万安桥、晋江的安平桥,浙江绍兴的广宁桥,江苏苏州的普济桥等等。潮州湘子桥的命名方式就很有代表性。“湘子桥”学名“广济桥”,根据明代姚友直《广济桥记》载,宣德年间,福建龙岩人王源出任潮州知府,带领潮州人民重修了年久失修的“济川桥”,“更名其桥曰‘广济’,取济百粤之民”之意[2](P41)。桥名“广济”,寄托的是祈求万民永远安康、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潮州的史籍中,这座桥有过“康济桥”、“济川桥”等称呼。据潮州宋史《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来往者两病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太守曾公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东西两岸,且峙石洲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4](P27)“康济桥”是这座千年古桥的第一个名字,为带领潮人修桥的太守曾汪所命,按曾汪的《康济桥记》载:“江面一千八百尺,中(石番)石洲,广五十尺,而长如之,复加锐焉。为舟八十有六,亘以为梁。昔日风波险阻之地,今化为康庄矣!”[3](P75)古代造桥殊非易事,在韩江上造桥是潮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把桥名为“康济”,蕴含的是美好的祝愿,寄托了千千万万人不再冒葬身惊涛鱼腹之险,能够安全过江永远安康的美好愿望。据《三阳志·桥道》载:“庆元丙辰,陈公益东岸之洲二,结梁如丁侯桥①据《永乐大典》5343卷《桥道》载:“……已酉(即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丁公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为八,亘以坚木,覆以华屋,曰‘丁侯桥’”。由于韩江汛期流量巨大,常冲毁桥梁,湘子桥历史上有过用带领民众修复桥梁的父母官之名为桥命名的情况,‘丁侯桥’就是其中之一。而增广之,曰‘济川桥’。”[4](P78)《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部汇考》载有:“广济桥在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5]“广济”、“康济”、“济川”都有“济百粤之民”的意思,这跟释家文化普渡众生、造福万众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桥上雕刻或桥边安放镇水神兽是中国古桥常用的镇水方法。镇水神兽主要有龙、狮、牛等大型瑞兽,如赵州桥栏板上的飞龙,卢沟桥上形态各异的狮子,黄河河堤上的铁牛,都江堰的石犀等等都表达了希望借“神力”制服水患、抵御天灾保桥平安的心理。除镇水神兽外,中国古桥还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寄寓大桥吉祥长寿的愿望。古桥装饰中比较常用的图案有莲花纹、祥云纹、卷草纹、寿桃、松竹梅、龙凤麟、鸟鱼龟、花瓶、如意、吉祥传说等等。
潮州湘子桥的装饰同样寄寓镇水祈福的愿望。韩江汛期径流量非常大,韩江洪汛是潮汕大地安全最大的威胁,镇住韩江洪魔等于拯救潮汕千万黎民的生命。据雍正《海阳县志·杂记》载:“广济桥畔旧有大碣,镌‘洪水止此’四字,传为韩湘笔,故从前少水患。康熙年间,郡守张自谦建榷馆其上,为董工役所仆,已连年水灾,撼城折桥。当事觉之,遍求不得,盖已为役盗鬻石工琢灭矣。”据载“洪水止此”碑丢失后,连年江水暴涨,洪灾不断,于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知府张自谦倡绅士捐修其一(注:修复一座桥墩),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6]。从此湘子桥开始了鉎牛镇水的历史。鉎牛镇水以绝水患、保民安康,传达的是释家普渡众生的理念。
为了增加桥身重量以抗拒洪水,湘子桥所有的桥墩上都建有“亭屋”,“亭屋”饰以各种雕刻和图饰。湘子桥“亭屋”的装饰以释家吉祥图案为主要题材,如莲花型的垂花柱,以祥云、卷草纹等吉祥图案装饰雀替,藻井饰以如意纹,门档板雕刻梅兰菊竹图案,以龟背纹为格窗,以石雕花瓶为栏杆望柱柱头。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的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7](P92)在释家文化中客观世界的很多事物都被赋以象征意义,如莲花被视为圣洁之物,用来比喻清净、圣洁、吉祥,“莲花装饰的文化意义既在于崇拜,又在于审美,既是人心对佛国热烈焦灼的精神皈依,又是灵魂对世俗冷静喜悦的留恋难舍,是崇拜与审美既酸涩又甜蜜的‘二重奏’”[8](P107)。这话是对释家尚莲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忍冬卷草纹空灵舒展忍性强,被寓以坚忍不拔的内涵,这种图饰是随着佛教而进入中国的,在南北朝时期就广泛用于佛教绘画雕刻等艺术中,据梁思诚先生研究:“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7](P92)湘子桥装饰中大量使用莲花和卷草纹、祥云纹,寄寓圣洁、美好、善良、宽容大度等美好理想。