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华中科技大学 文华学院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刘桢诗歌的六朝拟作分析*
王 燕
(华中科技大学 文华学院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刘桢诗歌颇有“逸气”,与曹植在建安文坛上并称“曹刘”。六朝时期一些诗人深受其劲逸诗风影响,创作了一批拟作。这批模拟之作可分为三类,有拟貌失神之作,有遗貌取神之作,有神貌兼得之作。
刘桢;诗歌;六朝;拟作
刘桢的文学创作中,五言诗成就较高,曹丕评价“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与吴质书》)。刘桢的五言诗妙在有“逸气”,对此前人早已论及,如曹丕评价“公干有逸气”(《与吴质书》),又如吴淇曾说“气最劲逸”(《六朝选诗定论》),再如陈祚明评价“笔气隽逸”(《采菽堂古诗选》卷七)。刘桢诗歌颇富“逸气”,已成定论。
所谓“逸气”,表现为胸中之气自然流露,奔涌而出,不加抑制。与其他建安文人相比,刘桢现存诗歌较少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反映,而偏重于真情的抒发和宣泄。他不刻意追求艺术形式和辞藻,擅长用质直畅达的语言营造出慷慨的情调。在建安诸多作家中,王粲“体弱”,徐干有“齐气”,应瑒有“和”气,“和而不壮”,而刘桢的创作既有充沛饱满的“气”,又具慷慨豪迈的“势”。
刘诗的“逸气”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习其风,拟其体,是六朝诗坛上引人注意的现象。今所见拟作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诗》、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江淹《杂体诗·苍苍中山桂》、刘孝绰《侍宴拟刘公干应令诗》等。而左思的五言诗、鲍照的乐府诗,前人也指出与刘诗有相承关系。六朝诗人对刘桢的模拟与学习可分三类,一曰拟貌失神,二曰遗貌取神,三曰神貌兼得。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刘桢诗》云:
“贫居晏里閈,少小长东平。河兖当冲要,沦漂薄许京。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群英。北渡黎阳津,南登纪郢城。既览古今事,颇识治乱情。欢友相解达,敷奏究平生。矧荷明哲顾,知深觉命轻。朝游牛羊下,暮坐括揭鸣。终岁非一日,传巵弄新声。辰事既难谐,欢愿如今并。唯羡肃肃翰,缤纷戾高冥。”
江淹《杂体诗·苍苍中山桂》云:
“苍苍中山桂,團團霜露色。霜露一何紧,桂枝生自直。橘柚在南国,因君为羽翼。谬蒙圣主私,托身文墨职。丹彩既已过,敢不自雕饰。华月照芳池,列坐金殿侧。微臣固受赐,鸿恩良未测。”
刘孝绰《侍宴拟刘公干应令诗》云:
“副君西园宴,陈王谒帝归。列位华池侧,文雅纵横飞。小臣轻蝉翼,黾勉谬相追。置酒陪朝日,淹留望夕霏。”
谢灵运、江淹、刘孝绰三人的拟作在题材类型、写法和取材上都与刘桢之作相似。从题材类型来看,江淹拟的是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是比兴体咏物题材。刘孝绰拟的是公宴题材。从写法来看,谢灵运拟的是《赠五官中郎将》其二。刘桢说“余婴沉痼疾,窜身清漳滨”,谢灵运则说“贫居晏里閈,少小长东平。河兖当冲要,沦漂薄许京”。刘桢说“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谢灵运则说“广川无逆流,招纳厕群英”。而江淹拟刘桢咏松,刘桢说“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江淹则说“苍苍中山桂,團團霜露色”;刘桢说“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江淹则说“霜露一何紧,桂枝生自直”;刘桢说“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江淹则说“丹彩既已过,敢不自雕饰”。亦步亦趋,追随甚紧。从取材之物象来看,三人拟作也是处处追求与刘诗的相似或对等,刘桢咏松,江淹咏桂及橘;刘桢咏方塘,刘孝绰、江淹分别咏华池、芳池。
但谢、江、刘三人的拟作与刘桢之作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在情感表现上,《赠五官中郎将》其二抒写与曹丕的深厚情谊,而谢灵运的拟作则假设刘桢自述遭遇,自道志愿。刘桢以松树表达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江淹拟作却以桂树、橘柚表达感恩之意,骨力顿减。刘桢《公宴诗》主要写景,有气势飞扬的一面。而刘孝绰在拟作中却自居陪侍地位,表现宴游欢乐,流于平庸。特别是“小臣”两句,以蝉翼自比,使本为谦辞的“小臣”透出地位的卑贱。
从取材之物象来看,刘桢之“松”侧重于劲,江淹之“桂”侧重于芳香,洁固然洁矣,却乏劲健之质。而“华池”、“芳池”的修饰,增美色,减朴质,力度不及刘桢原作中的“方塘”。
从辞藻来看,刘诗虽也注意炼字,但自然质朴仍为其主要诗风。而三人的拟作却在辞采上狠下功夫,过于注重辞藻的华美损害了文章骨力,诵读起来也没有气势。
谢、江、刘三人的拟作在题材、写法和物象上与刘桢原作亦步亦趋,但诗歌的情感却不高蹈,取材之物象也不如刘诗高洁,语言雕琢过甚,气势不及刘诗的劲健奔放。诸人拟作不得“逸气”之真谛,可谓拟貌而失神。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左思“其源出于公干”,其《咏史》八首,慷慨激昂,气势冲逸,隐然可见刘桢诗风。
在情感表现上,刘桢在《赠徐干》中坦陈被刑的不满,以怨愤写抗议。左思《咏史》八首也有此特点,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或讴歌献身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或抒发被门阀制度所阻而献身无门、报国无期的一腔悲愤,或叙述空有才志却不得不退居乡里的苦闷心情。他对门阀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其二)他表达了与世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情和决心:“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在继承建安文学传统时,左思较多地继承刘桢真实峻切的抒情方式,在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西晋诗坛上独树旗帜,形成一股挺拔之气,独秀当时。
刘桢、左思都善用比兴。刘桢用萍藻、“山上松”喻高洁的品行、清正的操守,左思则以“涧底松”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喻世家大族子弟。
