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芳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杜威的教师职能观及其启示*
涂俊芳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杜威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通过深邃的教育理念,他向世人传达了其独特的教师职能观,杜威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从做中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和训练者。分析和研究杜威的教师职能观对于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职能的转变将有莫大的启示。
杜威;教育理念;职能观;启示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其基本主张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思维训练。教师职能观也明显体现在其教育理念之中,他认为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从做中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和训练者。
“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是针对美国传统教育没能融入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来的,它有几层含义。首先,“教育即生活”是指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在杜威看来,高等生物的生活具有特殊性,他的生活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它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而这里的“经验”就是“生活”,社会通过经验的传递过程而生存,正如杜威断言“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其次,教育寓于现实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强调教育必须奠基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鉴于此,杜威十分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再次,“教育即生活”要求教育纵向“生长”与横向“改造”。生长的含义就是“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也就是强调儿童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一致性、持续性和连贯性;同时“教育即生活”也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因此要丰富儿童的经验,拓宽儿童的生活面。
杜威提出:“我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按照杜威的观点,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而且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且最好的保证。”
杜威主张积极开展无数种游戏和竞技及建造作业,这些作业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他认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让儿童主动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在经验中生长,才能真正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之中。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训练思维,而不是纯粹知识的传授,他提出:“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所以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严正的、持久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杜威尤其重视儿童反省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所谓反省思维,他指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省思维。”简单地说,训练反省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一切观点要在质疑和反思的前提下接受,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验证假设,解决问题,消除疑难。
杜威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剖析了教育的本质,构成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从独特的教育理念出发,他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更高层次、更有建设性的审视建构,并赋予了教师形象以全新的内涵和价值。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应在生活中进行。他反对传统教育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那种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学生的实际;那种儿童静听讲解和记诵书本的做法,只能使儿童全然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抑制儿童的理智活力,扼杀儿童的创造才能。学习知识不应当从生活中孤立出来而脱离生活,教学也不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游戏本能,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让儿童在做中学。“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文学、地理、历史,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为此,杜威提出学生要“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
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实际上是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让学校生活成为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
杜威批判传统德育的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关注了知识而使道德的训练有些形式化,即普遍为学校所强调的道德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专门创设出来的习惯,具体表现为把早就制定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这样的说教式的灌输往往使得学生不能获得心灵上的认同,在学生的意识里这些行为规范更多的表现为一些文字条目,而不是意识认同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这种德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导致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不强,当学生进入社会后,面对着很多道德问题时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缺乏独自判断和辨别的能力。因此,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性、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的连贯性是促使学生道德实践的前提条件。
教师应该是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应利用活动性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守法意识等,以适应社会生活,以便于他们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学会服务于社会,而且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能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从事多种社会职业。其次,他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作出道德判断,践行道德行为;那种只为维护校纪校规而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是不可取的。杜威强调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他看来,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生活。
杜威认为最能使教师展现出领导才能的地方,当属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传统的教育,以知识的传授,甚至灌输为主,过度强调老师的权威,过分要求学生遵守秩序,造成学生没有机会,也不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独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在这种教育模式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和训练者。第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的活动,并提出活动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二,杜威非常重视对学生反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为他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反省思维,也就是对整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课程改革不仅只包括课程内容、结构、管理和评价等的改革,相应的,新课程中教师也应该焕发出新的生命。面对我国基础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重读杜威的教师职能观将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职能的转变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是以学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聆听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且这种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脱离,其结果是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得不到健康而充分的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为此,在新课改中,教师首先应该合理安排课时,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合理布置作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以思考和体验。其次,教师应精心挑选教学资料,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在业余时间所做的事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使他们由无意识地学习转变为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安排、指导下的学习。再次,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比如在教学中开展手工制作、参观、访问调查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多种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有利于他们情感的陶冶和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其趣味性和新颖性,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其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只有经常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才富有生动性和实用性,才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脱节。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实践,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杜威指出教师德育任务主要是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为此,在新课改中,教师首先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社会生活含义的环境,使学生为参与社会的互动活动做好准备。其次,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在封闭的课堂强加给学生某些道德条框和一些道德规范,而是相反,必须走出课堂,推行多种多样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在道德实践中尝试道德抉择,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校德育社会化。再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作出积极的和及时的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选择经受了行动的检验,也有了对结果的一定认识;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充分的肯定其对的一方面,否定其错误的选择。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才会得到提升,并逐渐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的道德倾向,待其走出校门后,能够拥有更强、更有力的道德判断能力。
我们的教育向来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注重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不是学习的方法,不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杜威指出,教师必须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此,在新课改中,第一教师要转变自己“授鱼”的观念以及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第二,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对各种“权威”话语进行质疑,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去对待已有的各种规则和理论,而不是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它们。学生在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中,能够加深其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开拓其思维的深刻性、广延性和新颖性,从而激发其创作的灵感。第三,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去积极思维,以发现更多不同的问题和积极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答案进行检查和求证。学生在这种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会激励自己更深入地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才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沉着应对时代的各种挑战,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大任务。
由此可见,借鉴杜威的教师职能观,有助于新课改中教师实现自身职能的彻底转变,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杜威.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M].张万新译.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640-03
A
1006-5342(2011)05-0106-02
2011-02-16