藻井深邃空灵,寓意严肃、庄严,著名佛家寺院主殿屋顶主体佛像部位都要做藻井,就是为了塑造一种严肃、庄严的氛围。湘子桥的“亭屋”有等级之分,其中东桥第七墩上是一个殿型阁,属高级“亭屋”,这座殿型阁的屋顶就是用一个方形藻井装饰,层层叠叠,精致而深邃。藻井四周各装饰一个巨大的如意纹,既创造出严肃、庄严的氛围,又寄寓平安如意的愿望。花瓶的“瓶”字与“平安”的“平”字谐音,被赋寓平安吉祥、平安如意、智慧圆满之意。花瓶在释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宝瓶为佛家的“八吉祥”之一,表示智慧圆满不漏。湘子桥栏杆的柱头都被雕成花瓶状,一里长桥摆放一里花瓶,寓意福泽绵绵,桥梁吉祥平安。
释家追求宁静祥和的氛围。坤甸木产自东南半岛的原始森林,木质坚实凝重,带有远古所特有的深悠宁静的特点,其色为黄褐色或深红褐色,质朴凝重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之感。许多著名寺院的主殿主梁都采用坤甸木,借以塑造宁静祥和的氛围。潮州湘子桥亭台楼阁的屋顶全部采用坤甸木,大量坤甸木的使用使古桥散发出释家文化所特有的宁静祥和的气息。
释家文化与中国古桥的关系源远流长,积德行善、普渡众生是释家信众积极推动古桥建造的主要原因;古桥装饰中吉祥图饰的使用和以释家思想理念为基础的古桥命名文化共同传达出释家文化吉祥如意、平安长寿的美好愿望。潮州湘子桥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桥梁建造的目的到桥的命名和装饰,都与释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湘子桥的身上可以看到释家文化对中国古桥的影响之大之深。
[1][清]胡恂.增修广济桥石墩记[Z].
[2]饶宗颐,张树人.广济桥史料汇编[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3.
[3][宋]曾汪.康济桥记.转引自陈香白辑校.潮州三阳志辑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4]陈香白.潮州三阳志辑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5][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志·潮州府部汇考[M].上海:中华书局,1985.
[6][清]光绪年海阳县志·建置略六[Z].
[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8]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Bridges of China and Buddhist Cultural——In Case of 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
ZENG Li-jie
(Chaozhou Campus of Hanshan Normal Institute,Chaozhou521000,China)
Since entering China,the Buddhist cultural is influence on Chinese society deep and broad.Some main thoughts of Buddhist cultural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d in the building of Chinese ancient bridges,such as accumulated good deeds at home and cast people’s bread upon the waters,salvation,good luck pray.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 is famous in Chinese ancient bridges.It has a long history,and there is a lo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i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ngzi Bridge and Buddhist cultural will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bridges of China and Buddhist cultural.
Buddhist culture;Ancient bridges of China;The Xiangzi bridge in Chaozhou;Building ends;Architectural ornamentation;Name
G112
A
1008—4444(2011)06—0008—03
2010-09-10
曾丽洁(1968—),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