在语言上,左思也如刘桢一样喜用叠字,如“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习习笼中鸟 ”,“落落穷巷士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寂寂杨子宅”,“寥寥空宇中”。叠字的运用使刘桢诗歌颇富气势,也使左思诗歌诵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从情感表现到艺术手法、语言形式,左思都受到刘桢的影响,笔锋遒劲,雄健劲挺,形成卓荦磅礴、豪放跌宕的“左思风力”,可谓得刘桢“逸气”之真谛,是遗貌而取神的。胡应麟称他“以气胜者也”,又评价他“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逸气干云”正点出左思和刘桢之间的承继关系。
他有《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一云:
“欲宦乏王事,结主远恩私。为身不为名,散书徒满帷。连冰上冬月,披雪拾园葵。圣灵烛区外,小臣良见遗。”
其二:
“曀曀寒野雾,苍苍阴山柏。树迥雾萦集,山寒野风急。岁物尽沦伤,孤贞为谁立?赖树自能贞,不计跡幽涩。”
其三: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其四:
“荷生渌泉中,碧叶齐如规。迴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王池。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其五: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絃断不成章。”
从情感表现来看,鲍照《学刘公干体》其二模拟刘桢《赠从弟》其二,咏柏树,点明“孤贞”的品性。其一和其五都袭用刘桢《赠徐干》“仰视白日光,皎皎高且悬。兼烛八紘内,物类无颇偏。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意。其一抒发“圣灵烛区外,小臣良见遗”的不平,其五描写“白日正中”之时,“北园细草”却“正含霜”,以刘桢“兼烛”二句为引发,用“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写出深深的愤慨,笔力强劲,得刘桢体之劲健。
从取材之物象来看,鲍照拟作第一首、第二首、第四首分别取用园葵、阴山柏、荷,与刘桢的“园中葵”、“山上松”、“芙蓉”、“菡萏”,物象取用极相似。鲍照也有取材不同之处,如朔雪,如细草,比刘桢诗中物象要暗,要微,但“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写出了朔雪的苍茫气势,细草的独自芬芳,仍然近于刘桢气势。
从语言特征来看,鲍照学习刘桢多用叠字与仄声字,形成险而急的诗调。叠字如“曀曀寒野雾,苍苍阴山柏”。仄声字入韵如第二首的韵脚:“柏 ”、“急 ”、“立 ”、“涩 ”。叠字和仄声字的使用,使鲍照拟作读起来也颇富气势。
鲍照拟作也有不同于刘桢的地方。鲍照咏朔雪,说“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意在小心谨慎;咏荷,说“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抒发担心命运的惶恐心情。物象的取用似不如刘桢明朗。如刘桢以风写松,写出松之劲挺;鲍照却用寒雾映衬柏树,写山寒野风,岁物沦伤,带着一种伤感。这自然是由于鲍照的时代和经历与刘桢不同。经历不同,心境不同,诗歌中的物象和情感也有不同,但二人之诗在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除了直接拟刘桢的五首诗外,鲍照还有一些乐府诗也颇得刘诗“逸气”之神韵。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以豪迈雄壮的笔调写出效死报国的情绪,边塞的“疾风”、“沙砾”显示出战争环境之艰苦,“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而战士们则立志疆场,誓死卫国。《拟行路难十八首》表现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也有一股愤愤不平的“梗概之气”。即使写爱情的《拟行路难》其三也写得简洁有力,不蔓不枝,“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将豪迈的意愿以昂扬的口吻道出。在取材上,刘桢写凌冰霜之孤松、奋紫霄之凤凰,不可谓不奇异。鲍照的乐府也多以奇异或高洁的物象入诗,如“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惟见双黄鹄,千里一相从”、“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物象或奇异,或高洁,近于刘桢。关于鲍照乐府对刘桢诗风的继承,前人已经指出。胡应麟曾称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方东树亦指出,鲍照“诗体仗气,极似公干”。
总的来说,鲍照的拟刘桢诗和乐府诗在主题、取材和语言上都与刘诗颇相似,感情真挚激烈,风格古朴劲健、昂扬豪迈,与刘诗之逸气相通。鲍照之学刘桢可谓神貌兼得。
刘桢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在当时便享有较高的诗名,与曹植并称“曹刘”。在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中,刘桢的创作既体现了充沛的情感,更有一种奔放的逸气,这种诗风的形成与他对气势的自觉追求是相辅相成的。后世诗人学其慷慨之风,效其豪放之势,称赞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卷上),并创作出了一批拟作。在古代文学崇尚慷慨文风的传统里,刘桢是一位值得重视、值得深入研究的文人。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俞绍初.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南朝宋 ]鲍照.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钟嵘.陈延杰.诗品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郑滋斌.从六朝诗人模拟公干诗作论刘桢诗风[J].大陆杂志,95,(1).
[8]易健贤.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桢和他的诗歌创作[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I207.2
A
1006-5342(2011)07-0046-02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